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媒     
美国媒体“妖魔化中国”的提法是1996年由新华社记者李希光首次提出的。由于李希光等8人所著的《妖魔化中国的背后》一书在次年大卖,使“妖魔化中国”的概念流行并引起巨大争议,其影响波及美国。 近日出版的今年第4期《环球》杂志载文分析说,对美国“妖魔化中国”的批评,近年来不断见诸中国报端,与此同时,美国媒体提出了“中国妖魔化美国”的反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乌鲁木齐"7·5"事件为例概括了西方媒体在中国突发暴力事件中抹黑中国的主要手段,分析了其妖魔化中国的深层背景,提出了防范和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3.
拉萨3·14打砸抢烧暴力事件发生后,一些西方主流媒体做了不少歪曲事实的报道。这些歪曲报道被揭发出来后受到了我国民众的一致抗议,我国的一些传媒学者也批判了这种妖魔化中国的行为。然而仅仅批判西  相似文献   

4.
自从《妖魔化中国的背后》发表后,“妖魔化”成了中美媒体、政界和学界历久不衰的争议话题。常有人问:“美国媒体为什么要妖魔化中国的形象?”  相似文献   

5.
一、研究缘起自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和印度在经济发展上表现出越来越强劲的势头,同时在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国际影响力也日益增强,"中印崛起"现象越来越引起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关注.然而,同为崛起中的亚洲大国,中印两国面对的国际舆论环境却截然不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早在90年代就掀起一波又一波的"中国威胁论"浪潮;而"印度威胁论"却鲜被提及,直至2006年才受到美国媒体关注,但也并没有代表美国主流民意.①针对"中国威胁论"影响下的美国涉华报道,中国学者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妖魔化中国"的概念.但美国媒体从业者对此予以否认,坚称自己秉承"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原则,并不存在刻意丑化中国形象的意图.本文试图通过比较新世纪以来美国媒体对中印两国的评论来研究以下问题:美国媒体对于同样崛起中的两个国家是否存在不同的议题设置?如果不同,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妖魔化中国"现象在当下的美国是否还存在?  相似文献   

6.
自从<妖魔化中国的背后>发表后,"妖魔化"成了中美媒体、政界和学界历久不衰的争议话题.常有人问:"美国媒体为什么要妖魔化中国的形象?"  相似文献   

7.
"知情权"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虹 《新闻记者》2002,(5):29-31
随 着时代的发展 ,“知情权”问题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而其中“新闻知情权”是起源最早和受公众关注较多的。本文试图从介绍“新闻知情权”的简要背景入手,剖析笔者所观察到的西方“知情权”现状,并对中国的“知情权”问题加以分析。知情权的背景最近,“知情权”这个字眼似乎变得越来越时髦了。患者要求医生尊重自己对疾病的知情权,被告要求法庭重视自己的知情权等等。但这些都是对“知情权”这个概念的泛化。其实“知情权”这个概念源于新闻界,最初是作为新闻自由的一部分被提出来的。1945年前后,美国著名新闻记者肯特·库柏…  相似文献   

8.
乔新生 《青年记者》2008,(13):62-63
一 通过西藏拉萨和奥运会火炬传递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普通中国人终于看清了西方新闻媒体在妖魔化中国方面的丑恶嘴脸.一些中国新闻从业者心存幻想,认为只要开放新闻市场,让西方新闻媒体自由报道,那么,真相就会大白于天下,西方新闻记者就不会恶意丑化中国.  相似文献   

9.
媒体改制,是中国媒体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一项特殊的任务。在美国等西方国家,不存在改制这个问题,因他们的媒体从生下来就是产权明晰公司化运营的经营主体。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软实力(softpower,亦译作软力量,软权力,与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硬实力相对)概念后,中国社会有关方面给予了一定的关注,但软实力真正成为中国的国家战略性概念还是在中共十七大上.软实力在中国浮出水面的背景是: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国家经济实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但与此同时,我国的国际政治地位和文化地位并没有得到同等程度的提高.面对国际文化竞争的现实情况,具有国际竞争意味的国家文化软实力概念进入了中共十七大报告.自此,软实力成为从官方到民间,从政治、文化到经济等各个领域中国人的共同话题.  相似文献   

11.
雪珥 《报林求索》2009,(7):26-30
建立了洋枪队的美国人华尔,不仅当中国将军、拿中国俸禄,还加入中国国籍,做了中国女婿,成了地地道道的"华籍美人"或"美裔华人"。在美国,他被视为大英雄:一个为自己的信仰而不惜牺牲的伟大人物,一个为中国而献身的国际主义者。而在中国,他曾被推崇备至,后又被彻底妖魔化。  相似文献   

12.
研究对象 "把关人"一词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提出,指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受到了一些个人或集团的控制.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把关人"这个概念引入新闻传播领域,并提出新闻筛选过程中的"把关"模式,由此开启了新闻传播"把关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1995年5月号的《中国记者》杂志刊登了一篇文章题为《妖魔化中国的背后》,文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妖魔化”的命题,批评美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不仅有失公允,而且是一种恶意的贬低;美国媒体对中国持续的负面报道是对中国的一种“妖魔  相似文献   

14.
从"中国舆论场"外的"妖魔化"到"刻板"形象的塑造,"中国议程"的主动权经常掌握在西方传媒的手中.在国际传播中,国家形象塑造的背后,是媒介权力的争夺."中国舆论场"影响力的扩大,以及积极主动地介入国家形象的传播,会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海外传媒     
《传媒》2006,(7):78-78
印度拟对外资开放媒体业最高股份不超过26%;首部手机拍摄的电影在意大利诞生;阿拉伯人嫌西方电视暴力多想看中国电视;国外主流媒体妖魔化中国见收敛。[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美国、日本、英国、以色列、德国等多个国家的国家危机管理系统进行研究,提出建立"中国紧急广播国家系统"的观点,并从"广播是突发事件的‘内合’媒体"这一观点延展开来,建议国家应该将收音机列为中国每一个家庭的标准配置。  相似文献   

17.
《新闻界》2017,(8):38-45
我国对"主流媒体"一词的引入与发展经历了"他称"、"泛称、"自称"以及提出"新型主流媒体"的四个阶段。"主流媒体"所指的演变清晰地折射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观的发展,这在本质上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在实践中的探索与总结。文章还指出构建新型主流媒体亟待理论的突破,新型主流媒体不应局限为一个新闻学概念,而应是一个三位一体的概念,指向现代传播、现代产业与现代国家治理等三个基本维度。文章最后还提出未来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媒体"妖魔化"并非新题,但在现实生活中却一直屡见不鲜,尤其在社会转型期,媒体"妖魔化"已经严重影响到社会对被"妖魔化"对象的认知和态度,进而成为破坏社会和谐的不稳定因素。由此,本文从"标签理论"的视角出发,对媒体"妖魔化"问题加以重新审视,以期有助于媒体"去妖魔化"的实现及媒体功能的正常发挥。  相似文献   

19.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西方媒体不断制造舆论将疫情贴上"中国标签",以此污名化、妖魔化中国,用战争话语操纵国际舆论围攻中国,企图孤立中国,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偏见和西方霸权主义逻辑.中国要去污名化,媒体必须坚定"四个自信",创新媒体话语表达,运用共情传播,讲好中国抗疫故事.  相似文献   

20.
马天剑 《新闻窗》2009,(1):96-97
2008年3月14日,西藏打砸抢烧暴力事件发生后,西方媒体公然造假,违背新闻的真实性,肆意歪曲中国的国家形象。在随后开始的奥运圣火传递中,西方新闻媒介又偏袒“藏独”分子,干涉中国内政,纵容国际反华势力的活动。中国的国家形象被严重妖魔化,中国对外传播事业面临极为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