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进步,"网络恶搞"作为一种具有多种外在形式的大众个人思想的表达方式,在互联网上日益流行,其行为常常与公民、法人的权利发生冲突,从而导致侵犯公民、法人的民事权利.当前,包括我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对于"网络恶搞"行为缺乏明确的法律界定和相关的法律规制,导致在"网络恶搞"行为的侵害面前,受侵害的权利往往得不到充分的救济.因此,对"网络恶搞"行为进行民法上的规帝J,成为民法理论界和实务界深入探讨的一个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2.
“恶搞”又被称作“Kuso”文化,是一种以爆笑、搞怪、恶作剧为主要特征的另类创作风格。当前的“恶搞”主要从网络上开始流行,以文字、图片和动画为手段来表达个人的思想。它的滑稽和颠覆以及莫名其妙的无厘头表达,让一些青少年模糊了对中国传统观念的认识,所谓的“正常”已成为一种荒诞。随着“恶搞”在网络上“新作不断”,课文恶搞、语言恶搞、短信恶搞、视频恶搞等正潮涌般侵蚀着中学生稚嫩的思想。那么,“恶搞”对中学生的心灵造成了怎样的伤害?它的兴起又对中学生存在哪些消极影响?就此现象,笔者对部分学生、家长和老师进行了深入的调查采访。  相似文献   

3.
随着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进步,"网络恶搞"作为一种具有多种外在形式的大众个人思想的表达方式行为在互联网的日益流行,其行为常常与公民、法人的权利发生冲突,从而导致侵犯公民,法人的民事权利.而现今,我国及大多数国家对于"网络恶搞"缺乏明确法律定义和相关的法律规制.因此,当权利人在"网络恶搞"行为的侵害面前,其权利往往得不到充分的救济.因此,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来对"网络恶搞"行为进行民法上的规制.保护权利人利益.  相似文献   

4.
恶搞也需要艺术,网络世界中流行的恶搞作品,我们也会禁不住去一看究竟,也没觉出对自己有多大的损害,相反会有种说不出的轻松。这就是艺术。当戏说与恶搞影响到课堂时,我们能做的就是要在前面加"艺术的"  相似文献   

5.
网络自从以它神奇的速度走进我们的生活,就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人们利用网络查找所需的资料,利用网络进行交流,利用网络开展各项工作,利用网络进行娱乐活动,现在的人们越来越离不开网络了。然而近一段时间以来,互联网上的各种视频网站,纷纷把一些"恶搞"的视频和文字放在网页上以换取高的点击率,显然很多网民对"恶搞"视频和文字充满兴趣,这也包括相当一部分未成年人和青年学生。对"恶搞"现象的存在,人们的观点和看法各不相同,由此,本文站在伦理学的角度观察这种现象的出现及发展,正确对待这种新事物。  相似文献   

6.
【引言】"恶搞"本是当前流行娱乐中的一种搞笑手段,是以文字、图片和动画为手段对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完全以颠覆的、滑稽的、莫名其妙的无厘头表达来解构,以博众人  相似文献   

7.
红色经典是曾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的革命历史题材文艺作品。红色经典弘扬了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理想主义等文化精神,承载了特定时期的主流价值观。网络恶搞指网络上广泛流传的,以文字、图片、动画等为表现形式的,以滑稽、颠覆、讽刺等为表达方式的二度创作活动。近年来,对红色经典的网络恶搞现象迅速蔓延开来。以拼贴、戏仿、滑稽等无厘头方式解构传统红色经典的"恶搞",撕裂了红色经典中的所指能指,瓦解了红色经典所蕴含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倾向。高度重视红色经典网络恶搞行为,不仅要清理各种无道德底线的网络恶搞,还应积极推进红色经典网络改编,以更好地推进红色经典的传播和弘扬。  相似文献   

8.
网络文体“XX体”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文体"XX体"指起源或流行于网络的新文体,通常是由于一个突发奇想的帖子、一次集体恶搞或者是一个热点事件而产生。此文通过对从网络上搜集到的59种"XX体"进行分类,初步探究了"XX体"流行原因,并从语言和社会这两个方面探讨了网络文体"XX体"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谷羽 《文教资料》2009,(7):59-61
当今时代,"恶搞"作为一种交谈的栽体,成为一种混杂了大量不同性质的表达模式.本文对网络"恶搞"溯源、网络"恶搞"的文本解读、主流文化面临话语权危机、围绕网络"恶搞"的话语权之争、话语权的走向分别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亦有弊.它既可以让人们拓宽视野、充实知识,使积极利用者成为网络时代的胜利者,也可以令人精神颓废、道德偏失,让消极使用者成为网络时代的牺牲品.近年的网络,从文化这一角度来看,经常出现"恶搞"之举.许多著名的、流行的或经典的影视剧、文学作品被改编成"恶搞大片"、"恶搞名篇".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下,学生的伦理道德观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影响,甚至造成严重的道德失范.  相似文献   

11.
许彦霞 《现代语文》2007,(2):108-108
近时期以来,"恶搞"一词频频亮相于各种媒体,真可谓万人瞩目.用百度搜索一下,竟有大约13400000篇相关网页.如果说是2005年的超女引爆了"PK"一词的大流行,那么2006年初胡戈的网络恶搞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则是"恶搞"一词火速传播开来的极效催化剂.  相似文献   

12.
阐述网络"恶搞"文化的根源及"恶搞"一族的特征,分析恶搞文化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及危害,并提出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3.
陈丽  高继伟 《班主任》2007,(7):29-30
一、网络"恶搞"文化的产生与发展2006年《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迅速走红,使网络"恶搞"在我国声名鹊起。"恶搞",又称作"Kuso"。是一种特殊的互联网文化。"Kuso"是日语"くそ"的发音,原意为"可恶"或"粪、屎"的意思,是用于发泄不快情绪的口头语,后来演变为"恶搞"网络文化的代名词。这种网络文化几年前由日本传入我国。  相似文献   

14.
网络"恶搞"作为网络娱乐下的"蛋",是青少年追寻"诗意人生""心灵突围"的一种集体默契。"恶搞"在赋予社会创造激情的同时,也产生了"娱乐至死"的倾向。面对网络"恶搞",不可能也不应该采取一种"正邪不两立"的姿态,进行色厉内荏的指责和打压,而应该认真分析其存在的现实基础,建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疏导体系,引领网络"恶搞"朝着健康、和谐、文明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从恶搞文化看后现代媒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恶搞”是近几年才开始盛行的词语。随之形成的“恶搞”文化更是以燎原之势迅速在国内蔓延。对于“恶搞”文化的快速传播,媒介在幕后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可以从“恶搞”文化的传播中看到后现代主义对于今天的媒介及其文本的影响。本文旨在对“恶搞”文化和媒介关系进行后现代主义的初步探寻。  相似文献   

16.
“恶搞”本是当前流行的一种搞笑手段,是以文字、语言、图片和动画等手段对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完全以颠覆的、滑稽的方式来解析,以博众人一笑,或借此表达作者的某种观点。  相似文献   

17.
《家长》2008,(12):5-5
时下,"恶搞"古诗词在中小学生中非常流行,古代经典作品被孩子们改得面目全非。除了古诗词外,寓言、童话故事等也难逃"恶搞"之风。司马光砸缸救出了圣诞老人等人;董存瑞炸碉堡的时候,手被胶水粘住了……这些被"恶搞"的故事也在学生中广泛流传。——摘编自《现代教育报》  相似文献   

18.
现在,有些所谓的"网络文学"中,无厘头的话语和调侃的言语充斥其间,甚至有恶搞的嫌疑。有一位"网络文学作家"就是这样介绍自己的:"本人王飞,年龄二十,不学无术,酷爱写作,才思敏捷,学富四车,才高七斗。"看到这样的文字,很多人都会  相似文献   

19.
恶搞也需要艺术,网络世界中流行的恶搞作品,我们也会禁不住去一看究竟,也没觉出对自己有多大的损害,相反会有种说不出的轻松。这就是艺术。当戏说与恶搞影响到课堂时,我们能做的就是要在前面加“艺术的”来做定语。[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校园"恶搞"的风气正在全国各地的校园里不同程度地流行开来,从手机短信到QQ聊天,从教室到阅览室,从课堂作文到寝室玩笑,从食堂到厕所,"恶搞"的影子无处不在。这种状况对校园精神风貌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引起了广大师生的关注,也形成了必须向校园"恶搞"亮黄牌的共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