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清时期山东妈祖庙仅主要分布在沿海和运河沿岸,整体偏少,与沿海大省的地位并不相称.究其原因,主要是明清时期山东不具备妈祖信仰传播的有利条件,而同时期兴盛于山东的碧霞元君女神信仰是妈祖信仰在山东传播的最大障碍.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明清时期妈祖信仰传台的过程作了梳理,并对其对台湾的影响予以概述.文章还从社会、心理和血缘等角度分析了妈祖信仰在台得到广泛传播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妈祖的宗教属性问题是妈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佛教化"的角度,以浙江地区为中心,通过大量明清地方志的记载,考察了明清浙江妈祖信仰佛教化的类型和空间分布,分析了妈祖信仰在浙江佛教化的原因,指出妈祖信仰与佛教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4.
妈祖在琉球被称作"天妃",是中琉两国共同信奉的海神。明清时期伴随朝贡贸易而日渐繁荣的海上丝绸之路可以视作维系两国文化交流的纽带。中琉两国使臣多次感遇天妃灵应事迹,并将其载入"使录";琉球的天妃信仰及庙宇建造、祭祀仪轨等相应宗教活动也在使臣文献中有所记述。明清"海丝之路"历史背景下的妈祖文化传播经历了"由闽入琉"、"由民到官"的漫长过程。当下的妈祖信仰则将以"海丝"战略与"非遗"建设为双重契机,继往开来地发挥其文化交流作用。  相似文献   

5.
妈祖信仰不断地往海外分灵,在新加坡等地建立起多重网络和紧密联系。妈祖信仰在新加坡落地生根、开枝散叶的本土化过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妈祖文化传播的国际化与在地化有机融合的案例。  相似文献   

6.
妈祖是海内外华人倍受尊重和普遍信仰的宗教传奇性人物,结合新形势,本文力求从广播电视新闻传播规律出发,探究妈祖文化传播新优势、新做法、新形势,以期更好发挥妈祖文化传载中华文化的作用,凝聚人心,促进两岸统一.  相似文献   

7.
妈祖崇拜原属宋代流传于莆仙地区的地方性民间信仰,随着该信仰的逐渐发展和信徒数目不断扩大,中华大传统开始对其产生影响,并从中添加了许多儒家思想和观念。但由于各种不同原因,现今的妈祖信仰形成了独特的传播体系和祭祀传统,自为一派,并在全球化趋势下,成为世界华人区的宗教信仰,被专家称为"妈祖文化"。和Robert Redfield的大传统与小传统观念相比较,这种发展有其独特之处。本文将尝试从不同角度来解读妈祖信仰中的"大传统"与"小传统"之关系;然后列举一些具体例子来阐述妈祖信仰体系的独特性:如妈祖分身,功能不断增多,每年的香火传送或交换等;最后将分析R的大传统与小传统概念为何不尽适用于阐述妈祖信仰现象。  相似文献   

8.
妈祖信仰自元代传入闽北地区,它在闽北的传播方式有外引式迁移扩散传播、内化式渗透扩散传播和自上而下推送式扩散三种方式。通过这些方式,妈祖信仰在闽北地区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其传播途径大体有船工、商人、航海者、官员、其他民众五种,并以自闽江下游溯沿闽江而上,沿江河溪流的路线进行传播。  相似文献   

9.
"镇国安邦赫赫神功兴大甲,澜平波稳洋洋圣德溯湄洲",台中大甲镇澜宫前的这副对联,生动反映了各地妈祖庙与湄洲妈祖庙之间的密切关系。福建湄洲妈祖庙是供奉妈祖的最早庙宇,在妈祖信仰传播史上尤其据有重要地位,成为海内外上万座妈祖宫庙的共同"祖庙"。妈祖信仰始于宋代,历经元、明、清的尊崇,逐渐繁荣鼎盛。民国以降,祖庙一度失修损毁,但鉴于其在民众信仰中的重要意义,1978年以后又逐渐复建。2009年,湄洲"妈祖信俗"又纳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影响更加扩大。据不完全统计,海内外供奉妈祖的庙宇共达六千余座,信众超过三亿人。  相似文献   

10.
李琳  李英 《文化遗产》2013,(2):93-98
明清时期洞庭湖区民众崇信水神杨泗将军的习俗相当普遍,至今湖区还有"大庙不离洞庭(王爷),小庙不离杨泗(将军)"的俗语。洞庭湖区杨泗将军信仰与全国各地其他地区杨泗将军信仰有着很大的不同,是南宋时期洞庭湖区农民起义领袖杨么崇拜与民间道教水神——斩蛟龙杨泗将军的结合。洞庭湖区杨泗将军信仰正是因为结合了洞庭湖区民众深为崇祀的杨么信仰,才得以在洞庭湖区盛极一时。洞庭湖区的杨么信仰在南宋时期就很兴盛,后来与民间道教水神杨泗将军信仰结合之后,在发展过程不断得到强化和神圣化。随着明清江汉流域水上交通的兴盛,以及移民对信仰的传播作用,洞庭湖区杨泗将军信仰(杨么信仰)在全国影响十分深远。洞庭湖区杨泗将军信仰反映了明清时期洞庭湖区商品经济发展,水路运输日趋重要,民众为祈保水运平安而形成的建"杨泗庙"热,我们可以通过其演变考察水神信仰与洞庭湖区整个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张超杰 《大观周刊》2012,(38):43-43
妈祖是我国南方海滨最具有代表性的民间信仰,妈祖信仰怎样形成,如何影响社会生活,对我们理解妈祖文化十分必要。本文从妈祖的形成写起,延伸到妈祖信仰产生的社会功能,侧重于对功能的阐述。  相似文献   

12.
邓璐 《文化遗产》2016,(3):87-94
深圳赤湾天后宫的重建历程反映了改革开放后深圳妈祖信仰的复苏。地方政府与民间两股力量的共同作用促成了深圳妈祖信仰复苏的重要契机的出现。赤湾妈祖信仰对深圳而言是一个兼具正统性、开放性与灵验性的文化符号,虽然赤湾妈祖信仰经历了政治层面和都市化的冲击,但是这个深层次的文化符号其实一直只存在于人们的脑海之中。改革开放后,政府为发展文化旅游事业,通过运作赤湾妈祖文化,构建城市的文化网络,直接推动了赤湾天后庙的重建。而民间在信仰自觉和信仰需求的作用力下,积极参与赤湾妈祖信仰的建设与实践,促成了深圳妈祖信仰的复苏。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与日本之间的贸易往来从隋唐开始,历经各朝代延续至今。本文是围绕中日贸易史中,清代(江户时期)华商的妈祖信仰和祭祀展开的论述与研究。17世纪以来,日本在锁国政策下,仅开放长崎作为对外交流的门户,与荷兰、明·清朝进行贸易。从清代中国到访长崎的商人主要来自于浙江、南京、福建、广东等地,本文的论述正是关于这些来访长崎的清朝华商在海上航行时船内的妈祖祭祀、以及旅居长崎期间与妈祖相关的信仰和祭祀行为。当时,耶稣会在中国布教,平民中也有相当数量的信徒,中国海商中基督教徒的数量也不少,他们可能将玛利亚像伪装成妈祖像运往日本。在禁教政策下,日本对这些中国人信徒的审查也很严格。到了近代(1870年以后),妈祖祭祀行为曾一度中断,直到战后,2000年以后才为长崎华侨复兴,春节期间的妈祖巡游作为长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开发,在当地的旅游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本文在试图揭示长崎的妈祖信仰传承的同时,也对作为现代社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妈祖信仰及其仪式的意义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4.
"妈祖信俗"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产生的新名词。伴随着此概念的应用,"妈祖"开始取代"娘妈"、"天妃"、"天后"、"天上圣母"等称谓而成为标准化的名称。以"信俗"代替"祭典"、"皇会"等,则凸显了这一信仰的民俗性本质。作为中国首个信俗类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妈祖信俗"确立了"立德、行善、大爱"的信仰内涵。以湄洲岛妈祖祖庙为最高组织机构,以各地的妈祖宫庙为主要活动场所,各种不同的祭拜形式,以及相关的传说故事和习俗等,构成了"妈祖信俗"的核心内容。妈祖信俗的重新命名与再定义,不仅证明了传统民间信仰的自我更新能力,而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民间信仰在当代社会语境中迅速走向制度化和组织化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个地方性的神话传说,妈祖神话改编的电视剧创造了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开播以来的收视神话。但收视神话背后并非国人对妈祖文化信仰的认同,不同文化语境中对《妈祖》的理解与认知态度是不同的。影视作品的成功是借助于"旧瓶装新酒"的叙述模式,使得影视的模式化运作赢得了成功。这值得我们重新审视影视与民俗文化的传播问题。  相似文献   

16.
曾伟 《东南传播》2013,(3):41-43
民间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遇到种种困境和危机,其生存境况日益窘迫。产生于传统文化语境中的民间信仰如何生存和发展,已然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以港里村妈祖信俗的仪式传播研究为例,初步分析了妈祖信俗能否适应当前的时代语境、能否有效传播并产生积极的现实意义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卷首语     
<正>本期的"传统文化与传播"栏目,刊登了陈祖芬教授的《妈祖信仰在闽北的传播》,文章认为,妈祖信仰自元代传入闽北地区,有外引式迁移扩散传播、内化式渗透扩散传播和自上而下推送式扩散三种传播方式。白婧助理馆员的《国内烟画出版物述评(1998-2016)》一文认为,烟画得益于其丰富多样、贴近生活的题材以及日渐升温的收藏投资价值,对烟画保护、开发、利用、传播和弘扬,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文学文献研究"栏目,刊登了姚海涛副教授的《孔孟荀"骂詈"原因探析》,该文认为,  相似文献   

18.
当前,传统民间文化在现代社会遇到的种种困境和危机。其生存境况日益受窘迫。产生于传统文化语境中的民阍信仰在这个高度蝶介化的社会里如何生存和发展,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以海峡两岸关于妈祖信仰的“媒介化”传播为例,深入分析了传统民间信仰能够适应当前的时代语境、能否有效传播并产生积极的现实意义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9.
自元代妈祖信仰传入天津地区以来,在当地得到了长足发展,妈祖由最初的海神转变为天津城市的全能保护神。在与天津本土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妈祖信仰演化出以天津天后宫皇会为核心的妈祖信俗,它集合了天津建城以来多种民间文艺形式,深具天津地方文化韵味。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天津天后宫行会图》就是一部关于天津皇会的风俗画卷,真实记录了清末天津妈祖信俗的靓丽风采,是研究我国北方妈祖信俗的重要实物。  相似文献   

20.
王芳辉 《文化遗产》2008,(3):98-105
自宋代以来,妈祖信仰得到历朝统治者的允准,得以列入标准化祀典。同时,随着时空的转换,妈祖信仰又被不断地方化。女神妈祖从一个区域进入另一个区域,总会与当时当地的地理、历史、社会、文化相融合,成为地域文化传统的有机构成部分。在广东地区,妈祖不但拓展了海神以外的其他职能,形成了地方化的祭典仪式,还拥有独特的属神与显灵方式。妈祖信仰强大的生命力即来自于标准化和地方化两种力量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