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当今世界虽然仍处在大动荡之中,各种力量也将重新分化组合,但毕竟有些主要特点已初露端倪。在对这些特点综合考察的基础上,作者着重论述了我国外交的基本走向:“立足亚太,团结南南,面向世界”,并对其必要性和现实性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2.
美国传教士与近代美国对华外交政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传教士来华,主观上多具有虔诚的基督新教“使命感”,希望把“普世”信念带到中国;客观上却从属于美国对亚太的政策,传教士来华活动对美国认识中国起了重要的“桥梁”作用。近代来华的美国传教士中,许多人直接地参与美国对华外交决策,这些决策中既体现了美国外交中的“现实主义”思想,服从于殖民政策,又具有“理想主义”的基督教“普世”倾向。  相似文献   

3.
21世纪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深刻影响着亚太地区的力量格局和秩序.美国随之做出反应,调整其亚太安全体系,防范和应对中国崛起对其亚太权力地位形成的挑战.一些与我国存在领土或岛屿争端的周边国家利用美国重返亚太之机,开展有针对性的外交行动,我国周边安全形势日趋复杂.近年来,印度和越南两国关系成为我国周边一组活跃的力量关系.双方彼此视为战略伙伴,开展战略性合作,主要体现在政治、防务、海洋资源等领域.而印越合作中明显夹杂了应对中国的因素,给我国安全环境带来影响.本文对印越两国的战略合作做出评析,并在此基础上,从四个方面提出了我国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4.
2004年亚太许多国家在动荡中度过“选举年”,2005年将迎来“外交年”。在过去的一年,澳大利亚、美国领导人连选连任,日本、韩国等东北亚国家的领导人保住了执政地位,印尼、新加坡等东盟国家则领导易人。今后多数国家的政策将保持连续性,但具体走向尚待观察。2005年是二战结束60周年、万隆会议50周年。亚太各国政府在新的一年里将把更多精力致力于内政外交,  相似文献   

5.
随着反恐战争的结束,美国国内经济的持续低迷,出于主客观因素的考虑,为了实现美国经济的复兴,扩大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平衡"中国不断扩大的地区影响力,奥巴马上台后积极调整了战略部署,把目光更多的转移到亚太,提出了"亚太再平衡"战略。这一战略的实质是为了牵制中国不断扩大的地区影响力,继续维持美国主导下的"单极世界"。为此,美国实施了全方位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包括在外交上开展"情感外交""多边外交";经济上以推进TPP谈判,借此主导亚太地区经济合作进程;军事上借助传统盟友和新兴伙伴的力量,加紧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在亚太战略格局重塑的过程中,中美两国应如何相处,决定着两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同样也影响着依附这一关系的两岸关系。如何在建设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同时促进中美台三边关系的良性互动,对两岸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经济外交的定义做了探讨,指出当前开展经济外交的重要性。阐述了50年代至今4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国经济外交实践,说明经济与外交二者之问良性互动的关系。还从我国经济外交实践中看经济外交的艺术所在,以探讨实现现阶段外交目标的方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7.
为什么说是全面开花?这是因为2006年中国外交空前活跃。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先后访问了亚洲、非洲、欧洲、北美、南美和大洋洲的30多个国家,参加了亚太经合组  相似文献   

8.
从上个世纪50年代的“安定四邦”,到1989年确定的“立足亚太,稳定周边”,再到十六大报告的“与邻为善,以邻为伴”,中国的睦邻外交一直延续着。从必要性角度讲,睦邻政策是实现我国周边外交利益的最佳政策选择;从可能性上讲,睦邻外交政策面临着许多有利的机遇;从政策层面讲,睦邻政策应从处理大国关系、建立合作机制、建设国防力量等多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崛起的背景下,美国强化遏制了中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印度面对亚太格局的变动和中印同时崛起的现状,其对华外交中竞争的一面凸显。印度与越南都有借助对方力量制衡中国,扩大地缘政治和经济影响力的迫切愿望,双方在许多方面存在共同利益并在政治、经济、安保等领域加强了合作。  相似文献   

10.
经济、外交和军事是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三个基本实施路径.但由于美国可用的战略资源与其宏大的战略目标之间存在紧张关系,决定了这些实施路径带有先天的制约性因素.认清这些制约性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看待美国的战略动向,更加理性地分析它对中美关系和亚太局势可能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道德秩序和法津秩序是任何社会全面进步的基本秩序。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过程中 ,我们不仅需要法治 ,而且也需要德治 ,二者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 ,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必然要求 ,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确定的治国基本方略  相似文献   

12.
十六大提出了中国新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即坚持外交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 ,继续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 ;与邻为善 ,以邻为伴 ;继续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积极参与联合国活动 ,开展多边外交 ;加强党际、民间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3.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中国共产党科学宗教观的具体体现,是我党三代领导集体在管理宗教事务中一以贯之的思想,它既符合宗教发展的客观规律,又是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对于在新阶段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好宗教事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关于发展问题的一系列理论和观念,是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发展观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走向辉煌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5.
冷战后日本政局动荡,各政党分化组合频繁,政治日益右倾化,对整个亚太地区乃至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文章从叙述冷战后日本政党政治的发展变化入手,深刻分析了其特征及原因。这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所推行的一系列内政与外交政策,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在新时期更好地发展中日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6.
在生命最后四年多的日子里,周恩来为中国共产党初步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大量解放和安置老干部,为打倒“四人帮”,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比较顺利地接过革命的班奠定良好的组织基础;他对极“左”思潮的纠正和对全国各项工作的治理整顿,为日后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领导全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他对邓小平的信任、培养和重用,为正在形成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树起有力的核心。  相似文献   

17.
蒲俜 《教学与研究》2004,3(9):46-51
人权不是西方国家的专利 ,在对外关系中运用人权作为手段和策略也不是西方国家的特权。中国对外人权政策的形成是国内外多种因素推动的结果 ,它是中国的和平外交战略在人权领域的体现 ,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人权外交。尽管存在很多制约因素和经验不足等问题 ,中国对外关系中的人权政策是中国赢得和平的国际环境、实现国际战略目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8.
两极格局结束后,国际局势经历着深刻的变化。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十年来,中国的外交政策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紧紧围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一中心任务,顺应时代的潮流,采取灵活多样的外交策略,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中国的国家利益,这既有对外交原则的坚守,又有对外交目的的执着追求,同时又有创新和发展,体现出中国外交的开放性和创新性。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潮流的今天,中国外交正在不断以“合作、参与和务实”的姿态融入世界,为国内经济建设拓展出越来越广阔的空间,与此同时,中国外交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抗日问题上,中苏两国的民族利益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因此参加过中国抗日战争的许多苏联志愿者能够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有机结合,并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不过,从现代国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来看,无论以"无私"或"自私"去评价一国的外交政策,都是不适当的.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研究者对曾国藩所从事的洋务活动进行了深入探讨,既有共识,也有分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曾国藩洋务思想产生的原因;曾国藩兴办洋务的目的;曾国藩从事洋务的主要内容和成就;曾国藩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