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其中,对传统媒体业的影响尤为深刻,有人已经把互联网称为第四媒体。传统媒体纷纷搭乘互联网的信息快车,或者是推出网络版,或者是把节目上网,以期通过互联网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2.
数字     
《新闻实践》2013,(10):79-79
8.2亿 京华时报8月27日讯:截至今年7月底,我国的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已经达到8.2亿户。今年以来。我国3G移动电话用户净增10093.5万户,据统计目前我国的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达到82亿户,其中3G上网用户占移动互联网用户的比重达到305%。  相似文献   

3.
进入新世纪以来,上网大潮汹涌澎湃.它飞溅的浪花已经重重地击在了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上。连新闻集团总裁默多克这样的传媒大鳄也坐不住了。今年2月,他约请了50名高官在纽约聚会.为这家全球传媒公司制定一项应对互联网的战略计划。7月投资5.8亿英元收购Intermix公司,以涉足网络,看来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是携手合作,彼此互补,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媒科技》2005,(7):23-24
中国互联网络信自中心((CNNIC)日前透露.到2005年4月底我国上网用户已经突破1亿,达到1.002亿人.其中使用宽带上网的人数达到近5000万.占到一半。目前的互联网环境随着宽带接人的不断普及,必然得出现了丰富的互联网服务内容、多样化的服务种类的需求。流媒体应用随发展直运而生,同时将为网络信息交流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以致成为未来网络发展的全新推动力。  相似文献   

5.
作为最具潜力的新兴媒体,互联网正式接入我国已有十年,上网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的一部分.目前.我国上网总人数已达9000多万?到2004年上半年.江西省上网人数也有170万,包括新闻网站在内的网络媒体日益成为人民群众获取各种信息的重要传播载体,成为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宣传思想阵地。我们必须像重视传统媒体那样,高度重视互联网宣传工作,  相似文献   

6.
《第15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网民上网目的主要为了获取信息,其中74.2%的互联网用户在网上看新闻。根据2004年12月21日公布的美国盖洛普民意调查结果,近年来美国报纸,电视和电台等传统媒体的新闻受众数量都出现下降趋势,惟独网络一枝独秀,因为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获取新闻,其中20%的人每天通过上网获取新闻,这个比率比2002年增加了5%。  相似文献   

7.
随着近年来网络经济的强劲发展,互联网用户大幅增长,2016年网民增长至30多亿,其中8亿互联网用户在中国,约是法国、德国、印度、英国和美国互联网用户的总和。目前,关于新媒体的研究主要聚焦在新媒体对传统信息传播方式、传授关系、传播理念、传播规律的颠覆;对人们既往行为方式和生存条件的改变;对新产业形态及经济增长方式的创造等问题。事实上,在短期内传统媒介优势犹存,尚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怎样处理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存在的关系是当下非常重要的议题。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媒体经历了门户网站、社交媒体和智媒体三个发展阶段,对传统媒体传播格局带来了颠覆性影响。以互联网为主体的新传播格局已然形成,互联网生态系统在传播中居于主导地位。传统媒体如何应对?如何通过媒体融合,升维为主流互联网媒体?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媒体融合的重要讲话,为下一步发展进行了很好的顶层设计。传播新格局已经形成互联网已经成为主导舆论场。相较于传统媒体来说,互联网信息海量、方便快捷、用户体验更好,用户开始快速转移到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上。  相似文献   

9.
从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在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问世到信息化程度较为发达的今天,互联网产业已经走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空间。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5.64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42.1%,手机上网用户达4.2亿,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网络的发达带来了  相似文献   

10.
数字     
《新闻实践》2011,(8):79-80
3.03亿 据新华社6月11日报道,在当天闭幕的天津国际手机展览会上,中国通信企业协会副秘书长钱晋群表示,截至今年4月份,我国手机上网用户达到了3.03亿,手机上网用户在全国互联网用户中比重不断提升,占66.2%。有关机构预测,到2013年手机网民或将超过电脑网民。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1.
旗帜鲜明地表明我们的价值观—对网络新闻传播的新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互联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 ,是现代信息技术的集合体。从某种意义上说 ,互联网正成为现代社会的细胞 ,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 ,其影响力已大有超越传统媒体的趋势。目前 ,全世界已有200个国家和地区联上了互联网 ,网上用户大约5.38亿 ,其中中国2250万。有关专家预测 ,到2003年底 ,网上用户将达到8.25亿 ,3年之后 ,中国的网上用户将达到1.3亿 ,并将成为世界网上用户人数最多的国家。年轻、有知识、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基础的一代人 ,将构成中国互联网用户的基本特征。据历年来的中国互联网中心的调查 ,具有这…  相似文献   

12.
辜萍 《声屏世界》2000,(6):37-38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体出现在世人面前,其来势之猛,令人瞩目。互联网在我国刚露头角,就构成了对传统传播媒体的影响和压力。不难预料,不用多长时间,随着陶络用户的普及,传统传播媒体必将面临强大的冲击和挑战。在这种冲击中,但传统媒体并非处于完全被动地位。首先,互联网的发展为传统媒体提供了新的传播渠道。互联网既然是完全开放的信息空间,其信息源来自于互联网的网站,这就为传统媒体提供了扩展自身影响的通道。传统媒体除了在原有阵地发挥独特优势外,上网后,可借助网络传播,突破地域性、时限性的限制,使之具有全球性…  相似文献   

13.
《新闻前哨》2005,(8):75-75
据《中华新闻报》报道: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奚国华6月28日透露,截至目前,中国互联网上网人数已经超过1亿,宽带接入用户已经超过3010万户。  相似文献   

14.
陈建华 《网络传播》2006,(10):44-45
互联网的发展真可以用“突飞猛进”来形容。截至今年6月30日,我国的网民数已达到1.23亿,其中7700是宽带上网用户。我们梦寐以求的宽频时代已悄然来临。  相似文献   

15.
杨韬 《新闻窗》2012,(1):69-70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hinaIntemetNetworkInformationCenter)2012年1月1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网民人数在2011年底已经突破5亿.达到5.13亿人。通过手机移动上网的人数已经增至335亿人,超过了美国的总人口。网络运用的大幅增长.对传统媒体带来强有力冲击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和机遇。  相似文献   

16.
已过不惑之年的电视新闻踌躇满志地跨进了新世纪的门槛,竟发现自己的霸主地位正遭到一个小字辈的挑战.这个小字辈就是1993年才投入社会化使用的互联网。目前互联网正以几何级数在全世界飞速增长,据美国最新的统计数字,2000年底全球互联网用户已达4亿。2001年初中国的网众已经超过了2000万。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的影响力正在超越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必须承担社会责任,主动净化网络环境.为网络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和政策氛围.回顾互联网10年发展历程.网站具有媒体和经济的双重属性.从媒体特性看,互联网的影响力正在超越传统媒体.数据显示,我国网民超过9400万.网民的比例很高.在大城市中已经达到40%.国民对互联网的依赖远胜于传统媒体,  相似文献   

18.
网络电视对传媒运作方式的潜在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电视是互联网与电视“联姻”的又一崭新媒体。它以家用电视机或计算机作为显示终端.利用宽带网向用户提供数字广播电视、视频录像、在线游戏、电视上网、收发邮件等业务。网络电视以互联网宽带为基础,以个性化、交互性、多媒体的传播方式为特征,以受众需求为出发点,将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和娱乐的一种重要方式。由于网络电视具有受众为本的传播理念、超强的交互特性、个性化的综合服务、多媒体的兼容性等突出优势,传统媒体面临着网络电视技术的挑战,这些挑战事实上在改变媒体传统的运作方式。  相似文献   

19.
杨静 《新闻实践》2014,(10):41-43
核心阅读:在移动互联网用户已经突破5亿、74.2%的用户在使用移动新闻客户端的今天,舆论生态和媒体格局正不断被打破、重建,新闻APP成为移动终端新的平台和入口,被传统媒体寄以转型和融合的厚望,掀起新一轮跑马圈地大战。  相似文献   

20.
网络时代报业的生存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网络正以惊人的速度崛起,成为引发媒体革命的第四媒体。目前,全球上网用户已达2.9亿,且仍在继续增加;到今年一季度为止,我国上网用户已从去年的210万激增到1600万。令人感受最为明显的是:一方面是受众纷纷弃报纸投向互联网,一方面是媒体从业人员流动向网络倾斜,传统媒体受到剧烈冲击以纸质传媒首当其冲,报业从业人员从未像今天这样对报纸的前途感到担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