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比喻是文学写作中的重要修辞艺术,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概莫能外。比喻根据喻体和本体的简繁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可分为简喻与繁喻,近取譬与远取譬。繁喻是简喻的扩展和延伸,又包括博喻、象喻、详喻等具体形态。远取譬和近取譬取决于喻体与本体距离的大小,关系的隐显,类似点的寡众。各种比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对立又统一。综合运用多种形式的比喻,交相辉映,将使作品的艺术之树色彩癍斓,摇曳多姿。  相似文献   

2.
奇喻、怪喻,自然也是比喻。构成比喻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本体,一是喻体。本体是眼前所见或亲身经历过的,要加以说明的事物;喻体是脑子里所想到的,是用来说明本体的事物。喻体必须是一般人都见过  相似文献   

3.
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从事职工教育的教师,要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使自己阐述或表达的观点易于被学员接受,必须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引入恰当的讲课技巧,以增加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和情趣性,这就是教学艺术。 一、巧比妙喻 喻理法,是用人们熟悉的事物来比喻某种道理的方法。比喻说理是语言艺术的特征,自然也是教学语言的艺术特点。取喻明理的课堂教学有着神奇的诱发力。因为,巧比妙喻把精辟的课堂论述与摹  相似文献   

4.
人们通常给比喻分类,用的标准是本体和喻体关系上的显隐疏密,把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另外,有人又把比喻分别分类为;正喻与反喻;近喻与远喻(即近取譬与远取譬);单喻与复喻(博喻);诗的比喻与散文的比喻;等等。它们都有各自的分类标准。我曾以语言规模和表现方法为标准,把比喻归类分为简略型比喻与细腻型比喻两种(见拙文《含苞未放与孔雀开屏——比喻识别》,载《毕节师专学报》一九八九年第三期。此文于一九九○年,被列为在美国德州大学举行的国际汉藏语言及语言学第二十三届  相似文献   

5.
易高胜 《高中生》2012,(30):10-11
比喻论证,简称喻证法,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喻证法能够让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形象,深奥的道理变得通俗浅显,使严肃的议论生动活泼起来,给议论文增添不少风采。充分发挥喻证法的说理功能,提高它的艺术品位,是写好议论文的最佳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6.
以喻言志,以喻传情,是屈原《离骚》用喻的主要艺术特色。这是由于他富有浪漫主义的诗人气质决定的。一、用比喻美化君王屈原因为爱国而忠君,因为忠君而进谏、劝君。他直面楚怀王的政治迷惘、顷襄王的骄奢淫逸,把进谏、劝君看作忠君的表达,把忠君看成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一种手段和一种途径。所以,他热情地赞美君王,用比喻美化君王的  相似文献   

7.
易高胜 《高中生》2012,(10):10-11
比喻论证,简称喻证法,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喻证法能够让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形象,深奥的道理变得通俗浅显.使严肃的议论生动活泼起来,给议论文增添不少风采。  相似文献   

8.
比喻的本质是"两者似是而非",由本体、喻体、相似点、相异点和喻词等要素构造.着眼事物(概念|词语)的相似处设喻,是事物性比喻,简称物喻,长于状物;抽取事件(命题|句子)的共同点设喻,为事件性比喻,略为事喻,传统语文学称作比或引喻,重在明理;而在事物和事件之间打比方,形成混合型比喻,简称物事喻,便于摹态.中学语文里,三类...  相似文献   

9.
说拟喻     
拟喻,即比拟式比喻。它是比拟和比喻两种辞格的融合。客观事物的区别和联系,即决定了辞格间“非此即彼”的质的差异和对立,也决定了它们“亦此亦彼”的融合连通。拟喻作为两种辞格的交合,是意与象的奇妙组合,是人与物的典型融通。根据比拟的两种类型,我们可将拟喻分为以人喻物的拟人式比喻和以物喻人的拟物式比喻两种。  相似文献   

10.
物喻和理喻     
人们从形式上给比喻分类,一般分为明喻、暗喻(例8)、借喻(例6),特殊的有博喻(例5、11)、倒喻(例2)、缩喻(例6)、扩喻(例7)、反喻(例8)、互喻等,愚以为若从内容上把比喻分为物喻和理喻,更有利于理解比喻的表达效果。比喻可分为两类:以物喻物(或人)和以事喻事,姑且分别称之为“物喻”(或“简单比喻”)和“理喻”(或“复杂比喻”)。物喻的理解并不很  相似文献   

11.
比喻是修辞中最常见、最多用的一种手法,有人称它为“诗歌语言的花朵”,实在并不过誉。比喻的类型有许多种,最常见的是明喻,暗喻和借喻。此外,在专家的著述中,尚见有倒喻,反喻、较喻、多项喻、迂回喻等多种形式,尽管如此,比喻的类型也仍然没有囊括净尽,“藏喻”便是其中之一例。  相似文献   

12.
谈“喻眼”     
诗有诗服,文有文眼,比喻也该有“喻眼”吧。所渭“喻眼”,是比喻中最富有表现力,最能揭示比喻的主旨和意蕴的关键性词语。它往往是描摹的中心点。透过它,可以透视整个比喻的内在神韵,把握精神实质。如果说“文眼”是篇中之警策,“喻眼”就是句中之精华。假如把“文眼”比作  相似文献   

13.
比喻,是汉语辞格中古老的人家族。《诗经》中“赋、比、兴”的“比”,就是比喻家族的远祖。随着汉语的发展,比喻的子孙繁衍成林。宋代的陈骙,在《文则》中把比喻分成十类:直喻、隐喻、类喻、诘喻、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喻、虚喻。但划分嫌杂乱且有重复。到了近代,陈望道先生把比喻分成明喻、暗喻、借喻三类,开始注重于比喻的结构。在前人的基础上,濮侃在《辞格比较》(下称《比较》)一书中把比喻分成明喻、暗喻、借喻、倒喻、引喻、反喻、曲喻、较喻、潜喻九种。划分之详细,阐  相似文献   

14.
虚喻探析     
虚喻是以虚构的概念比喻现实中的事物,是一种临时构建的特殊比喻,是不依赖于身体经验。其语用功能是表达特殊感受,突出异常变化及诊断认知盲点。虚喻体现了虚拟思维,其虚实关系是以实铸虚和以虚喻实。  相似文献   

15.
扇喻     
取凉用的扇子,一般在炎热的夏天使用, 一到秋天,就收藏起来不用了,所以常用"秋 扇"喻过时之物。也有人用秋扇来比喻世态炎 凉。明代画家唐伯虎在一幅《秋扇怨女图》上题 诗曰: 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 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 古代女子常用"秋扇"比喻自己失宠被弃。  相似文献   

16.
在比喻这个大花园里,有明喻、暗喻、借喻、讽喻、弱喻、引喻、较喻、正喻、曲喻、反喻、详喻、简喻、类喻、诘喻、设喻、虚喻,还有博喻、奇说、反喻、通感等等,真乃百花盛开、万紫千红,争奇斗妍。然则,众卉丛中,尚有一株新花,虽不乏鲜艳、新奇、馥香,却鲜为人观赏,似乎有点不公平,它就是字喻。那么,何谓字喻?字喻就是通过对文字的自身分析来作喻体的比喻。运用字喻,选做喻体的文字,应是众所周知的。有一定规律(即可分析的)、与本体有密切联系的,方  相似文献   

17.
博喻是一束奇妙的比喻艺术之花。博喻的运用在中学语文课本里多处可见。博喻(又称连喻)是一种比较广博的连续性地运用比喻来对事物的一个方面或多方面进行比喻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博喻既然是设喻广博而又有连续地不间隔地运用比喻的特点,这就必然有一个整体结构和展开方式问题,只有从整体结构上了解它表达和运用上的特点,才能对博喻有更明确的带规律性的认识。根据多年教学实践体会,我将博喻的  相似文献   

18.
滥觞于先秦,兴起于魏晋的象喻批评,是文学批评家用生动具体的形象来比喻和阐释批评对象的内在意蕴或整体风格的一种文学批评样式。它的取象作喻类型丰富多样,大致说来,可分为四:人化之喻;自然物象之喻;禅喻和典喻。象喻批评根植于中国文化土壤之中,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博喻的妙用     
比喻这种修辞方式,是人们喜爱的表现形式之一,几乎每一种文体中都可以用到比喻。比喻之中套用比喻,或是比喻连用,习惯上称之为博喻。运用博喻可以将原来板滞、平淡的内容,通过层层作比,而写得  相似文献   

20.
《百喻经》以近百喻喻世,系中古时期浅显易读的佛典名著。其篇章中的“喻”共有148例,所见类比、明喻、隐喻、对喻、借喻、反喻、讽喻七种形式各有特色,反映了中古时期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成熟和功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