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全国新书目》2008,(11):8-8
本书分为:规避自然灾害和与人为事故两篇。内容包括地震: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地震肆虐人类家园;如何衡量地震的大小;震惊中外的唐山大地震;地震为何多发生在夜间;气象异常与地震有关吗;植物怎样预测地震;动物能预报地震吗等。本刊摘发其中关于避震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刘冠华 《今传媒》2014,(4):101-102
近年来中国自然灾害频发,2008年南方雪灾、汶川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媒体不可避免地加大对自然灾害的报道,使自然灾害事件的报道备受公众关注。自然灾害事件具有突发性、覆盖面广、危害严重、发生频率高等特点,而且我们只能加强预防和救治,不能消除。面对这种情况,媒体如何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如何报道灾情、引导舆论和进行反思需要讲求一定的报道策略,本文对《人民日报》《华西都市报》《纽约时报》雅安地震的报道进行分析,探析出其报道技巧,希望对新闻媒体今后的自然灾害报道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3.
刘冠华 《报刊之友》2014,(4):101-102
近年来中国自然灾害频发,2008年南方雪灾、汶川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媒体不可避免地加大对自然灾害的报道,使自然灾害事件的报道备受公众关注。自然灾害事件具有突发性、覆盖面广、危害严重、发生频率高等特点,而且我们只能加强预防和救治,不能消除。面对这种情况,媒体如何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如何报道灾情、引导舆论和进行反思需要讲求一定的报道策略,本文对《人民日报》《华西都市报》《纽约时报》雅安地震的报道进行分析,探析出其报道技巧,希望对新闻媒体今后的自然灾害报道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4.
“5·12”大地震使四川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在党中央的领导和决策下,灾区人民很快进入恢复重建阶段。文章以北川县图书馆的重建为例,从民族文化资料的保存及传承的角度和应对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角度探讨了地震灾区图书馆的重建思路。  相似文献   

5.
汶川地震是中国的一次国难,是中国人面对自然灾害进行的一场战争.抗震救灾期间,广大观众在24小时直播的新闻节目中重新审视个人、社会、甚至人类本身.  相似文献   

6.
朱田凤  刘湘舒 《新闻知识》2023,(7):44-51+94
近年来,世界各地自然灾害频发,各国媒体对于国际自然灾害特别是国际自然灾害救援的报道,不仅能折射出各国政府、媒体和公众对于灾害事件的人文态度,而且影响着国家形象的塑造。本文选取了CGTN官网中国救援土耳其地震的报道作为语料,运用费尔克拉夫的批评性话语分析方法,从文本、话语实践与社会实践三个向度进行分析,探索报道呈现的文本特点与展现的中国精神、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7.
邱蓬 《声屏世界》2008,(10):18-19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强烈地震,全心投入抗震救灾报道的中国媒体也经历了某种意义上的震动,其震波将在现在和将来影响中国媒体的走向。汶川地震使中国媒体开始学会正确面对各种突发的责任事故和自然灾害,学会一切以人民利益为重,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基本的信息传播功能。在多种因素形成合力的前提下,汶川地震的新闻报道赢得了党中央的高度褒扬,赢得了广大民众的一致好评,也赢得了国际媒体界同行的尊重。  相似文献   

8.
张娇  熊程  夏冰 《新闻世界》2012,(5):195-197
5·12汶川地震、4·14玉树地震、8·7舟曲泥石流,三次大的自然灾害给中国带来极大的创伤,中国政府秉持“执政为民,关注民生”的执政理念,本着对生命负责的态度设立了三次全国哀悼日。国民在汶川地震全国哀悼日当日爆发出了极大的参与热情,然而却在舟曲泥石流全国哀悼日当日表现出些许冷漠。同样是重大自然灾害,同样是政府倡导的全国哀悼日,国民前后态度反差为何如此之大?本文主要以武汉大学生为例,进行了调查,在详实的数据支持下尝试对大学生全国哀悼日态度转变的原因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9.
刘冠华 《新闻世界》2013,(12):131-132
近年来中国自然灾害频发,自然灾害事件具有突发性、覆盖面广、危害严重、发生频率高等特点。面对这种情况,媒体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客观报道灾情、引导舆论和进行反思需要讲求一定的报道策略。本文对《人民日报》《华西都市报》《纽约时报》雅安地震的报道进行分析,总结出其报道策略,希望对新闻媒体今后的自然灾害报道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0.
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市发生了7级地震;7月22日,甘肃定西市又发生了6.6级地震,两次地震均给当地造成了巨大损失。在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时,有关灾情、救援物资、灾后重建等的灾害信息传播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日本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家,因此,也在灾害信息传播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完备程度在世界上可谓首屈一指。2011年3月11日发生的东日本大地震,与以往大型自然灾害不同的是,网络社交媒体与电  相似文献   

11.
地震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的自然灾害。人类的一部发展史,就是与各种自然灾害斗争的历史。在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过程中,为了总结经验,为今人和后人使用而有意识记录和保存的原始记载,就形成了今日的档案。地震史料是地震学研究的宝贵资料,与其它史料相比,是“没有掺过水的材料”,更具权威性和准确性。中国的地展史料,可追彻到三千多年前,其内容之丰富、载体之多样,为世界各国所罕见。中国地展科研,就是从对历史地震史料的挖掘和研究起步的,历史地震是地震学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1954年,根据我国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和前苏…  相似文献   

12.
开年遭遇雪灾,5月突发地震,百年不遇的大雪灾,30年重现的大地震,2008年,中国人民注定和悲壮连在一起。从政府到媒体,伴随着自然灾害的频频突袭,我们愿意或不愿意地一次又一次接受着千变万化的灾情考验,从雪灾到地震,主流媒体在残酷的灾情报道中迅速成长,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3.
名刊要览     
(6月9日)美国《时代》如何在灾害中幸存最近世界灾难不断,中国遭遇地震,缅甸遭风暴袭击,就连美国也多次经历了龙卷风和山火的侵袭。这些都在提醒我们,人类在面对自然灾害时是多么脆弱。要  相似文献   

14.
地震乃自然灾害之一,是极为普遍的自然现象,我们所说的地震一般都指的是天然地震(非天然地震是指如矿山开采等引起的人工地震等),主要为两种。一是构造地震,一是火山地震。构造地震即由地下岩石的构造活动而产生的地震,地震若是超过了一定的临界点就会造成灾害,其破坏性强和影响范围广,往往会在瞬间给人类社会带来不可估量的灾难。因此,在各种自然灾害中,人们最恐惧的莫过于地震了。我国是多地震国家,由地层的结构所决定。强地震带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华北、西北和西南地区。  相似文献   

15.
铁肩担道义     
四川汶川8级地震,使几万人失去生命、几十万人受伤、无数房屋坍塌,并面临着次生灾害的威胁——中国遭受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国难当头,是新闻媒体迅速、真实地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实验室的报告——《中国城市地震灾害危险度评价》,对中国30个省级城市进行了地震灾害危险度评估。研究以灾害强度,承灾体的脆弱性指数,响应能力这三个指标综合测算的指数作为排位标准,指数越高,地震危险越大。  相似文献   

17.
5月12日下午,四川汶川发生强烈地震。15:03:14,中央电台中国之声在直播中插播重要新闻,及时报道了地震消息;19:00,特别直播节目《汶川紧急救援》紧急启动。对于这一突发的重大自然灾害,中央电台以最快速度做出反应、全面关注。  相似文献   

18.
梁泽方 《新闻世界》2013,(12):145-146
四川卫视的雅安芦山地震特别报道形式多样,内容全面。本文通过对四川卫视"4·20雅安芦山地震"的报道进行内容分析与评价,探讨其在自然灾害报道上的优点与不足。  相似文献   

19.
地震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存的自然灾害。人类的一部发展史,就是与各种自然灾害斗争的历史。在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过程中,为了总结经验,为今人和后人使用而有意识记录和保存的原始记载,就形成  相似文献   

20.
近些年来,我国接连遭受了雨雪冰冻、汶川大地震、玉树大地震及雅安地震等自然灾害。一序列自然灾害的发展绷紧了全国人民的神经,也受到了全球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