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如果说“轻舞飞扬”是一个温馨而美丽的谎言,那么《有我是谁》就是一大堆冷酷而丑陋的现实长江文艺出版社近期出版了一部长篇网络小说-新人新作《有我是谁》,四十五万字,光凭书的那厚度也是够吓人的。那天翻开时本来很随意,读着读着就不能放下,  相似文献   

2.
我和金凤没有共过事,前年才熟悉起来。最初从报纸上得到的印象是:这位新冒出来的同行写得很多,什么都写。那是在刚刚建国的时候。曾经有许多年看不到她的东西了,这是当时大家共同的命运。然后,大概是一九八一年底,在《刘伯承回忆录》里,意外地读到了她的《难忘的一课》,那是关于建国前夕她访问刘帅的回忆。我在刘邓大军当过随军记者。我也有我的难忘的一课,并且不止是一课而是许多课。刘帅确实是如金凤所写的那样地吸引人,那样地叫人爱戴,叫人尊敬,叫人永远也不会忘记。读着,读着,我感动极了。  相似文献   

3.
江涛自述     
作为《经视直播》主持人,有那么多的事情让我动容。我会和新闻中的当事人一起焦急、愤懑、感动、高兴、惋惜。我诚惶诚恐地怀揣着感激,尽力做好自己的工作。从迈入主持门槛的那天起。“要做得更好”就是我不断努力的内在动力。不管是广播还是电视,我始终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脚踏实地,一路走来。尽管这一路走得并不平坦,但周围总有那么多的人感动着我,帮助我迈步前行。  相似文献   

4.
一篇稿件寄到报社,总是盼望着见报.那年,我的一篇短文在报上发表了,我自然喜出望外,但读着读着,发现与原稿相比,编辑已作了大量修改和删减,心生感动之余,也有许多启发与思考.从此,我喜欢读"见报稿".有时一篇"见报稿"要读上三、四遍.具体说来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摆正作者与编辑的关系.文稿能见诸报端,不要单纯认为是作者心血写就,那里面也融进了编辑的甘苦.从两稿对比中不难看出编辑动了不少脑筋,文字从原稿(连同标点)529字减至294字,短小精悍,使稿子增色不少,而署的仍然是作者的名字,应感谢编辑们的辛勤劳动.  相似文献   

5.
读了几十年的报纸,现在有时真有点读不下去了。为何?一句话:报纸上的文字差错越来越多了(电视字幕暂且不去说它)。夸张点说,简直有“连篇累牍”之势。大概我这个人爱“挑剔”,读报太认真,读着读着看到一个错别字,读着读着发现标点符号用错了……如是者三,便再也读  相似文献   

6.
“来自老山前线的通讯”专栏在《山东画报》上从1986年第二期开始连载,至第八期结束。刊出后,在读者中引起了反响:有的女青年读着这些报道,感动得流下了热泪。著名诗人臧克家看了之后,请他夫人来信给予了赞扬。一位东南亚的华侨寄来一封热情洋溢的信……我是第一次负责编辑这种前线战斗生活的专栏报道。现在,简单谈一谈自己的几点感情体会。  相似文献   

7.
当赴四川地震灾区采访的记者讲述他们在灾区的日日夜夜时,从他们的口中,我听到的最多的一个词是"感动",感动他们的有时只是一条短信、一个微笑甚至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馒头。令我感动的是,在讲完自己的经历后,很多记者开始检讨自己以前的行为,为自己平时的斤斤计较、抱怨牢骚感到惭愧,为以前和同事闹的矛盾感到抱歉,为自己的付出太少感到不安。  相似文献   

8.
《声屏世界》2008,(8):26-26
当赴四川地震灾区采访的记者讲述他们在灾区的日日夜夜时,从他们的口中,我听到的最多的一个词是“感动”,感动他们的有时只是一条短信、一个微笑甚至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馒头。令我感动的是.在讲完自己的经历后.很多记者开始检讨自己以前的行为,为自己平时的斤斤计较、抱怨牢骚感到惭愧,为以前和同事闹的矛盾感到抱歉,为自己的付出太少感到不安。  相似文献   

9.
我最欢喜看《新闻记者》杂志中的“新闻人物”专栏。我拿到1990年第9期,黄铭兴《夫妻播音传奇》一文,特别吸引着我,我一口气读完了这篇传奇,读着读着我的眼睛模糊了,被这篇传奇感动了。当时我的面前,好像出现了这对体恤恩爱的老夫妻,一对在广播战线上默默无闻工作了几十年的“无名英雄”。说也真巧,那时杨磊同志正好走进我的办公室。我祝贺他俩的先进事迹公布于杂志上。老杨向我借去这本杂志,说要去给他的老伴看看,让她也分享快乐。一般写真人真事不大采用“传奇”两字,可是这篇人物特写传奇两字,用得好,用得得体。它的特点在于平凡的事迹见传奇。他俩颇有名望,一般的要讲究家庭的舒适和派头,才能体现出名播音员的身份。可是记者亲眼目睹:居室简朴,用木块拚镶的地板已经松动,书柜、凳子,茶几是旧的,更引人注目的是,床头墙上挂的那幅已发了黄的黑白照片,却与房间  相似文献   

10.
我非常感谢中国记协和新华社为我举办这么隆重的研讨会,非常感谢大家给我许许多多鼓励。特别使我感动的是,这两天从大家的发言中,从一些文章的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了一种战友的、同行的、真正知心朋友的那种温暖、那种深情。但对一些同志的过分称赞和溢美之词,我感到很不安。同志们对我过誉了,没有那么十全十美,没有那么多的成就,也没有那么高的水平。特别是有同志提出新闻界要向我学习,我实在不敢当。如果要学习,我觉得应该在现在的新闻队伍中间,从正在第一线工作、冲锋陷阵的同志中寻找那些坚  相似文献   

11.
评论的选题     
《今日谈》和《人民论坛》是人民日报评论部办的两个专栏,发表署名评论。其中《今日谈》每天都收到大量来稿,举办征文活动期间,曾经有一个月收到5000多篇。可是来稿的采用率很低,往往是几十篇甚至100多篇才见报一篇。大量的来稿未能被采用。这是作者的心血!读着作者殷切的来信,看着一篇篇精心之作,许多是一笔一划、工工整整抄写的,使人为之无限惋惜。为什么那么多来稿遭到可悲的命运?分析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我以为主要是选题不当。  相似文献   

12.
档人忧天录     
杞人走在街上 ,担心天突然会掉下来 ,忧心忡忡 ,贻为笑话。我安居室中 ,信手翻阅一本刊物 ,其中有论及殷墟甲骨不是档案的一篇文章。读着读着 ,浮想联翩 ,蓦地也产生了一种忧虑 :那些玩意儿是不是档案且不管它 ,但它毕竟是前人的文化遗物 ,可以让今天的考古学家怀着敬畏的心情 ,俯身跪地 ,操铲执刷 ,小心翼翼地掘地以求 ,然后苦苦钻研 ,青丝变成白霜 ,写出几部砖头厚的专著来 ,让人们争论不休地吵吵着去读。那么 ,我们的后人呢 ,他们在几千年之后挖什么 ?还挖我们尚未挖尽的我们先人的遗物吗 ?我们这个时代留给后人去挖的东西是什么呢 ?有这…  相似文献   

13.
去年9月1日,刚刚穿上军装的我同来自全国200多所高等院校的500多名大学生一起来到美丽的青岛参加为期两个半月的军训,在这之前,关于军队我是一无所知的,最初只是凭着儿时对军人的崇敬选择了军营。喜欢读军报,是从我入伍后开始的。从走进军营的那一大起,军报也逐渐地走进了我的生活,成为我的良师益友,教我了解军营,热爱军营。那一天,信手拿起一份《解放军报》来读,很快便被那篇《英烈父子》吸引住了,直到今天我还清楚地记得它讲的是抗洪英雄徐向群同他的英雄父亲的感人事迹。读着读着,泪水便不知不觉地流了下来,当我把…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方言又多又难懂,尤其是温州话,更是令人“耳”花缭乱,许多话,同是温州人,说法也不一样。土生土长的郑张尚芳从小就对本地方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上了中学,他发起组织了一个方言小组,他们不但记录方言谚语,而且开始研究方言的理论问题了。一天,郑张尚芳借来一本王力教授写的《汉语音韵学》,似懂非懂地啃着这本大部头。书中谈到:一位叫高本汉的瑞典语言学家,对汉语特别是温州方言很有研究。于是他特地到图书馆借来高本汉写的《汉语词类》,读着读着,他的心不能平静了:一个外国人对温州对话知道得那么清楚,自己是一个道道地地的温州人,就不能超过他?从此,他暗下决心,自己一定要写出一本高水平的《温州方言志》来! 一九五二年,他在温州二中提前毕业了,他品学兼优,但当时,他被死神般凶恶  相似文献   

15.
《新闻记者》月刊是我最喜爱阅读的刊物之一。作为一个初涉新闻之门的我,从中获益不少。因此,刚收到今年第11期《新闻记者》,我便马上阅读起来。不料,读着读着,我竟至疑惑起来:我是不是在看小样,刊物的差错何以如此多?有些地方到了令人难以阅读的程度。我留心阅读了贵刊第11期34页,该页有篇《给读者颜色看》一文,我发现差错竟有十几处之多。下面是我查找出来的明显差错。 1、第一段第一行“实现形色化”、“形色”应为  相似文献   

16.
版面设计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让读者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能够方便、快捷地阅读报纸。如果一份报纸表面上看非常漂亮,但阅读起来很费劲,不是转折复杂、上下不衔接,就是读着读着找不到地方了,那么这个版面并不成功。所以让版面在阅读中能流畅起来很重要,不论是繁还是简,都要给读者明确的阅读走向。  相似文献   

17.
这次我们对奥运会的宣传报道工作,做得也是十分出色的,我对我们这次去巴塞罗那采访记者的工作热情、干劲和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感触很深,也很受感动。最让我感动的是,有些记者外语不行,怎么办?靠他们的钻劲,刻苦、去跑、去搜集,然后写稿,发稿,真是辛苦。每天伙食费又不多,想吃顿舒服的饭都不行。尽管如此,活儿干的还是真棒。所以,我要特别感谢天津磁性材料厂的总经理林永宁,他们不但出钱为记者们接风,给记者们送上矿泉磁水器,还拿出10万元奖励前方记者。今天上午我遇到北辰集团总经理,他表示要出20万元奖励,我准备凑足50万元。这次我回来后,听到人们对这次报道的反映都很  相似文献   

18.
每年春节,我都会送给孩子一个生肖玩偶作为礼物,不知不觉的,这已经成了我家的惯例。2018年,孩子10岁,那时她已经拥有9个生肖小玩偶了,而我正在四处寻找一个漂亮小狗玩偶做礼物……就在农历狗年临近之时,陈晖和沈苑苑老师合作的“小小豆豆”系列桥梁书正在筹备出版。我一遍遍地读着小小和豆豆这两个孩子的故事,经常被陈晖老师笔下的小小——那个纯真、可爱的小女孩感动,有时甚至觉得她好像自己的女儿一样。  相似文献   

19.
萧袤的短篇童话集《波波熊的故事》今年出版了。这本近似方形的小儿书一拿来我就一口气读了数章,只觉得我与波波熊似曾相识。也许是自己心理发育迟,"内模仿作用"比别人强烈一点,形象思维退化慢一点,直到中学还是个孩子。后来上大学,现在的大学也是个现代社会,一切纯洁的心灵都会蒙上尘垢--所以我说是似曾相识,而不免还是隔膜,难怪读着读着有点昏花,不为里面的奇思妙想所动,终于还是暂搁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20.
边走边悟     
主持人的话:每一天,作为记者,我们都在路上,或穿行于街道里巷,或深入乡镇山村,与各种各样的人亲密接触,将最鲜活的新闻与资讯,告知广大读者朋友。面对那么多人,经历那么多事,我们获得的不仅仅是一条条新闻,还从他们的身上汲取了很多。他们让我们感动,每每想起便感受到一种心灵的洗涤;他们让我们成熟,让我们拥有更多的智慧面对纷繁的生活;他们让我们成长,那些不同的人生状态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博大与包容。
  那些没有删去的电话号码,那些依然在头脑中记忆深刻的面孔,他们在我们前行的路上和成长的途中给了我们超出文字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