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昌明的现代医学攻克了许多疾病,如天花等,但仍然有一些疾病尚未被攻克,至今没有有效的预防及治愈方法,如艾滋病。1981年,首个艾滋病病例被发现,后因流行与传播的严峻形势而成为威胁人类的全球性战略问题。根据WHO的数据统计显示,目前全球艾滋病致死形势严峻,仅2016年全球新增患病人数就达210万,新增死亡人数110万。在我国,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6年数据统计,艾滋病在法定传染病中死亡人数比例高达77.26%,是对人类危害最严重的疾病之一。  相似文献   

2.
正35年前(1981年),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发布了一份医学报告,记录了5名神秘的肺部感染同性恋患者。后来,这几人被诊断为艾滋病患者,也即全球最早被确诊的5名艾滋病患者。药物治疗如同预防今天,全球感染人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病毒,HIV)的人数超7100万,其中死亡人数达到3400万。尽管如此,人类征服艾滋病的战役已经获得巨大成果,一个最值得自豪的成就是,艾滋病不再意味着死亡或绝症。在艾滋病  相似文献   

3.
艾滋病作为一种传染病,具有危害性大的特点.有研究数据表明,全球艾滋病病毒感染者50%以上为15~24岁的青少年.目前还尚未研发出艾滋病的预防疫苗和有效治愈药物.目前全球卫生的重要问题,其中就包括艾滋病防治问题.大学生是艾滋病易感传播人群之一,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以及对艾滋病的重视态度对于整个社会预防和控制艾滋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造者,必须对社会负责;有必要,也一定要掌握预防艾滋病的知识;况且大学生相对一般人群来说,具有较高的整体综合素质和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对于整个社会防治艾滋病有着积极促进作用.因此,在高校开展艾滋病科普教育对国家及整个社会的防治艾滋病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以全球基金艾滋病五轮、六轮、滚动整合项目在甘肃省的实践为观察案例,通过对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在甘肃省防艾工作的作用分析,讨论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在实施中面临的问题和对经后防艾工作的思考。分析表明: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总体上有利于促进甘肃省的整体防艾工作,特别是对《甘肃省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2001-2010年)》、《甘肃省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的任务目标完成有重要补充作用,但也存在诸如社会组织内涵建设滞后、外展干预深度力度不够、探索在民族聚居地区防艾对策方法不多等问题。在甘肃省新一轮防艾行动计划(2011-2015年)中,整合后的甘肃省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RCC)需要紧密结合因地制宜的实施策略,才能在防艾工作中发挥出最大项目效能。  相似文献   

5.
正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传染病系负责人沙龙·列文(Sharon Lewin)等人在2014年7月4日的英国《柳叶刀》杂志上发表文章称,在过去10年里科学家们在开发艾滋病疗法和预防手段上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截至目前为止依然没有治愈艾滋病的疗法以及预防艾滋病的疫苗诞生。当然,由于新型干预疗法的相继开发,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的寿命得到了极大延长,新感染者的数量由2002年的330万人降低到了2012年的230万人,全球艾滋病相关的死亡人数在2005年时达到了巅峰,为230万人,但到2012年降低到了160  相似文献   

6.
全世界有10亿成年人超重,3亿人肥胖,肥胖已经成为世界流行病。而全球饥饿人数只有8亿多。因此,世界上因肥胖患病者的人数要比饥饿者的人数多。而且全球的肥胖人数正以每5年翻一倍的速度增长。中国肥胖人数己达7000万,城市人口中23.1%是肥胖者,城市儿童中51%是肥胖者。研究证明,有31种疾病的发生与肥胖直接有关。肥胖已经成为继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和艾滋病之后危及现代人健康的又一大杀手。因此美国已将肥胖列为和吸毒、枪支泛滥等同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7.
赵春梅 《知识窗》2009,(8X):74-76
<正>截至2008年9月30日,我国累计报告了艾滋病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264302例,其中艾滋病人77753例,死亡艾滋病人34864例。2008年1-9月共报告新增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44839例,报告死亡艾滋病人数为6897  相似文献   

8.
今年7月6日,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发布2004年艾滋病报告.报告称,2003年,全世界有480万人染上艾滋病病毒,是感染人数最多的一年.截止2003年底,全世界艾滋病感染者有3780万,去年有290万人死于艾滋病.自艾滋病发现至今,已有2000万人死于这种疾病.  相似文献   

9.
卓然 《科学与文化》2004,(11):16-17
今年7月6日,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发布2004年艾滋病报告,报告称.2003年,全世界有480万人染上艾滋病病毒,是感染人数最多的一年截止2003年底,全世界艾滋病感染者有3780万,去年有290万人死于艾滋病自艾滋病发现至今,已有2000万人死于这种疾病。  相似文献   

10.
自美国1981年首次发现艾滋病,并于1983年分离到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即艾滋病毒)以来,患病人数和感染人数与日俱增。到去年12月1日,全世界已有1700多万人感染艾滋病毒,艾滋病患者400多万,其中200万人已经死亡。目  相似文献   

11.
文摘     
正中国每年因空气污染死亡人数世界第一最新的研究报告显示,全球每年有550多万人死于空气污染,其中半数以上来自中国和印度。数据显示,中国与印度每年因空气污染死亡人数在全球所占比例高达55%。在2013年,中国因空气污染死亡人数共160万人,印度则有140万人。2013年中国有36万人的死因与煤炭污染有关,如果不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预计到2030年,中国因空气污染过早死亡人数将介于99万至130万。  相似文献   

12.
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文缩写为AIDS。艾滋病被发现不久就成为世界性的最受公众关注的传染病。我国1985年发现第一例艾滋病病人,截止到1999年9月底,全国报告艾滋病病毒(英文缩写为HIV)感染者人数为15088人,艾滋病病人477人,其中240人已死  相似文献   

13.
老科协动态     
《今日科苑》2011,(15):32-37
<正> 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老科协卫生分会防艾科普宣传深入开展吉安市安福县老科协卫生分会近几年开展的防艾科普宣传活动有声有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2010年11月,获得江西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资助活动经费2万元。年底又申报《2010年度国家艾滋病防治社会动员项  相似文献   

14.
癌症防治有希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卫生组织对今后20年全球癌症的发展有一个估计,新患者人数将由目前的每年1000万增加到1500万,因癌症而死亡的人数也将由每年600万增至1000万。因此,癌症防治仍然是人类健康的第一类大事。  相似文献   

15.
王莜 《百科知识》2007,(3S):8-10
世界卫生组织对今后20年全球癌症的发展有一个估计,新患者人数将由目前的每年1000万增加到1500万,因癌症而死亡的人数也将由每年600万增至1000万。因此,癌症防治仍然是人类健康的第一类大事。  相似文献   

16.
南京市雨花台区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项目于2005年12月启动,2008年12月结束.阻止艾滋病的进一步传播是该项目的总体目标.项目自启动以来,示范区工作办公室有针对性的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定期开展督导评估,确保该项目规范、有序进展.本文就三年的项目情况进行了总体的评估.  相似文献   

17.
项铮 《今日科苑》2012,(24):70-71
2012年12月1日是第25个"世界艾滋病日"。虽然目前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但是艾滋病是可以预防的,并可以通过抗病毒治疗控制病情。请关注——卫生部公布的数字显示,2012年1至10月我国新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68802例;截至2012年10月底,全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492191例,存活的感染者和病人383285例。近两年,我国艾滋病病人死亡人数有所上升。上升的原因主要为,一是很多早期艾滋病  相似文献   

18.
郑宾 《科学生活》2008,(1):48-49
长期以来,在许多中国老百姓的眼中,艾滋病似乎是一件离我们很遥远的事情。其实,我国卫生部在2007年世界艾滋病日前夕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预计已达70多万。如果不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将急剧增加。因此,普及艾滋病基本知识,采取防护措施,控制流行,制止蔓延,已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9.
关于我国艾滋病疫苗研发策略的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艾滋病是人类健康和全球公共卫生的最重大挑战,严重危害社会进步与经济增长。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在2005年底公布,目前全球存活艾滋病和HIV感染者(HIV/AIDS)总人数已超过4000万,已死亡的艾滋病病人累计超过了3000万名。至2005年12月底,我国累计报告H  相似文献   

20.
20年前开始在全球蔓延的艾滋病已经夺去了2100多万人的生命。以下是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最近统计的各地区数字: 到2000年底,全球估计有36 10万夕L童和成年人感染艾滋病病毒或患上艾滋病。2000年一年内将出现500多万名新的感染者,300万人将死于艾滋病。北美洲:约有92万人携带艾滋病病毒或感染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