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论罪犯再社会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罪犯再社会化是通过发挥刑罚的矫治功能和教化作用,使犯罪人得以改过迁善,再度适应社会;作为一种现代刑法思潮,体现着法治、人道和效益,价值追求和时代精神,是社会法治建设的一部分;从罪犯再社会化的思想源流、罪犯再社会化的内涵及如何搞好罪犯再社会化这三个方面来探讨刑事执行的终极目标——罪犯再社会化。  相似文献   

2.
如何通过矫正教育社会化活动,减轻抑或消除罪犯监禁心理和行为,增强罪犯刑满释放后社会适应能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文章根据我国刑罚执行特点,从监狱内社会化矫正教育和监狱外社会化矫正教育两方面入手,对社会化矫正教育的基本含义、内容和形式、拓宽途径等方面进行初步探索,供商榷。  相似文献   

3.
社区矫正是让符合法定条件的罪犯在社区中执行非监禁式的刑罚,体现了人文关怀的人性理念,是国际社会轻刑化的必然趋势.它以深化复归理论、刑事赔偿理论和行刑经济化理论为基础,彰显了现代刑罚轻刑化、非监禁化的趋势,实现行刑目的与手段的统一,有利于罪犯再社会化和回归社会,同时可以缓解监狱的压力,节约国家司法资源,提高行刑效率.  相似文献   

4.
社区矫正是西方国家首先推行的一种刑事执法模式,其理念始于19世纪末近代学派的行刑社会化思想。20世纪50年代兴起了罪犯再社会化思潮,以安塞尔为代表的新社会防卫学派提出对罪犯实行人道和再社会化。社区矫正作为行刑社会化的一种方式,一方面使服刑人员得到有效监管,使人们改变对服刑人员的"标签"式看法,让社会变得更加公正、和谐;另一方面,社区矫正通过弱化监狱的封闭性、放宽罪犯自由度、增加罪犯与社会的联系,促使罪犯掌握生活技能与相关社会知识,塑造罪犯符合社会正常生活的信念和人格,最终促成罪犯回归社会,摆脱犯罪"标签"的影响,使他(她)能够更快、更好地融入社会,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在推进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要通过人的基本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和一部分人的再社会化,实现人的现代化,再以人的现代化去推进社会的现代化,建设富强、民主、明的社会。  相似文献   

6.
进城就业农民再社会化与成人教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进城就业农民形成新的生活理念、创造新的生活模式、适应新的社会环境的过程是其再社会化的过程。其再社会化的内容主要包括职业再社会化、社会规范再社会化和角色再社会化等几个方面。而成人教育可以激发进城就业农民再社会化的积极主动性,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更好地完成其再社会化过程。  相似文献   

7.
当前监禁刑为主的行刑模式,不利于罪犯的再社会化改造。通过深入剖析我国监狱行刑模式的弊端,对我国现行行刑模式进行疏理,引导社会力量向行刑权的渗透,实现从监狱到社会的动态衔接,符合行刑社会化的国际刑罚趋势,符合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有利于体现监狱改造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8.
行刑社会化代表了行刑发展的国际趋势,行刑社会化的目的是帮助罪犯复归社会。行刑社会化涉及多学科,具有多层次的含义。因此,在把握行刑社会化的概念时,应当多视野、多角度地对其加以考察。  相似文献   

9.
社会化贯穿于个体一生的发展,儿童早期社会化过程尤为重要。家庭教育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最基础、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文章通过分析家庭教育的特点,阐释了家庭教育对儿童社会化智商、规则习得、情商、角色认知等方面的促进作用,针对促进儿童社会化发展提出了营造和谐、温馨、民主的家庭氛围;保证家庭结构完整;提高家庭成员综合素质修养,倡导再社会化;拓展家庭教育,构筑良好的社会化环境等优化提升家庭教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于金翠 《职教论坛》2007,(10S):29-31
再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一种与他原有经验不同的环境里,自愿或被迫地舍弃过去的生活模式,重新学习新社会环境所需要的社会规范与行为方式的过程。成人教育可以激发进城就业农民参与再社会化的主动性,帮助他们成功进行职业、社会规范和角色的再社会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