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在企业破产法中分别加以规定,其在破产程序中是随时清偿的,一旦破产财产不足以清偿破产费用的,管理人可以提请法院终结破产程序。但破产财产不足以清偿共益债务如何处理,企业破产法没有规定。  相似文献   

2.
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在企业破产法中分别加以规定,其在破产程序中是随时清偿的,一旦破产财产不足以清偿破产费用的,管理人可以提请法院终结破产程序.但破产财产不足以清偿共益债务如何处理,企业破产法没有规定.  相似文献   

3.
企业破产期间因管理不善与资产流失以及地方保护主义和巨额职工安置费用等 ,导致了债务清偿率低 ,债权人正当利益得不到保护。为此 ,应建立与完善破产管理人制度、追加分配制度 ,努力从破产资产以外寻求职工安置费用  相似文献   

4.
试析合伙的破产程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破产法不承认合伙的破产能力,这无疑是一处急待弥补的法律空白.赋予合伙企业破产能力已是当今法律发展的趋势,也是完善我国经济立法,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加有序发展的要求.本文探讨各国立法中对合伙破产的有关规定,提出对中国合伙破产立法的建议.其中着重探讨了合伙债务和合伙人个人债务在破产清偿时的顺序,及其地位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太原大学学报》2022,(1):45-51
个人破产准入规范对个人破产程序的严格把关,是个人破产制度的运行基础,是债权人与债务人的利益天平,是法院筛选合格申请的过滤网。《深圳经济特区个人破产条例》是未来《个人破产法》的蓝本,其中对债务人的破产原因、债权人的申请条件等准入规范的规定存在不足,相关配套制度也存在缺失。债务人的破产原因应包含重大变故、排除非正常的生活消费;债权人应以债务人不清偿到期债务并且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为申请前提,五十万元的最低申请数额也应适当降低,并增加债权比例的限制;同时应当建立健全个人信用信息体系,从而为个人破产制度建立一道合格的防线。  相似文献   

6.
台湾地区《消费者债务清理条例》作为台湾当局针对2005年金融风暴的对策之一,起到了清理消费者个人债务、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并建立起了台湾的个人破产制度。我国现行的《破产法》仍然将破产主体限制为企业。本文拟通过对《消费者债务清理条例》中的程序及具体机关的研究,引出这一法令对我国大陆地区在建立自然人破产制度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的参与分配制度一定程度上发挥着替代个人破产制度的功能,在被执行人的财产不能清偿所有债权时确保债权的平等清偿。参与分配原本是一项执行制度,其固有的功能理应是追求执行效率,并解决多个债权人就债务人的同一财产进行强制执行的程序问题。程序属性最终导致当前的参与分配制度陷入了既不能发挥追求执行效率的固有功能也不能满足替代个人破产制度发挥平等清偿的异化功能的尴尬境地。如今,我国正在积极探索建立个人破产制度,参与分配回归其固有功能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参与分配制度固有功能回归应当以个人破产制度的同步建立为前提,应从适用条件、适用主体和分配原则等方面重构参与分配制度,确保其全面发挥追求执行效率的功能,使各债权人能够在同一执行程序获得清偿。  相似文献   

8.
当资产价值用一随机微分方程来表示时,考虑永久性债务,由于破产成本和企业债务免税价值的存在,可得到企业总价值及股权价值的模型,讨论内生破产与外生破产两种情况下,增加或减少债务,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从而确定企业的决策.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高校贷款危机已成"既定事实",伴随着高校的债务危机和生源危机时代的到来,很多大学已经到了破产的边缘,设立大学破产制度有其现实的必要性。在国外,大学破产是件非常正常的事情,但我们很多人无法接受我国公立大学破产的原因就在于,不能正确的理解破产的含义、价值及其法律规则。事实上,大学破产并不是宣判"死刑",而是通过破产程序,让大学甩掉包袱,轻装上阵,实现再生。其中的关键制度设计,就在于大学重整及重整计划的履行。另外,建立大学债务预警机制、完善相关监督体制、修改相关法律是解决大学债务的根本之策。  相似文献   

10.
个人破产失权制度承载利益平衡与惩戒预防的功能,其立法已进入试点阶段,但相关理论研究尚未形成体系.司法实践中采取从民事执行体系构建个人债务集中清理程序的进路,与规范层面确立的个人破产制度并立.不同规范文件的比较呈现出失权内容实质等价和实现路径的差异化,与关联制度的融贯性有待解决.与程序规则相比,破产失权直接关涉自然人实体...  相似文献   

11.
依法清偿和债权人清偿是银行债权保护的两个手段。但由于判决执行难,国有银行体制,企业所有权模糊,法律对政府行为的约束乏力,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因素的存在,使银行债权保护能力弱化。要通过实行债转股、实行债务重组、破产申请、健全法规及社会保障制度来强化银行的债权保护能力。  相似文献   

12.
破产程序与刑事诉讼程序的适用顺位应当突破固化思维,只有在刑事法律关系的处理对破产程序的进行构成实质性影响时才能中止破产程序的进行,是否构成实质性影响应区分破产企业所涉嫌的不同犯罪类型。对于破产欺诈类犯罪应当适用"先刑后民"的处理模式,对于涉嫌非法集资类犯罪和生产经营类犯罪应当适用"刑民并行"的处理模式。涉刑合同并不当然无效,在非法集资类犯罪债权的确认上应以《民法典》及相关司法解释为依据,运用民法思维,按照民间借贷案件债权数额计算方法计算,滞纳金和迟延期间债务利息应当纳入劣后债权。刑事受害人可基于破产取回权取回财产,无法行使取回权可通过申报债权获得救济。普通破产债权人的清偿顺位优先于税收债权,共益债权人在无担保财产无法获得清偿时,担保财产可予以变价清偿。  相似文献   

13.
《新华每日电讯》刊文指出,居民买房贷款还没还完,房子因地震倒塌了,怎么办?银行债务难免,个人又无力偿还,怎么办?在日前举行的“第一届中国破产法论坛”上,针对汶川大地震出现的一些新问题,不少专家纷纷建议完善破产法律制度,使个人破产有法可依。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个人拥有的财产越来越多,自然人死后其遗产状况也越来越复杂,侵害遗产债权人利益的行为时有发生。国外继承法对遗产债务的清偿问题用大量条文详细地加以规范,使之有序运行。而我国继承立法对遗产债务的处理仅有原则规定,司法解释也很少涉及。缺乏完善的遗产债务清偿制度,不仅使遗产债权人和继承人没有有力的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利益,而且司法机关在面临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此类案件时也无法律依据可以遵循。遗产债务清偿问题已经不容忽视,对此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5.
从破产有罪论到友好型个人破产理念的历史转变,不仅体现了现代风险社会变革下的必然发展趋势,也意味着“人的价值”愈发得到重视。从平等价值、“失败者正义”理念以及社会保障救济三方面来看,“以人为本”是个人破产制度设计的核心,个人破产法的制定应当将“人的因素”放在首位,为“诚实而不幸”的债务人提供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的保障。人权保障价值的引入决定了个人破产在制度设计上必然区别于企业破产。在构建个人破产制度这项系统工程中,除了理论支持,还必须设置配套制度以切实平衡各方利益,因而债务免责等规则也必须加快完善,以期为不幸破产的人群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6.
根据我国审计署2013年第24号审计结果显示,截止2012年底,36个地方政府本级政府性债务余额38475.81亿元,比2010年增加4409.81亿元。地方债务的快速增长所产生的如何化解地方债务危机的问题经引起了政府和学界的广泛关注。而建立地方政府破产法律制度再一次被广大学者所关注。  相似文献   

17.
王文信 《红领巾》2004,(6):49-51
在离婚案件中,对夫妻共同债务偿还问题处理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债权人的合法权益能否得到切实的保障.现行婚姻法所规定的以夫妻共同财产清偿共同债务的做法不妥,这一规定在司法实践中易产生多种问题.事实上,像财产可以分割一样,共同债务也可以分割给离婚双方,由其各自单独承担相应债务.  相似文献   

18.
遗产债务清偿制度起源于罗马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多数国家结合各自具体国情对该制度进行了立法规定。我国《继承法》及其相关司法解释在遗产债务清偿制度上的规定较为粗浅。在司法实务过程中,债务清偿缺乏可操作性,导致遗产债权人和继承人难以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因此,从我国遗产债务清偿制度存在的问题出发,立足于维护被继承人的债权人与继承人之间利益平衡,明确遗产债务范围、采用选择继承责任制度以及明确遗产债务清产顺序,完善我国遗产债务清偿制度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9.
商业银行破产时,破产标准应是以监管性标准为主,兼有流动性标准的综合标准。监管部门和债务人为申请人,且监管部门有破产标准的裁量权和破产申请的同意权。在重整和清算程序中,破产管理人应分别选任,由金融监管部门与市场专业化人士按不同比例担任。存款债权人的合法地位应被确认,存款债权的申报应通过改进银行业务办理手续事先取得多数存款人同意采取公示和通知结合的方式。存款债权清偿顺序的处理是设定破产财产清偿顺序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论破产法中的可撤销行为和无效行为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破产案件中的欺诈遮债行为十分严重.一些债务人利用破产程序终结后余债可免于清偿的规定策划各种欺诈选债行为,严重损害了债权人的公平受偿利益.为此,我国新的<破产法>确立了更为完善的撤销权和无效行为制度,对打击破产欺诈行为,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