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文艺学作为一门科学有科学的文艺学与文学的文艺学之分。但从整个文艺学的知识构成来看,它一方面不可能成为达到完全认识“文学”的科学;另一方面还导致知识与文学创造能力的分离,因此文艺学不能成为“学”,而应通过“审美意象”的体悟,获得文学的本体存在─—诗性。体悟文学(不是学文学)是获得诗性、拥有文学创造能力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2.
在生态式教学模式中,文艺学系列课程以“对话”为主旋律,在师生之间、学科之间、文学接受与文学创造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生互补的生态关系,以期提高学生的艺术能力,启迪学生的诗性智慧。  相似文献   

3.
文学批评的尴尬与文学观念的失范息息相关。按照科学思维,确立文学观念的首要问题是确定文艺学的公理,继之建立文艺学的原理。当前应该将“二为”和作家读者双向循环图式结合起来,确立新的文学观念,并给文学批评家以模范读者的角色定位,根本地拯救文学批评的尴尬。  相似文献   

4.
目前,中国文学研究中存在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建构主义等三种不同的文艺学知识建构方式。文艺学知识建构的本质主义体现在文艺学教材、文学批评实践等方面,文艺学知识建构的反本质主义表现在重建非经典化知识、建构文艺学知识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等方面,文艺学知识建构的建构主义指涉文艺学知识“场域”、“关系主义”等。文艺学知识建构中多元思维应该形成一种自由和谐的关系,时刻保持自身清理,凸显当代性和社会使命感,加强文艺学知识建构的批判性反思。  相似文献   

5.
随着当前文化研究的兴起,文艺学学科逐渐呈现出边界扩张和学科泛化的倾向。文艺学学科以一系列“解经典”的越界命题来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如文化研究、日常生活审美化、文学的终结、边界的位移,文艺学的知识重建等命题。这些问题的讨论使文艺学的知识建构体现出“消解边界,解构经典”的特点,同时也使文艺学学科的发展呈现出学科泛化的趋势。对边界的消解以及对经典的解构,使文艺学学科发展呈现出“文化社会学”的新转向,它为文艺学学科新问题域的开拓与研究提供一个新的参考维度。  相似文献   

6.
所谓创造能力,是指进行创造活动的能力,这种能力所产生的思维结果在本质上是新颖独特、前所未有的,并有一定的社会价值,能够促进社会向前发展。创造能力较强的人,一般主要特征是:首先要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一个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既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和广泛的邻近科学知识以及与本专业有关的新的科学成就发展的知识,又要有熟练的基本技能和获取知识、运用知识、探索未知的能力。这是一个创造能力较强的人取得创造事业成功的基础。第二,具有创造思维。一个创造能力较强的人,…  相似文献   

7.
正20世纪西方哲学研究出现了关注人的研究转向,一些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家、文学家都十分重视从"诗化"、"诗性"的角度入手,思考语言的本体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从儿童的立场出发,如何将"诗性"与"童性"有机融合,成为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诗性智慧。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不妨这样理解儿童的诗性智慧:它是儿童最初的智慧形态——一种强烈的感觉和广阔的想象力,是儿童的个体生命与外界相遇时,通过自己已有的经验和创造生成能力,逐渐形成对自我、对人生、对世界带有审美能力的体悟。之所以如此重视诗性智慧,是因为在理性的统治下,儿  相似文献   

8.
京派同人拥有共同的文学理念,将汉语言母语文学的诗性本色视为己任,对母语文学进行了现代性创化或“新传统化”。散文是母语文学的正宗,也是现代文体中发展得最为从容和完备的一种。京派文学对母语文学现代性创化的重要表征是创作的“散文化”。京派文学“散文化”症候之一是小说,作家运用并发展了母语文学叙述语言的精练、含蓄和抒情功能。其中对情绪和炼句的考究、结构的片段性与叙述的空白化,都展示出其小说创作散文化的文本基色。症候之二是在理论性或批评性话语层面也呈现出散文化思维态势。京派批评家追求“寻美的批评”,以及文学批评本身就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创造,在传承和开发母语文学资源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近似“美文”的、由感悟化思维所凝聚成的批评(理论)文体风范。  相似文献   

9.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就是创新。提起创新,许多家长包括一些老师都望而生畏,觉得这是高不可攀的事。其实情况并非如此。我国著名教育家刘佛年指出:“创造可以从低级到高级。知识少,能力不足的幼儿和少年可以去创造,当然那是低级的,许多科学、技术、文学、技术的创造需要很多的知识,很强的能力,那是高级的。”可见,无论是低级创新,还是高级创新,都离不开扎实的知识作基础。创新并不是凭空异想天开,而是在扎实的基础上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运用创造思维,举一反三,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对一个人来说,只有具…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20,(88):35-36
诗性思维的培养是当代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培养学生诗性思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全面发展,也可以促进学生语言交流能力提升。教师应该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引发学生直觉灵感,深化学生对语文知识中人文素养、文化内涵的体悟,以此促进诗性思维的形成,文章以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为例,对其中小学生诗性思维发展教学策略进行研究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文学学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学科的前身是1955年建立的全国第一个文艺理论教研室。在著名文艺理论家黄药眠先生的指导下,1953年制订全国第一个《文学概论》教学大纲,1956年开设全国第一个研究生班,为我国的文艺学建设做了筚路蓝缕的工作。1983年又成为全国第一个文艺学博士点,并培养了第一批文艺学博士。1987年黄药眠先生逝世后,全体成员在童庆炳教授率领下以“团队精神”继续锐意创新,组织了“四大战役”:  相似文献   

12.
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实践课,有着不同于其它课程的特点和难度,在分析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性质、联系及其区别的基础上,实施“复述归纳、体悟阐释、分析评判、提升创造”四步走训练模式,可达到明辨相关概念、提升鉴赏和批评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文艺学作为一种由研究者带着前判断与文学文本展开对话而形成的知识,其属性并不具备严格的学科性和客观性.文艺学知识的对象不是纯客观的文学现象,而是超越学科知识边界且受制于个人文化心理的阅读经验,因此文艺学是一种反思性的知识体系.知识属性的反思性决定了,文艺学的教学应采用一种从阅读文学文本出发的语境化教学方法和超越学科边界的学科互涉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4.
<正>一、"诗性":"以己度物"和"以物度物"的体悟状态钱钟书所说的诗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诗歌,而是寄托了人类情感的一切艺术文化的统称。诗歌、小说、雕刻都是诗。这类泛义的"诗",有无一种共通的思维特性——"诗性"存在?这种"诗性",源于意大利学者维柯的《新科学》。维柯认为诗性智慧就是建立在感性基础之上的形象思维。它是凭借感觉、直观与想象创造出来  相似文献   

15.
一个人在学校里学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大量的知识是在长期的工作和生活中学到的。社会的进步,靠人的不断学习和创造。创造,必须会学习,且应有科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就数学科来说,新世纪的建设人才应具有“会学习”“会解题”“会创造”的能力。“会学习”,指自己能自觉地学会数学知识;“会解题”,指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会创造”,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文系本科的一门基础课,文艺学(或文学)概论课的教学改革比其他课程的改革似乎难度更大一些,原因在于要科学、准确地阐明、揭示文学的本质,存在着一系列困难,尤其是关于文学"自律"与"他律"的关系问题,更不易说得清、道得明.  相似文献   

17.
文艺学知识形态建设中存在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建构主义等三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本质主义表现在文艺学教材、文学批评实践等方面,反本质主义通过反思经典知识颠覆传统、用“日常生活审美化”重构文艺学知识形态,建构主义反思与重绘文艺学知识“场域”、凸显“关系主义”的文艺学知识形态。文艺学知识形态中多元思维方式应该形成一种和谐关系,需要进行自身清理,凸显当代性和社会使命感,加强对自身建制、学科理念进行批判性反思。  相似文献   

18.
文艺学研究正面临着文化研究发起的诸多挑战。围绕着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的关系、文学经典化问题、“读图时代”文学的命运等学术热点问题,文艺学界展开了深入的论争;与此同时,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研究、中国古代文论与现代性的探讨等方面,也取得了稳步进展。文艺学研究正处于一个转型或新变的时期。  相似文献   

19.
咏物诗的发生及其原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远古人类的思维是一种诗性思维,其文化是一种“表象文化”,这是咏物诗发生的原动力。远古的人们在繁复沉重的劳动中,为消除惫累,怡悦身心,并传接劳动所攒积的经验与知识,创造了咏物诗。因此,游戏愉悦和致知益智,乃是咏物的“原品格”。  相似文献   

20.
阮庚梅 《江西教育》2002,(18):10-10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核心就是创新。提起创新,许多家长包括一些老师要么望而生畏,觉得这是高不可攀的事;要么眼高手低,觉得这是轻而易举的事。其实,这都有失偏颇。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刘佛年就指出:“创造可以从低级到高级。知识少,能力不足的幼儿和少年可以去创造,当然那是低级的;许多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创造需要很多的知识,很强的能力,那是高级的。”可见,无论是低级创新,还是高级创新,都离不开扎实的知识作基础。创新并不是异想天开,而是在扎实的基础上,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运用创造思维,举一反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