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近些年来,在理论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力是否是商品这个问题的讨论中,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中劳动力的商品性已被大多数理论工作者所接受,但对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力商品性问题颇有争议。本文试就这个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具备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力商品的理论,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劳动者要有人身自由,有权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力。具备了这一条件,劳动力成为商品就具有了可能性。二是劳动者必须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因而不得不把存在于自己身体中的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这一条件,使劳动力成为商品变为现实。 这两个条件,是商品经济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才同时具备的,因而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力成了商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两个条件是否同时具备因而劳动力是否是商品?有人认为,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私有制经济中的劳动者同时具备了这两个条件,劳动力是商品(这种观点已为大多数人所承认),而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者不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因而劳动力不是商品。按这种说法,就意味着同一个劳动者,如果是在公有制经济中劳动,劳  相似文献   

2.
关于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概念,一直是个没有引起争论的常识问题。但是在实际的政治经济学教学中,在政治经济学教材和一些论著中,关于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却有几种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第二种说法,认为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创造商品、创造新价值的劳动能力本身。还有第三种说法,认为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是一种特  相似文献   

3.
90 年代经济理论界对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劳动力的性质问题进行了深入广泛的讨论。讨论中形成了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劳动力商品是共有经济范畴还是特有经济范畴;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是否存在;劳动力成为商品与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是否矛盾;劳动力成为商品与按劳分配能否兼容;劳动力商品与劳动力市场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我国劳动力市场与劳动力商品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劳动力市场与劳动力商品问题赵有信劳动力市场的确认,向人们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我国的劳动力市场是如何产生的?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力还是不是商品?如果承认劳动力是商品,劳动力的买卖对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到底有没有影响?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有什么意义?我国...  相似文献   

5.
对劳动力商品的传统观念中 ,最典型的误区是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相比之下 ,承认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的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领域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应该说是思想上的一次大解放。但是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正像必须完成“市场不等于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的认识超越一样 ,劳动力成为商品不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所特有的普遍现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成为商品也是普遍现象。本文结合深入研究《资本论》中的劳动力商品理论 ,提出劳动力成为商品不是社会经济制度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传统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在劳动力商品的交换形式,劳动力是劳动者的简单商品还是资本商品、劳动力商品与劳动者企业主人地位的关系等问题上存在的模糊认识,阐明了如下思想:劳动力商品的实现形式是租赁而不是买卖;在资本主义传统市场经济中,劳动力是劳动者的简单商品,而在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劳动力表现了资本化的趋势;在劳动力简单商品关系下,劳动者是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工具,而在劳动力资本关系下,劳动者在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提出许多新的课题,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是否具有商品属性。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 非商品属性说”的主要根据 “非商品属性说”认为劳动力作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有现象,劳动力商品范畴不仅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范畴而且是核心范畴,如果承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具有商品属性,会严重混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区别。 “非商品属性说”认为马克思曾经在《资本论》中明确说过,劳动力要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1.劳动者自己有人身自由,可以自…  相似文献   

8.
针对学术界关于劳动力商品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劳动力尔是商品的观点,论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劳动力商品化的客观必然性,阐明劳动力商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必然产物,是社会主义经济中合理配置、利用和开发劳动力资源的需要,是实现按劳分配的前提.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开放劳动力市场已势在必行。但是,当前最大的障碍是对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是否商品在人们认识上存在着重大分歧。因此,对劳动力商品问题进行再探讨是十分必要的。一、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劳动力商品的“两个前提条件”目前,在对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是否商品的讨论中,形成了对立的两派意见。一派主张,我国现阶段的劳动力应是商品。因为社会主义仍然存在着马克思所指出的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前提条件。另一派则认为,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不是商品。因为只有在生产资  相似文献   

10.
我国传统的政治经济学教材,在讲到劳动力商品这个问题时,大都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具备了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条件,所以其劳动力成为商品,没有涉及到社会主义的劳动力这个问题。那么该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国家的劳动力的性质呢?实际上劳动力商品不仅资本主义社会有,社会主义社会也有。劳动力商品作为一种历史范畴,它是商品经济社会共有的社会现象。首先,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与我国的实际不符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深刻研究和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后,曾明确指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主…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总书记号召全党要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提供理论指导。科学认识劳动的实质和非生产性劳动在商品价值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对于全面理解商品价值的真正来源、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和促进全体劳动者的平等与团结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企业员工持股制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企业员工持股制度的理论研究始于1980年代初期。最早在这一领域里进行系统研究和探索的是著名经济学家蒋一苇先生。1990年代初,王珏教授提出了“劳动者财产主体论”。1990年代中期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了“劳动力产权论”。1990年代中后期出现了“企业制度创新论”以及“现代企业共同治理论”、“人力资本产权论”、“智力资本产权论”等。  相似文献   

13.
劳动刑法的机能是指在现实生活中劳动刑法规制侵犯劳动者权益犯罪行为时所能发挥的良性动态作用。在以调整集体劳动关系为主的现代劳动法治社会,我们引入法的价值位阶作为参判标准将劳动刑法的机能划分为自由保障机能、正义矫正机能、规范维护机能这三大类。同时,还有赖于不苛求劳动刑法承担过度社会防卫理念的确立,劳动刑法机能的现实运行才能真正实现对劳动者权益确定的、及时的、持续的保护。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价值是各生产要素共同创造的。失业、两极分化、经济危机等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生产的社会性与生产成果局部占有的矛盾及其表现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矛盾。马克思主义不能脱离现实,不能在封闭的状态下生存。  相似文献   

15.
开平矿权易手原因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年庚子事变中,西方列强利用八国联军侵华的时机,借矿局督办张翼维权保矿之际,通过各种隐秘诡诈手段,骗占了华北地区最早使用机器开采的国有大型煤矿——开平煤矿,此乃近代中国利权外溢史上的重大事件。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在其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劳动异化这一章中详细阐述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异化现象的表现、实质以及如何消除这一现象的方式.创立自己的独特的异化劳动理论。本文着重从异化理论的历史演变来考察马克思异化理论中蕴涵着唯物史观的一些萌芽。  相似文献   

17.
新世纪是日益走近人类最高理想社会的世纪。马克思主义把共产主义认定为人类的最高理想。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极大地发展,脑力劳动和差别已经消灭,劳动成为人的生活的第一需要。教育要面向未来,因此在新世纪的教育中,不容忽视劳动。  相似文献   

18.
财产所有制问题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设想共产主义社会的核心问题,它几乎存在于他们各个阶段的作品中。受着当时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和共产主义思潮的影响,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批判直接指向私有财产所有制,与此相应,提出了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以共产主义的财产公有制取代财产私有制的针对性方案。然而从德文词汇上来看,与私有制相对而言的财产所有制形式可以用"公有"、"共有"、"公共所有"和"社会所有"等不同方式来表达,马克思和恩格斯又提出了"联合起来的个人所有"概念。对此,我们尝试着以《德意志意识形态》原文本为阅读基础,在不同表达方式与其所表达的内容上进行关联性认识,并通过这样的认识进一步获得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相关思想的准确理解,进而对事物本身进行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泰国历史上的封建制度及其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泰国的封建社会是在原始社会末期的基础上直接演成的,在泰国的封建社会出现之前.今天泰国这片土地上并没有经历过一个奴隶社会的历史时期。在泰国的历史上,封建制度的基础是一种土地国有制或王有制,最高土地所有者被认为是国家,而国王就是国家的人格化。在土地王有的前提下,国王自己直接占有着一部分土地,其余土地则以分封的形式分赐给为国王服务的大小领主。这就是泰国早期历史上的“食邑”制。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泰国的封建关系为一套更具体的“萨迪纳”制所固定下来。不过,尽管土地占有形式在不同时期略有差异,但在泰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以土地王有制为基础的封建关系的基本特征一直没有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20.
物权法将国家所有权纳入调整范畴,但实践中并未对其进行清晰的权能划定。从公权力介入市民社会的发展史来看,国家所有权具有部分私法性质,能够被纳入物权法。但国家所有权应当采大陆法系的双重结构模式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