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华夏文化》2011,(4):1-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它是哺育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创造力的重要土壤。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文化创造,往往难以割裂与继承和创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联系。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它的长期发展与演进过程中,由于历代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推动和思想家们的概括提炼,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高水平的文化形态,它既具有文明与文化的一般共性,更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质。今天,要成功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就要对中国先进文化的母体一一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把握。从整个世界文明与文化发展的历史来考察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在世界文化之林中,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强处。这些优势和强处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巴蜀文化的演进与其它传统文化一样源远流长,本文从巴蜀古代神话传说为代表的口头(语言)传播和以"巴蜀图(腾)语"为代表的符号(文字)传播,试图追溯古代巴蜀文化传播的轨迹。  相似文献   

4.
德清俞平伯     
陈辉 《寻根》2006,(4):83-87
一般说来,大学问家不外乎几种途径:一是源于名师,所谓“名师出高徒”;二是出自名门,因为在其背后,不仅有“家”的意味,更有着“学术文化”的底蕴与传承。中国是一个深受家族影响的国度。法国汉学家汪德迈在描述中国儒家文化的特征时,用了三个词“家庭、礼仪、文官制”,并指出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家族关系为纽带的古老社会模式”,“社会的一切行为规范都从家族关系规范中演绎改造而来”。世家现象为中国文化一大景观,文化艺术方面的世家名门可谓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5.
尹洁 《华夏文化》2000,(3):10-12
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社会的发展路径主要有两条:其一,传统文化在近代社会发展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其自身通过改造和转换也获得新的生命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长得以保存、认同和传承。其二,传统文化自身具有复杂性和多面性,对近代社会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19世纪中叶,欧洲各主要国家完成工业革命,初步建立工业文明。对于欧洲而言,这是一个新旧交替的时期——资本主义体制取代封建体制,工业社会取代农业社会,机器生产取代手工作坊;传统与现代在彼此的融合之中同时冲突。尤其英国,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与;中突是维多利亚时代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7.
仇富心理及其表现是中国古代社会阶级矛盾与对抗的一种集中体现,影响巨大.本文主要从社会心理学与政治经济学相结合的角度,以中国古代人治的社会制度必然产生的权力失控与权力滥用为切入点,探讨了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仇富心理源远流长的原因和后果.  相似文献   

8.
服饰文化是人类重要的文化内容,服饰从遮羞御寒的实用功能逐渐发展为展现生命个体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的表现形式,服饰文化绚烂多彩。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汉字很好地保留了很多跟服饰文化有关的信息,这是块活化石,通过汉字看中国古代服饰文化,能使我们很准确也很方便地把握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内容和特点。  相似文献   

9.
李文放 《寻根》2007,(5):15-18
追根溯源乃人类之天性,中国古代各地普遍存在的堂号和堂联就是这种心理的反映。堂号和堂联是中国家族文化中一种慎终追远、弘扬祖德、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是寻根意识与祖先崇拜的体现,具有浓厚的宗亲色彩与精神纽带作用。  相似文献   

10.
位于亚,非,欧交汇地带的伊朗,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伊朗文化自成一体,源远流长,在世界文化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分别位于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中国和伊朗,历史上被这一纽带所连接,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自中,伊1971年建交以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态势良好,尤其文化领域的交流日益活跃。  相似文献   

11.
文化之间积极涵化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文化的多元化。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本文研究儒家文化对韩国风俗习惯、学校教育、影视宣传、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和渗透,旨在探究学习和研究韩国继承与发展儒家文化思想精髓的经验,充分挖掘儒学的当代价值,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12.
<正>家训是我国传统家族教育中特殊的形式,是我国古代家族长辈为子女而专门撰写的文献。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家族为本位的社会,为了家族的兴旺发达,各家族都非常重视对子孙的教育。家训作为家族教育的文献载体,在家族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有着丰富的家训教育资源,有待进一步整理和挖掘,以为当今教育提供有益的历史借  相似文献   

13.
一、如何看待传统伦理道德反观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传统社会的宗法制度、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造就了中国古代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体系。重人事、重血缘、重家庭、重社会,伦理道德是其基本的价值取向。自商周时期殷王盘庚告诫其臣民:“无有远迩,用罪伐厥死,用德彰厥善”,伦  相似文献   

14.
2004年12月8日,夏姿服饰北京专卖店在工体北路的太平洋百货一层隆重开幕。在由建筑大师JayaI brahim设计的店铺内,夏姿将其低调奢华的中西合璧之质感与风格带到中国.沿用诸多中国近乎失传的传统手工技法,夏姿将中国的美学元素与西方立体剪裁技术相融合,是社会名流出席各种正式场合的首选。  相似文献   

15.
敬畏与感恩     
感恩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元素,但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对于感恩的理解并不一样。中国古代的清明节就是通过祭扫陵墓来缅怀亲人,以培育民族感念逝者、感谢他人、感戴天地的感恩情怀,是一种富有浓郁民族文化特色的感恩礼俗。感恩与敬畏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传统文化对敬畏的思考反映出传统感恩的内涵与特点。  相似文献   

16.
胡晓烨 《寻根》2022,(1):54-60
丧葬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墓葬是丧葬文化外显和考古出土文物的重要场域.以简牍为主要载体的遣策,形成于中国古代社会以物质和精神层面送别亡人的丧葬仪式,起着沟通人间与冥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先贤智慧的结晶,经过数千年的积淀,成为国人价值观念、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之根与魂,渗透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价值及现实启示意义。"中国思想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提高人们的理论思维,认识国情都是不可或缺的"(张岂之《五十年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载《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4期)。纵观近世学界有关中国传统思想研究与普及方面  相似文献   

18.
中国虎文化图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舒宪 《寻根》2010,(3):31-37
<正>所谓虎文化,指特定文化传统所形成的对虎的认识、信仰、观念、习俗等的总称。中国虎文化源远流长,国人对虎的认识,大体上经历过一个从崇拜、敬畏,到模仿、利用,再到规避和捕杀,再到珍惜  相似文献   

19.
张云 《大理文化》2007,(5):51-52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生息繁衍中形成的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稳定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其中儒家文化的发展及演变是贯穿于中国古代文化的主线。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一般道德观念形成的历史依据。  相似文献   

20.
晚清至民国的数十年中,随着欧风美雨的东渐,中国社会已经开始由传统形态向现代性形态转型,很显然得风气之先的沿江、沿海城市最早走向了由传统手工业经济向现代商业化生产模式的艰难蜕变,在这样一个新旧杂糅的世界里逐渐催生出近代都市化,萌生出诸多新的现代性质素。作为人类最为基本的情爱观自然也随之发生改变。具体到妓院题材的书写上,晚清狭邪小说与民国倡门小说相比较,在精神上就有了本质上的变动。这些变动与差异一方面是由于新奇都会世界的出现,使得传统才子佳人小说所展示的“大观园”式的家庭庭院转向于城市公共场所,主要由妓院房间、马车、戏院茶楼、跑马场、洋行等组成的城市休闲空间,成为了浓装艳抹的名妓们主要活动的新场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