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吕赞 《小学语文》2011,(4):59-59
近日,笔者跟一位读师范时的同学进行了一次交流,她跟笔者谈起了自己最近上公开课的感受。上学期,由于教学业绩突出,她被推举在全市展示一节语文公开课。公开课展示活动结束后,出乎人们的意料,她觉得自己一点儿成就感也没有,反而厌恶公开课了。笔者的这位同学说,自己没有成就感并不是说所上的公开课效果不好,而是觉得自己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始终像一个木偶、傀儡。原来,为了确保公开课的展示效果,也为了展示出本地区较高的语文教学水平,在公开课展示前期,笔者同学任教单位所在地区教研室的相关教研人员邀请了该地区的一些小语教学能手,组成了一个智囊团,同其一道进行了多次磨课。  相似文献   

2.
语文公开课作假现象面面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每年都有公开课,人人厌上公开课。公开课作假何时休?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多家刊物也曾批判过公开课的形式主义的做法。但多年过去,公开课作假现象依然盛行。个中原因究竟何在?下就语公开课作假现象的特点、原因与危害性作点深层次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黑白斋主 《师道》2003,(9):12-12
教书二十多年了,听过多少次公开课,自己又讲过多少次公开课,都是不可计数的了。但说实在话,我一向对公开课都是心存疑问的。在我的教学生涯中,讲公开课也罢,听公开课也罢,几乎都是奉命而行。而对公开课的评价,一般情况下是尽量少发言,实在推不掉时,又多是应景之词。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东西。仔细想来,我对公开课的观点的形成大概起源于我的中学时代。  相似文献   

4.
李霞 《山东教育》2011,(Z2):25-26
最近,跟年轻的小杨老师在QQ上交流,她跟笔者谈起了最近出公开课的感受:上学期,小杨老师由于教学业绩突出,在全市出示了一节语文公开课。可等公开课展示活动结束之后,她却说自己一点成功感也没有,反而厌恶起公开课了。小杨说自己没有成功感并非公开课上得失败,而是觉得自己在展示活动中始终像一个木偶、傀儡。因为在前期的准备过程中,学校业务领导、市教研室的教研员一次次地  相似文献   

5.
尚华燕 《考试周刊》2009,(10):153-154
一节好的公开课,对于授课教师来说是一种锻炼,一种追求。我曾经上过几节公开课,也听过很多公开课,受益匪浅。下面根据我上过的两节公开课来分析历史公开课教学艺术。一、预见艺术长久以来,在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下,我们更多地关注了“我教了什么”,“我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却极少关注“学生掌握了多少”,“学生的反映如何”,至于教学过程是否科学,  相似文献   

6.
科学管理中小学公开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开课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展的、供旁听和评价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因各种原因,公开课也是一种经常性的教学实践活动。因此,探讨对公开课的科学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公开课的类型对公开课如何分类,目前在理论界尚无定论。但在中小学教学实践中,确实存在着不同类型的公开课。对此,笔者尝试着依据公开课目的的不同,把公开课分为如下几种类型:1.达标型。这类公开课主要是源于职称评聘的需要。一般中小学都依据教师技术职称评定要求,对公开课做等级划分,如初级、中级、高级,对不同等级的公开课制定了不同的评价标…  相似文献   

7.
当前中小学公开课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公开课步入歧途,背离了教学的本质,因此遭到人们的质疑和批评。公开课应是本真的课,平实的课,高效的课。为了促进公开课的健康发展,真正发挥公开课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方面的作用,我们有必要对当前中小学公开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8.
富赋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16):169-169,171
公开课是教师展现自己教学水平及教学风格的一方舞台,是很多新教师向老教师学习授课经验的一次契机,是新教师提升自身教学水平的一级台阶。因此,近年来,公开课作为教师交流教育经验、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平台,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关注。但公开课又因其不同于日常课堂授课而具有了自己的典型特质。本文从公开课的特点、设计、实施、评价几个方面对公开课的特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选取网易视频公开课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判断抽样方式,对网易网络视频公开课中位于前列的、相对数量较多文学艺术类(全部翻译或授课完毕的)共48门(国内16门,国外32门)课程,从教学设计模式、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活动设计等三个维度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国内网络视频公开课均采用"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模式,而国外网络视频公开课有28%采用的是"以学为主"教学设计模式;国内网络视频公开课都以班级授课的形式为主,而国外网络视频公开课中,实施班级授课的课程约占三分之一,其余65%的课程分别采用了7种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活动设计方面,国内、外的网络视频公开课都表现为以传授式为主、多种教学活动设计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与实施,公开课越来越受到一线教师和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关注。公开课作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对于新课程理念的推行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全国到地方,各种形式的公开课都如火如荼。公开课在教师成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几乎所有优秀教师成长都经历了从听公开课到上公开课这样一个过程。公开课对于教师认识的提升、专业技能的提高、改革热情的激发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有幸聆听了几堂教师培训的公开课,心中总感觉有  相似文献   

11.
张权  谢晓霞 《时代教育》2012,(9):142-143
通过欧美名校公开课与国内视频公开课在教学方法与教师个人风格等方面的对比研究,探讨了一门优秀的视频公开课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相似文献   

12.
日常的教学设计与公开课的教学设计,从教师花费的时间和精力、重视的程度上看,不仅有量的差异,更有质的不同。在现实的教学中,教师不可能像上公开课那样刻意地雕琢、花费精力,也难以达到公开课的教学水平。因此,公开课的价值不断遭到质疑。我们应正确地认识公开课的价值,发挥其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公开课是老师们再熟悉不过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但是很奇怪,我们似乎又很少看见真正从教学研究这个角度来讨论公开课的文章。相反,我们看见的关于公开课的讨论,大都是从“一般教学活动”出发,从“一般教学活动”的要求和标准来看待这些公开课,来评价这些公开课。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指责公开课“作秀”,而理由呢,则几乎众口一词:平时我们是这样上课的吗?回答当然是不是,那么结论也很直接、简单;这是演戏,是表演,不是上课,是假的,从而否定了这些公开课的价值和意义。甚至有的老师还提出,不要再搞公开课了,因为它们没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结合我校双语有机化学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和实践,借鉴欧美名校视频公开课建设的成功经验,研究和探讨如何做好双语有机化学视频公开课的建设和推广,旨在为视频公开课在民族高等院校拓展作出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李霞 《河北教育》2010,(12):28-29
小杨老师由于教学业绩突出。在全市评比中上了一节语文公开课。可等公开课展示活动结束之后,她却说自己一点成功感也没有,反而厌恶起公开课了。小杨说自己没有成功感并非公开课上的失败,而是觉得自己在展示活动中始终像一个木偶、傀儡.因为在前期的准备过程中,学校业务领导、市教研室的教研员一次次地听课、评课.自己结合本班学生实情设计的教学环节一次次地被否定,原先设计的教学方案彻底被颠覆了。整个教学过程技术性的东西嵌入的过多,师生内心的直面交流反而越来越少。热热闹闹课堂的背后.却是师生心灵的空虚!这次公开课之后.小杨老师说:“今后没有特殊必要.不会再上公开课了,实在是太没意思了。”  相似文献   

16.
“表演”“作秀”被认为有损于公开课的价值取向,回归真实课堂便成为相关研究关注的焦点。事实上,公开课有别于日常教学,具有特殊的场域逻辑和行为惯习。以重庆市Y区优质课大赛为例,从时间、空间、人物三个维度分析公开课活动现场,发现三者皆具备剧场要素特质,形成了公开课的剧场效应。公开课场域具有逻辑独特性、资本竞争性、结构稳定性,参与者的“期待”是场域的核心。因此公开课场域养成了教师独有的教学惯习,体现出公开课上教师行为的自觉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朱媛媛 《考试周刊》2013,(1):181-181
公开课是教师进行教学思想交流和教学探索实践的平台,能否上好一节公开课是检验一名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有效标准之一。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是上好一节公开课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8.
李霞 《现代教学》2010,(11):54-54
最近,跟年轻的杨老师交流,她跟笔者谈起了最近上公开课的感受:上学期,杨老师由于教学业绩突出,在全市展示了一节语文公开课。可等公开课展示活动结束之后,她却说自己一点成功感也没有,反而厌恶起公开课了。杨老师说自己没有成功感并非公开课上得失败,而是觉得自己在整个展示活动中始终像一个木偶。因为在前期的准备过程中,学校业务领导、市教研室的教研员一次次地听课、评课,自己结合本班学生实情设计的教学环节一次次地被否定,原先设计的教学方案彻底被颠覆了。  相似文献   

19.
公开课是学校、教研部门等机构组织的面向特定人群的公开授课形式,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和完善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当前,公开课蕴含多重角色的表演性指喻,遵循了特定的仪式运作机制。公开课具有结构化的表演程序和场景气氛,构造了教学空间和符号叙事的动态轨迹。它暗含一种规制化的文化逻辑,彰显了仪式活动的文化特性,并映射出教学社会学的特殊意蕴。公开课的仪式化是当前教学体制弊端的重要表征,唯有去仪式化,才能增进课堂教学持续不断的创新活力。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课程的推广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各种各样的公开课、优质课和课堂教学大赛层出不穷。无须讳言,公开课作为一种向众人展示自己的教学能力和宣传、推介好的教学方法的有益形式,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时下的一些公开课,也有一些做法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