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6 毫秒
1.
学生对信息技术课非常感兴趣,却只是对"计算机"本身感兴趣,他们的目的在于"玩"——游戏、上网、动漫等,而对于教师所讲授的教材上的内容却觉得"不好玩",由此,就出现了学生喜欢上电脑课,却不喜欢电脑老师的现象。这就是信息技术课存在的矛盾,如果放纵了学生,学生最终学到了什么?老师又在课堂教学中起到什么作用呢?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上,如何处理学生学习教材内容与学生课堂上"玩"的矛盾,经过这几年的教学探索,我和学生达成了协议,课堂上开设"JJ制"。  相似文献   

2.
李小琴 《江西教育》2016,(Z1):50-51
参加省级优秀班主任培训,众多老师都提到了班级工作千头万绪,班主任的生活怎一个"忙"字了得?但"忙"能解决问题,管好学生吗?"身体上管住了学生,行为上却没有;行为上管住了学生,习惯上却没有;习惯上管住了学生,思想上却没有;思想上管住了学生,教育的目标却没有达到",有人如是说。所以,我在班主任工作中努力追寻学生的自主管理,体会到班级工作要相信学生,懂得放手,着眼发展。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们努力打破传统教学理念的桎梏,把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体。但由于课堂评价体系的缺失,部分语文课堂却成为了"历史课"、"政教课",而个别语文老师却美其名曰这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很显然,科学的课堂  相似文献   

4.
课堂动态生成就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但在实践中,不少教师却机械地解读了"生成"。信口开河,任意生成。非数学的"节外生枝",无谓争辩,挤占了学生有效的学习时间,课堂表面的热闹却掩盖不了实质的苍白。我们关注"生成性",不能仅停留在捕捉到教学实践中即时生成的生动情境、充  相似文献   

5.
正一提到作文,学生怕,老师也怕。学生怕写,老师怕教,而传统的作文教学,却只能在低谷中呻吟、徘徊。老师讲授习作知识时可以侃侃而谈,却不能领着学生操作,为学生示范;家长辅导习作,求助于各式各样的作文汇编,却也只是徒劳无功。真可谓谈"作文"色变,作文难就成了"历史性"问题。当然也有入门的学生,他们却说,得益于课外阅读和自觉练笔。新课标的颁布,为我们送来了缕缕"春风",  相似文献   

6.
网络解心忧     
学生难管,却不得不苦口婆心;学生难教,却不得不诲人不倦;工作很累,却不得不疲于应对……时常是,一天的工作下来,总有一种"难"、"烦"、"没意思"的感觉.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作文批改,往往全由教师包办,评语只是教师个人的"独白"。这种独白忠实于知识,却背弃了学生;体现了权力,却忘记了民主;追求着结果,却忽视了意义。其后果是教师花费大量精力批改作文,却没有在批改中增值。因此,作文批改必须从"独白"走向"对话"。所谓对话式作文批改,就是教师针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在学生作文的评语里,利用提出问题的方式,从形式到内容,从观点到材料,对学生进行点拨,启发学生以理性的目光阅读自己的作文,认识到自己作文中存在的不足,自己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修改作文,从而提高作文能力。  相似文献   

8.
思想品德课进入复习阶段后,借助课外资料来巩固和提高学生知识、能力的教学模式早已被广泛采用。但是,学练了大量的资料,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却没有实质性的提高,复习陷入了"多多却不益善"的怪圈。一、只见材料不见人,学而不思则罔——课外资料运用困境的表现及原因1.只见材料不见人,多多却不益善"是资料就有用,多见总比少见强,看得多了,自然就会了。"鉴于这样的观点,学校、老师、家长甚至学生,都参  相似文献   

9.
作为科学知识传递的殿堂、人性教育的圣殿,学校对人的教育最重要不过了。教育的核心功能便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然而在当前,学校的德育工作出现了严重的偏差,重点完全放在了对学生的"管理"上,而"教育"的功能却没有充分发挥。比如,《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一日常规》《中小学生行为规范》(以下简称《守则》《常规》《规范》)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都是以如何"不准"、怎样"禁止"等一些硬性的条条框框对学生进行形式上的约束,这些硬性的规章制度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最终结果是对学生"约"而不"束","管"住了学生的"身",但是却触动不了"心"。  相似文献   

10.
云云 《班主任》2011,(11):41-43
一、班会目标1.树立"每天进步一点点"的积极理念;2.培养学生不断进取的积极人生态度;3.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精神。二、班会主题和形式分析1.主题分析"每天进步一点点",非常朴实的一句话,却道出了对学生成长最有用的道理。"一点点"的力量虽然微小,但它却可以引起大的变化。"水滴石穿""积沙成塔""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相似文献   

11.
王兴会 《小学生》2013,(11):29-29
在中小学生中开展个别心理辅导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它是针对个别学生中出现的心理不适应、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而提供的一种心理援助和咨询帮助。它旨在帮助学生个人成长,却不主张对学生加以指导;它的目的是要维护学生心理健康,却不主张滥施"治疗";它是师生之间的一种沟通交流,却不主张"好为人师"、"诲人不倦";它需要辅导教师具有同感和同理心,却不主张纠缠细节问题、同情安慰;它要引导当事人走出心理  相似文献   

12.
葛蕊 《生活教育》2014,(3):117-120
正一、探索活动和作文结合的缘起写作是生命实践的反映,是思想的生产过程,然而,我们在学生作文中却发现"情感苍白"、"思维停滞"、"思想僵化"等问题。学生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文,却越来越写不出贴近生活、贴近内心、贴近性灵的作文。而诸多教师给予的"经验",却对于作文能力的发展一无作用。  相似文献   

13.
无论是传统教学还是新课程教学,无论它们怎么改都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让学生身体健康!要促使学生身体健康,体育课总离不开"有效"二字.新课改,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快乐体育、游戏化体育引进课堂教学的同时,却忽视了三维健康中的身体健康,从而使体育课变了味,体育却不"体"了.  相似文献   

14.
小学科学课堂上,我们经常看到学生动手操作实验,亲身经历一个又一个探究过程。但很多时候出现的结果往往是"课堂热热闹闹,学生却头脑空空"。究其原因,是因为在科学探究的表象下,教师忽略了最宝贵的东西——有效。导致学生学得辛苦,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重复低效教学。如何让学生从"浅表性"的探究转变为"有效性"的探究呢?  相似文献   

15.
刘日平 《教师》2014,(18):24-24
正作文批改令不少语文教师感到十分头痛,并且常常是"吃了力却不讨好"。老师虽然花费了很多精力去批改作文,学生的作文本上写满了教师的批改语,而学生的作文水平却提高甚微。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老师在作文批改中把作文的"批"和"改"全由自己一个人揽下来,而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作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然而,不少时候,学生的"独特体验"却违背了文本的"价值取向"。如:学生认为,"爱因斯坦并不伟大"、"邱少云是个大傻瓜"、"郑和下西洋没什么了不起",面对学生的这些"独特体验",我们  相似文献   

17.
普天之下,不爱学生的老师屈指可数。爱学生的老师却爱得辛苦。可学生并不因得到师爱而感到幸福,更不因得到师爱而心存感激。老师抱怨:"我把一颗心都掏给学生了,可学生却不领情","我可是为了学生好啊","难道我爱错了吗"。  相似文献   

18.
"学习权"是国际社会赋予学生的一项权利,然而,很多学生却失去了这种神圣的权利,进入一种"被学习"状态。从师生角色空间、对话空间、思维空间的开放视域探寻学生自主探究权、提问质疑权、想象创造权等"学习权"的理性回归策略。  相似文献   

19.
正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认识就快;如果毫无兴趣,认识就慢,或者不予接受。若想提高创新能力,当然要激发创新思维,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大量的调查表明,学生对信息技术课非常感兴趣,但是这种兴趣却只是对"计算机"本身的兴趣,他们的目的在于"玩儿"——玩游戏、上网等,而对教师所讲授的教材上的内容却觉得"不好玩儿",由此,就出现了学生喜欢上电脑课,却不喜欢电脑老师的现象,当然原因只有一个:老师不允许他们"玩儿"。  相似文献   

20.
绝大多数教育者把关注点放在城乡、校与校、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均衡教育上,以最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硬件"教育资源,却忽视了班级内学生间"软件"的教育均衡,而学生间的教育均衡应该是对学生影响最直接也是最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