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吕豪爽 《天中学刊》2002,17(6):59-61
余华90年代风格的转变是其在现代与传统之间不断继承,不断超越的结果。在90年代的作品中,余华放弃了先锋的冷酷与无情,但保持了叙述的克制与冷静;他抓住了人们对情感的推崇,又没有忽视“衰而不伤、乐而不淫”的审美传统;他让温情在自己的作品中得到默默的显现,这显然又将其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完成了又一个自我超越。这是余华90年代创作更具艺术魅力的终极原因,也是其90年代创作较之80年代创作的高明之处。这些都表明余华在创作之路上从未停止探索,而是始终处于自我不断超越的状态之中。  相似文献   

2.
冯至前期创作形成了占主导地位的柔和、优美的审美风格。他既拉开主客体之间的审美距离,又自觉追求情理交融,从而使净化的情感具有了幽婉的质素。在表情方式上,他将抒情与叙事、描写相结合,使幽婉情感得到了委婉的传达。在话语情境的创设上,他追求语言的醇美和结构的婉曲,使之服从于话语传达的需要。冯至创作柔美风格的形成是他对中国新文学的重要贡献之一。  相似文献   

3.
舒伯特艺术歌曲洋溢着温馨、甜美,同时又感伤、忧郁,他的音乐赏心悦耳,旋律优美,精雕细琢,充满了纯粹的美感。他第一次把歌曲创作提升到可与交响乐相提并论的历史地位,奠定了浪漫主义音乐创作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霍建起是中国电影导演群体中比较独特的一位,他的电影既继承了第五代导演深沉含蓄的美学特征,又兼具第六代导演求新求变的创作特色,在中国电影导演界可谓独树一帜。文章通过分析他的几部影片,总结他的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之伟大,不止在诗,也在其辞赋与散文创作。在他的辞赋与散文作品中,有着与他的诗歌创作一脉相承的创作风格,这种创作风格又通过其作品营造的浑融的意境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6.
陆游是我国学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六十年间万首诗”,晚年还“无诗三日却堪忧”。他的诗不仅数量很多,而且艺术成就很高。从诗歌体裁上说,诸体皆备;从艺术渊源上说,转益多师;从创作风格上说,既有现实主义色彩,又有浪漫主义色彩;从语言上说,简炼生动,明白平易,自然流畅。  相似文献   

7.
继承与超越——论尤金·奥尼尔的独幕剧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著名剧作家尤金·奥尼尔是以一系列独幕剧揭开了他的戏剧创作,近二十年后又几乎是以另一部独幕剧《休伊》结束了他的文学生涯。本文作者通过对奥尼尔不同创作阶段独幕剧的研究,旨在揭示《休伊》在戏剧风格、戏剧形式、戏剧技巧等方面对早期独幕剧的继承与超越。  相似文献   

8.
王勃经世致用的人生精神、耿介独立、通达超然的人生姿态、矫厉不群的人格操守,以及在创作中表现出来的浓郁情志和昂扬壮大、超然感伤的基调,都是因他受儒、道、释三家思想的影响而形成的。而这三家思想中又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形成独特的创作风格,为初唐诗注入了新的血液。  相似文献   

9.
皮利尼亚克的创作在20世纪20—30年代对当时俄罗斯文学的贡献很大,他的作品已成为俄罗斯文学的遗产。他的创作具有独特性,曾被称为“皮利尼亚克风格”,当时许多年轻的作家纷纷模仿他。本文将从皮利尼亚克对俄罗斯传统文化和前辈作家创作的接受来探究皮利尼亚克创作风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文学风格对于文学创作至关重要。随着文学创作实践经验的不断总结,中国和西方在风格理论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文学风格的形成固然同时代、民族、阶级等客观因素密切相关,但更主要地、更直接地来自作家的主观因素即创作个性。其具体表现在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创作个性的丰富性和客观世界的丰富性又共同构成文学风格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1.
《初中生》2010,(2):30-30
张乐平的漫画创作反映了近代社会的历史变迁,作品风格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平民意识,因此人们称他为“平民画家”。他笔下的三毛影响了我国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他因此被誉为“三毛之父”,小读者们亲切地称他为“三毛爷爷”。  相似文献   

12.
王志信是中国当代歌坛一位很有影响的作曲家。他的作品不仅具有丰富的民族内涵和浓郁的地方特色,而且又体现着强烈的时代气息。同时,王志信在创作旋律时又特别注重演唱者的发挥,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他的作品结构庞大,曲式结构复杂,使他的作品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多样性,这也是王志信民族声乐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众多的民族声乐作品中,王志信的作品被演唱者不断传唱并广泛流传。作为当代杰出的作曲家代表,他的创作丰富了民族声乐艺术的宝库,对我国民族声乐界有着较大的影响。研究王志信民族声乐作品的风格对民族声乐作品的创新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的撰写希冀为这一课题的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小说家余华在1985年以后,一直处在中国小说创作文体和观念实验的最前沿,他以自己一系列独到的小说作品而受到阅读和批评界的重视,甚至被视为新时期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但自从他的中篇《活着》发表后,其创作风格即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自觉地颠覆了他此前创作的“先锋性”,而重新回到浩荡史诗般的现实主义洪流之中。本文将从余华《活着》创作前与后的对比中,来具体考察余华创作道路的演变。  相似文献   

14.
沈从,一位中国近百年来不可多得的苗族作家,其不同寻常的带有湘西情调的笔名如懋琳、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已给当时的读带来了惊异。尤其是他的创作表现手法不拘一格,体不拘常例,故事不拘常格,尝试各种体式和结构进行创作,成为现代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体作家”。他的散也独具魅力,为现代散增添了艺术光彩。一些后来的作家深受他创作风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余华的小说创作从“先锋”到“世俗”的转型是耐人寻味的文学现象。余华从沉溺于叙事迷宫到用朴素的文字讲述中国人的生存苦难,从“无我”的“零度叙述”到“有我”的介入,从而使他的小说有了文学应有的力量和深度。但他又并非简单地“回归”传统,他小说的内核仍是对人的命运的寓言化表达。  相似文献   

16.
王思玷是20世纪20年代出现在中国文坛上的一位鲁南作家。本文通过对王思玷先生生平及创作实绩的回顾,探讨了王思玷先生的小说创作动机、创作手法以及艺术风格,以期说明他是一位敢于直面人生,有着可贵的人文关怀且艺术风格独特的作家,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新文学的先驱。  相似文献   

17.
郁达夫的小说创作,显示出独特的美学风格,其特征就是忧郁哀怨的感伤情调,具体表现在悲剧形象的塑造、自然流畅的抒情结构、内心纷争苦闷的抒写和自然景物的描绘上。这种风格的形成,是接受外国文学影响的结果。其中,俄国作家屠格涅夫不仅深得他的偏爱,而且对他影响最深。他们在人生经历、个性气质和时代、社会环境方面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相似文献   

18.
就其45年的小说创作而言,王蒙可称老作家了.但他又毫无老态,仍能不时给文坛增添新鲜气息.这个现象值得研究.本文透过王蒙小说创作中两个貌似截然不同阶段的表象,触摸到流贯其间的原动力:青春的精神状态.这种可贵的状态,无论是对“革命+青春”式创作,还是对“反思+求变”式创作,都具有决定意义.  相似文献   

19.
姜惠 《学语文》2014,(1):47-48
汪曾祺是一位语言风格独特的作家,他对文学语言有独到的见解和精妙的阐述。他尤其重视创作实践中对语言的应用。中国文学的语言问题集中代表了他的语言主张,尤其是主张语言的内容性。他的小说清新淡雅、含蓄蕴藉,同时又充满民俗风情,有一种散文诗的美感。他的代表作《受戒》中的语象堪称小说灵魂之所在,去掉语象这篇小说也就失去了一切。  相似文献   

20.
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光照千古的伟人,他的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开辟了文学创作的新纪元,使楚辞成为了“一代之文学”。由于诗人有着伟岸的人格、高亢的激情和得天独厚的艺术才力,所以他用生命谱写出来的诗篇,是他人格的最鲜明、最直接、最完美的表现,他的诗歌形成了富有创作个性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