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我阅读台湾《联合报》时,一再发现柬埔寨有位重要人物名叫“施诺汉”,我百思不得其解。然而当谜底解开时着实令我目瞪口呆,“施诺汉”原来是“西哈努克”在台湾公认的译名。其实,何止是一个“西哈努克”,当今海峡两岸报刊上除了日本和朝鲜的人名译名是同样的之外,几乎每一个“洋人”,在海峡两岸都各有一个名字。  相似文献   

2.
孔祥军 《今传媒》2003,(4):49-50
当此“非典”疫情仍在“闹心”的特殊时期,“当‘非典’遭遇‘高温’……”上海《新闻晚报》就这样在一版显著位置、以醒目的标题形式把这个悬念掷给了你,你当作何反应? 读下去!这是我的第一反应。它果然没有让我失望——何止没失望;它满足了我作为一个普通读者对高温下可能的“非奥”变异的好奇心,它提示我这事儿连医学专家  相似文献   

3.
“你要写新闻,你就一定得到新的生活里边去。范长江当年不到大西北,就写不出《中国的西北角》;今天你不投身改革的激流,那也写不出改革的新闻来……”下面这篇文章,纪录了一年前——丁玲同志逝世的噩耗传来,陕西新闻界的许多同志都惊呆了,谁也没有料到她会这样遽然离开我们。仅仅在一年前,她还答应过我们,“要再回陕西‘探亲’,因为陕西是我的‘娘家’,还要再来和陕西新闻界的同志谈心,因为这是作家、记者共同打好社会主义精  相似文献   

4.
几十年前,列宁曾把广播形象地比喻为“不用纸张,‘没有距离’的报纸”,而今天,报纸本身也在演变成“不用纸张,‘没有距离’”的传播工具。这将使我们头脑中关于报纸的观念不断刷新,更为丰富,也将逼使我们改变原有的读报方式,学习新的“读”报技能。“电视报纸”的问世,标志着报纸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在我有了面前,展现了一幅美妙的图景。——你不必天天取报或买报了。只要在小型的家用的计算机终端器上,安放一部电视机和一部电话,就可以随时得到自己所需要的各种报纸。——当你想看报纸时,只要一按电纽,电视屏幕上就出现一份新闻索引,引出各报所有的新闻目录,然后随意选择自己要详细了解的新闻。——你除了观看外,还得收听。因为,电视机  相似文献   

5.
“我提个建议,市监察局应该设个‘廉政帐户’……” “你的建议很有创见,我们尽快落实。” “现在是不是要‘买断工龄’?” “我郑重地告诉你,没有‘买断工龄’一说……” “我向你们举报一个腐败分子”。 “好,请你慢慢地讲……” 询问与解释,建议与承诺,倾诉与慰藉……一个又一个热线电话,一次又一次真诚地恳谈,这种“互动式”地沟通,磁石般地将各位局长与广大市民“链接”在一起…… “链接”各位局长与广大市民的“载体”,是三峡商报首次推出的“市民点将”专栏。它在市府职能机构与千家万户之间,架起了一座被市民称之为快…  相似文献   

6.
在余杰的《火与冰》那本书里,几处提到钱钟书,说:“无疑,钱钟书是一位优秀的学者。但他并非奥林匹斯山的神祗,否则在那些悲惨的日子里,他何必拼命抓《毛选》英译本编委会负责人这根救命的稻草呢?钱先生字默存,然而,要是他真的保持沉默,他就不可能生存下去了。……在《柳如是别传》中,我读出了陈寅恪的面貌音容;在《管锥编》中,我读到了密密麻麻的注解,而钱钟书自己的面目却模糊不清。”(“心灵独白二·四十七”);“世纪末,‘钱学’大盛,也算是杂草丛生的学术界的一朵奇葩。此‘钱学’(钱——钱钟书也)固非彼‘钱学’(钱——金钱也),但同样令我怀疑。我以为,钱钟书是一位伟大的注释家,而非原创性的思想家……”(“心灵独白三·九”)。后生晚辈对先生前辈的不以为然溢于言表。不过,我们也不能只看到不恭,还得承认余杰的童言无忌,而童言有时甚或就是“知言”。虽然“拼命抓……稻草”之说有些不顾事实,那根“稻草”是谁想抓就能抓,谁想不抓就能不抓的吗?说“钱钟书是一位伟大的注释家”也大致不差,却忘了还有《围城》在——这,都欠公道;但说“钱钟书自己的面目却模糊不清”,我以为是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7.
“我这篇稿子已发出半月多,还未见报,恐怕又‘吹’了。”这是笔者常听到的一句话,特别是初出茅芦的新秀,说这样话的人更多。 或曰:“我和编辑不熟,我的稿子他们不会用的。”还有作者说:“我要和编辑、总编都熟,或给他们打点‘砣子’,我的稿子就畅通无阻了。”如果你向外省和中央新闻单位投稿。两地相距数百、数千公里,去你都未去过,你和编辑怎么熟,“砣子”你又怎么打?以我为例:《鄂西报》、《北京晚报》、《西安晚报》、《新民晚报》、《中国交通报》、《少年文史报》、《棋牌周报》、《大江南北》、《江汉考古》、《中州今古》等报刊杂志上都用过我的稿子,他们编辑、总编连姓氏我都不知道,何谈上熟,更谈不上打“砣子”。可能还有作者会说,《孝感日报》、《湖北日报》用你的稿子多,你一定和他们熟。这句话勉强算你说对了。我从事“笔耕”40  相似文献   

8.
画中有话     
《中国新闻周刊》2005,(30):13-13
“我带来了好几件衬衫。”;“美国同世界的关系就是锤子与钉子的关系.美国爱敲打谁就敲打谁”。;“别动我们的《马赛曲》。”;“现在有一种很不好的现象.动不动拿着成箱的方便面、矿泉水去灾区,要知道。一瓶矿泉水的钱.老百姓可以买两斤粮!救灾工作要务求实效.把宝贵的资金用在群众最需要的地方。”;。第一次看到我的照片是在(英国)电视4台.我吓坏了……我不希望人们盯着我说,‘嘿,你不是已经死了吗?’或被人说.‘伦敦袭击者来了’”。;“节油汽车的春天就要到来了。”……  相似文献   

9.
施蜇存老人前不久在一篇《为书叹息》的文章中指出,有些译著“非但译文语言水平有或大或小的差距”,而且“有的连译名也没统一”。我读的译著虽不多,但也深感译名的随意性和不统一,诚是翻译界一个不大不小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外国人名,包括我国读者颇为熟悉的名家,译名往往是随心所欲,各行其是,甚至在一本译著中出现多处一名数译,这怎不让人大有匪夷所思之慨呢?在这种译品中,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年底出版的桑竹影、南珊所译的西蒙·波娃的《第二性——女人》可  相似文献   

10.
“丁零零……”电话声响,我赶忙拿起听筒.“是祥科同志吗,你寄来的《新闻爱好者》每期都收到了.尤其是《邓拓与丁一岚的诗情》一文,我们几个都看了,很有兴致啊!你知道吗,邓拓和丁一岚的故事,胡老,胡开明知道得不少,胡老还是他们的‘红娘’呢?你有兴趣的话可以来一趟.”  相似文献   

11.
它山路亦难     
接到江苏电视台的一个电话,说:“看了你的《乡间守渡人》,我们想把它拍成电视片,‘大写真’栏目里用,不知你同意否?”我说:“行,你们什么时侯拍,来找我,我带路。”打电话的人,名叫曹云豹。《乡间守渡人》是一篇只有1000多字的人物通讯,  相似文献   

12.
“电影是比任何其他艺术更富有表现力的细节的艺术。”——M·罗姆生活中,人们经常要去店铺选购商品。当你走出“红心柴煤店”,又来到“百草堂药店”。不用问,是铺号店号指示你去选购的。因为在一般人眼里,店铺的招牌除了实用的目的,似乎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其实不然,“‘红心柴煤店’——这名字语义双关,除了赞美红心外,还表示所卖的煤质量很好,一直可以烧到透心。……‘百草堂药店’——这使人想起各种本草,还使人想起神农尝百草的故事传说。中药虽然多种多样,主要就是百草,不问而知,这是问中药店”  相似文献   

13.
“民情是什么?张家的孩子上幼儿园成了问题,李家对拆迁政策有疑问,王家附近道路不畅通……老百姓在想什么,急什么,喜什么,忧什么,这就是民情,这些民情,就是我们这个《民情日记》开张的原因;解决这些民情,就是《民情日记》开张的目的!……”这是钱江晚报《民情日记》第一期上的开篇语,它基本上传达了开设《民情日记》这个专栏的思路、目的。才短短的两个多月时间,《民情日记》已成为钱江晚报70万订户心目中不可或缺的“食粮”,成为钱江晚报的“名牌产品”。在杭州,它在居民中的影响力,已与搞得轰轰烈烈的“12345,有事找政府”——“杭州市长公开电话受理中心”的影响力不相上下,以致“杭州市长公开电话受理中心”派员上门,希望携手合作,更好地为百姓服务。一位领导撰文赞扬《民情日记》专栏:“既是‘投诉台’,也是‘回音壁’,更是连心融情的‘桥梁’和‘纽带’。……有如一片片晨曦一片片晚霞,亮人眼目,暖人心扉,给人信心,给人希望——好个《民情日记》!”  相似文献   

14.
“我们这儿看的是‘电子报纸’,用不着邮递员送。”小虎子说着,一按电钮,墙上的荧光屏上就出现一张报纸,刊头是《未来时报》。“这《未来时报》是一个小时出四版,真的叫‘时报’。你上次来的时候,还叫《未来日报》呢。听说,现在‘信息’越来越多,他们准  相似文献   

15.
“文史一家”,这话讲得有道理。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新唐书》说他“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的现实主义大师,恩格斯说“他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法国‘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这都说明了“文”等于“史”。而我国古代两部历史名著——《左传》和《史  相似文献   

16.
黄山上 ,一个算命先生非要给一彪形大汉算命 ,那汉子说 :“不用算 ,你不是会看相吗 ?你就看看我大致上是干什么的吧 !”。算命先生端详片刻后 ,郑重说道 :“你肯定不是靠笔杆子吃饭的 !” ,那汉子哈哈大笑 ,挥手而去……这就是我们的张老师 ,一位外表粗犷、性格豪爽 ,内心缜密、思想深邃的山东大汉。一、洗练岁月———丰富的阅历“我这人长得什么都像 (像工人 ?像农民 ?像商人 ?) ,就是不像大学老师。而且作为老师也不‘纯’ ,历史很复杂。”我们的访谈刚一开始 ,张老师便以玩笑的口气讲起了自己的经历。作为张老师的门下弟子 ,我们对他的…  相似文献   

17.
冯龙 《军事记者》2006,(3):72-72
前不久,与一位久别的战友偶遇,他不解地问道:“你什么时候学会搞新闻报道了?我时常在报刊上目睹你的大名,是不是与编辑‘勾兑’的结果?”我说:“这源于《解放军报》给我的信心和鼓励。”2003年初,“半路出家”的我被任命为西藏军区某山地旅新闻干事。一些好心的朋友劝慰我:“写稿难、发稿难,‘三分靠写,七分靠关系’,没有这七分关系,我看你还是趁早拉倒吧!”生性倔犟的我不信邪,为了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报名参加了《解放军报》函授学习。在《解放军报》编辑老师的辅导下,写作能力大幅度提高。2003年8月,我的第一篇处女作《“才艺展”活…  相似文献   

18.
“格子里面知识无穷,乐趣无穷,常‘爬格子’不仅能丰富自己,而且能指导工作……”这是成都军区通信团政委王国忠的经验之谈。他凭着挤时间“爬格子”的这股热情,先后在《解放军报》、《战旗报》等报刊发表新闻作品170余篇。在他的带动下,团队新闻报道工作连续8年名列前茅。从报遇员到团政要谈起新闻报道,王政委无不感唱:“我这个政委是业余时间从‘格子田’里‘爬’出来的。”他当新战士的时候,有一次,觉得班长的带兵方法不对,当时想说又怕说。于是,便写了一篇《班长请你别那样》的读者来信,寄给《战旗报》,很快被刊用了。从此…  相似文献   

19.
如今的一些编辑时兴玩“词意大转换”的游戏。这不,“蒸发”一词就超出了原先的物理概念。3月13日,上海某报刊登了一篇文章《李湘接了广告丢了主持》,文中称:“上海有线影视频道的黄金节目《品头论足》出现惊人变动——‘快嘴’李湘突然‘蒸发’,取而代之的是北京主持人胡可……”  相似文献   

20.
《周董和‘他的女人们’纷纷求饶》、《徐克:女人要坏,男人才爱》、《‘十二金钗’绕身边罗志祥‘泡’尽齐人之福》……看到这样香艳的标题.你一定会认为这是某个小报的花边新闻,但是你猜错了,你一定想不到.这会是一张在全国较有影响的大报的娱乐新闻。因此,许多新闻从业人员和公众大声疾呼:娱乐新闻要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