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马叙伦的新旧资历使他有机会继续参与执掌中央教育行政。马叙伦任职期间,在协助蒋梦麟改革大学制度、参与文化事业的同时,也无法回避教育界此起彼伏的风潮和派系纷争。南京国民政府初期,教育界出现"蔡(元培)系"和"李(石曾)系"之争,所涉及的范围除了中央大学、劳动大学风潮外,还包括教育部、中央研究院及北平文化教育界等多个领域。马叙伦在这一时期教育界愈演愈烈的派系纷争中逐渐边缘化,这是他1929年底辞去教育次长职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清廷首倡对太平军“合防”者辩向玉成“合防”,为“合数省兵力防堵太平军”之简称,乃清廷为对付太平军而提出的一种军事战略。关于其首倡者,台湾学者王尔敏先生在《清季军事史论集》(台湾联经出版社1971年版)中,认为此议乃咸丰十年(1860年)江南大营再溃后...  相似文献   

3.
唐后期由于宦官势力的极度膨胀,大大地压制了以宰相为首的士人朝官团,引起他们的强烈不满。遂引发了所谓“南衙北司之争”,即以宰相为首的南衙朝官与以枢密使、神策中尉等为代表的北司宦官集团之间的政治斗争。唐代枢密使由宦官担任,在宦官专权的彤势下枢密使的权势与地位发展到极至。身为宦官集团最重要的成员之一,枢密使是作为非宦官身份的外朝官的对立面而存在的。但事实上,由于枢密使在政治中枢的特殊地住使其成为许多外朝官员巴结的对象,同时枢密使与宦官集团的另一权贵——神策中尉之间又时时有权力之争,这就使南衙北司之争复杂化,对唐后期政局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1923年,由于日本政府拒绝归还租期届满的旅顺、大连以及6月份日本士兵在长沙制造了"六一惨案",国内掀起了一股"抵制日货"的高潮,与此同时,以《晨报副刊》为首的四大副刊从学理上展开了关于是否应该抵制日货的大讨论,这些学理的上的讨论主要集中在抵制日货是否是抵制日本侵略最有效的方法,抵制日货是否可能,抵制日货所造成的后果会怎样。从他们的争论中可以看出抵制日货之争实质是两种主义之争,是对国家态度之争。  相似文献   

5.
庚子之变尚未结束,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就开始推行"新政",希望借此挽救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中的清廷。这次"新政"包括对官制,兵制,工商业等方面的改革。新政困难重重,在资金,人才等方面都有严重困难,所以并没有取得显著的成果。而整个"新政"中成绩最好的无疑是袁世凯的"北洋新政"。从1901年11月袁世凯接任直隶总督到1907年升任外务部尚书兼北洋大臣,前后六年间,直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农业,教育,金融,军事等都走在全国前列。这也是袁世凯日后权势日重,声望日隆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两次新政同时进行,所采取的政策,指导思想等也均相同或相似,但是结果却差距很大。因此希望通过对二者的比较,更清晰地了解当时的历史。  相似文献   

6.
1927年国民党反共分共后,以蒋介石、胡汉民、汪精卫为首的各派系为争夺中央权力明争暗斗,大动干戈。他们都不敢公开放弃孙中山的旗帜,无不指斥对方违背“总理遗教”,无不标榜自己是三民主义的“忠实信徒”。蒋、胡“约法”之争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次斗争。“约法”之争本质上虽属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争夺,但蒋、胡在国民党一党专政体制上,在党、政、军等最高权力关系上,在人治与法治、集权与分权,以及“遗教”的应用等许多问题上暴露出明显的分歧。胡氏反蒋虽未能阻止蒋介石的军事独裁统治,但却反映出胡汉民政治思想中的某些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7.
蒋介石的军事独裁,使表一主持的南京政府行政院徒有虚名,汪精 无实权而在1932年8月初请刮行政院长职。辞职与挽留的较量构成了蒋汪权力之争的基本格局,也形成了思民政府特有的政治现象--“政治病”与派系权力斗争。  相似文献   

8.
从18世纪末起,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出于扩展本国的商业利益,不断向中国提出公使驻京的要求。在和平交涉失败后,继而在第二次鸦片战中以军事侵略恫吓和利诱的"双重策略"迫使清廷屈服。公使驻京要求不是清廷自愿接受的,是双方在战争中经过多轮"博弈"之后才实现的。清廷在对待此要求时,思想上墨守陈规,不能正确取舍传统思想文化,以致不断误国;战争中清廷国力积弱,落后挨打,被迫签订屈辱的城下之盟,可谓弱国无外交,值得引以为戒。  相似文献   

9.
清华简《系年》保存了关于西周初年“三监”史实的最早记载,为重新考察西周史研究中一直纠结不清的“三监”问题提供了新的历史资料。结合简文、西周早期青铜器铭文和传世文献来看,周初的“三监”应同管、蔡、霍三叔无关。武王克商后将以录子圣(武庚)为代表的商室贵族封于“商邑”,设“三监”予以监管。而对管叔、蔡叔等诸叔的“分封”则是通过在战略要地设置军事据点的方式,实现对新征服的原商属地的直接军事占领和控制。“三监”应是武王克商后为了监管封于“商邑”内的以录子圣(武庚)为首的商室贵族而设,而管、蔡、霍三叔则是武王派驻在战略要地的戍守长官,其职责是实现周人对新征服的原商属地的军事占领和控制,与“三监”的性质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10.
西南军阀,泛指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广东、湖南等西南各省的地方军阀。它形成于民国初年,是“独立”于北洋军阀以外、派系更为复杂的军阀集团。民国初年,西南军阀中,力量最强的,是唐继尧为首的滇系,陆荣廷为首的桂系。滇系控制了云南、贵州,势力伸展到四川;桂系控制了广东、广西,并且影响了湖南。北伐前夕,西南各派军阀中,桂系陆荣廷已经没落,为李宗仁、白崇禧新桂系所代替;粤系军阀已是名存实亡,湘系军阀丧失了独立性,而兵员众多、实力雄厚的,要数  相似文献   

11.
"南北宗论"是明末中国绘画理论家、画家董其昌在绘画理论上最有影响的作品,也是后人争论较多的一部中国绘画理论。董其昌发现中国绘画史上有两种不同的指导思想和艺术风格,于是他提出了中国绘画的"南北宗论"。他认为"南宗"绘画是"顿悟";"北宗"绘画是"渐修"。在画论中他有意推崇"南宗"画中的"文雅、淡柔、多韵"的绘画精神,有意贬低"北宗"画中的刚硬线条、急烈皴法及愤满不平之纵横气。"南北宗论"是一个时代艺术思潮的产物,它对后世中国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梵净山佛教自唐朝传入,兴盛于明清。明清以前,学术流派难以考证;明清以后,存在有净土宗的莲社,但不成为系统。梵净山佛教有明确谱系的学术流派是禅门临济宗,承袭破山海胡一系。梵净山的佛教流派与弥勒道场并不冲突。  相似文献   

13.
刘锡鸿的思想主要表现为:在思想文化上固守程朱理学和“夷夏之防”,在政治上固守“为政以德”和君主专制制度,在经济上固守以农为本、重农抑商。受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刘锡鸿和倭仁、李鸿藻等晚清守旧派守旧的共性原因;个人性格气质等心理特征、所受教育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是刘锡鸿成为典型守旧派的自身原因。  相似文献   

14.
新桂系为了巩固广西这一后方根据地,提出了"建设广西,复兴中国"的口号,并根据三民主义的精神制订了"三自"政策,其中实施"自给"政策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是开展公共造产运动.广西"新民团"是公共造产运动的主力军.在新桂系的组织下,民团举办了大量公产,对广西经济的发展、民生的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1924年5月蒋介石接任黄埔军校校长。为建立革命军队培养骨干力量,在平定商团叛乱,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在此期间,蒋介石具有致力于国民革命进步的一面,但对联俄联共持中间立场,他是由一个以"左派"面目出现的"中派"。随着矛盾的加剧,蒋介石由中派向右派转化,导致了"中山舰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庚子国变后,清廷的统治有大厦将倾之虞。为了自救,清廷于1901年推行新政。各派政治势力为了争夺朝廷实权,明争暗斗。由瞿鸿裰、岑春煊等清流派官员掀起的“丁未政潮”,目的是借立宪之机扳倒政敌奕助、袁世凯等浊流,但最终失败。丁未政潮实质上是清末政坛清流派和浊流派借新政之机揽权攻伐、相互倾轧的一次交锋,其中还掺杂满汉、中央与地方、集权与分权等诸多矛盾。瞿鸿横和岑春煊的失败,不仅宣告清流派企图借助传统整肃吏治的方式实行新政自救的破产,也加速了腐朽清王朝的崩溃。  相似文献   

17.
1894 年革命派的第一个政治团体兴中会成立, 五年之后即1900 年他们才创办了自己的第一张报纸《中国日报》, 究其原因在于革命派在办报意识、人力财力、受众群及政治环境等方面, 都不具备相应的条件; 但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主观方面, 即革命派优先考虑武装起义, 将武装起义的重要性置于革命宣传之上。  相似文献   

18.
周素园与贵州自治学社的关系密切,而贵州自治学社是贵州辛亥革命的领导组织,其与同盟会的关系较为复杂。它经历了从立宪到革命的转变,但因时代和环境的局限,从自治学社与宪政预备会的斗争来看,自治学社的革命性值得研究,以得出更为准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以李宗仁、白崇禧等为首的新桂系在抗战前后提出了以运动战、游击战为核心内容的焦土抗战理论,并不断传播,直至推动了国民政府的抗日战略战术发生部分转变.同时,新桂系将游击战术运用于抗日实践,在徐州会战、武汉会战、枣宜会战和大别山根据地建设过程中发挥了一定作用.新桂系这种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游击战术对抗战带来了某些积极影响,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因素.  相似文献   

20.
现行文学史中,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人为主要成员的明代作家派别因推崇唐宋文被称为"唐宋派","唐宋派"之称始自近代。然若究其本质,"唐宋派"之称不恰当,是对此作家派别的一种误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