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先秦儒家的理想人格思想在中国传统的理想人格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儒家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可以用"内圣外王"来概括。文章主要分析了儒家"内圣外王"这一思想的发展演变过程。这一思想开创于孔子,发展于孟子,完善于荀子。  相似文献   

2.
儒家内圣外王思想在长期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特征,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旋律.中国传统社会的清官正是在这个儒家政治文化的大背景下,坚持"内圣外王"的政治诉求,以圣贤标准要求自己,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清官.  相似文献   

3.
王莽之成败是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儒家内圣外王思想就是其中之一。因为王莽符合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标准,所以他被西汉儒生推上了政权的巅峰,也因为内圣外王思想自身的缺失,他在实践其理想时不可避免地遭到惨败。  相似文献   

4.
王莽之成败是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儒家“内圣外王”思想就是其中之一。因为王莽符合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标准,所以他被西汉儒生推上了政权的巅峰,也因为“内圣外王”思想自身的缺失,他在实践其理想时不可避免地遭到惨败。  相似文献   

5.
节制思想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伦理思想,对古人的道德修养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是古代君子达到"内圣外王"的重要途径。《荀子》一书包含丰富的治国理论,是儒家经典之作,其中他的节制思想,包括他的"性恶论"、"礼论"、"心论"等思想对当今领导干部修养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儒家德育思想的基本目标是培育"君子人格",终极目标是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在各种儒学要素的修炼过程中,"和"与"中庸"构成了儒家德育目标的"质"与"度"的标准,本文旨在通过研读《论语》《中庸》来领会"中庸"与"和"的思想在儒家德育目标实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明初金华文派是一个符合"严格"文学流派要求的古文流派,在文学思想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他们重视文统的思想纯洁性,重视创作主体的修养论和文法的"辞达"论。金华文派内部"必然"会爆发王绅与方孝孺之争,虽然他们都走儒家内圣外王的传统路线,主张文以载道、齐君化民,但王绅更侧重道的及远,方孝孺则侧重个人道德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内圣外王"一词,囊括中国学术之全体。就传统的内圣外王思想而言,其运思理路乃是一种"本末一贯"、"圣王一体"的理论架构。冯友兰作为二十世纪中国最富创见性、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其从中西哲学及其文化交融、汇通的角度对"内圣外王"这一传统思想展开了新的时代诠释。其所阐发的"外王学"思想更一种独具创见性的理论架构。在近现代新儒家阵营中式独树一帜的。  相似文献   

9.
先秦儒家的人性论为人所熟知,但性命论研究却鲜见于成文。事实上,性命论作为人性论的理论前导更接近孔子的思想原旨。通过剖析先秦儒家性命论的演变脉络,发掘其中逻辑内核,揭示出性命论对儒家道德学说及其整体思想的基础性作用,阐明性命论与"内圣外王"功夫修养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0.
"内圣外王"是儒学的总的目标或宗旨,代表着儒家关于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从事具体的活动之间的关系的基本主张.随着近代儒学地位一落千丈,"内圣外王"也面临着重重危机,而当代新儒家的出现为儒学的传承和发展点燃了希望.  相似文献   

11.
"内圣外王"和"兼士"分别是儒墨的理想人格,儒墨毕生的生命活动都是在践行这两种人格所涵涉的价值理念,儒墨两家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将个体的生命融入到社会群体生命中。由此,儒墨的理想人格本身也就具有了社会价值的意义,从而使儒墨在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实践中实现了生命的价值。儒家内圣外王和墨家兼士人格的践履不仅仅是各自一种生命方向或生活方式的追求,同时还是他们各自生命价值的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12.
先秦儒家审美教育思想注重强调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强调"知行合一""内圣外王",强调以亲身实践来感知现实世界,不断提高审美情趣和审美素养。借鉴先秦儒家审美教育的思想,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使审美教育中的陶冶与熏陶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地提升大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加强大学生的审美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高度的道德自觉性,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升他们的审美感受力和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3.
“内圣外王”一词出自《庄子·天下篇》,虽然不是儒家首创,但儒家学说讲的正是“内圣外王之道”,所以该词后来被儒家所采用。而且儒家也有许多术语与“内圣外王”意义相近。“内圣外王”在儒家思想中不仅具有人格意义,还具有政治意义、学术意义和文化意义,我们可以分别用儒家的“成己成物”、“修己治人”、“明体达用”和“中体西用”等术语来表达。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艾凡赫》中的理查与历史中的理查有许多不同之处,绿林寨主罗宾汉也是根据民间传说虚构出来的;前者的性格优越之处、后者的人格和政治品行正是司各特的政治哲学主张。该论文以中国儒家的政治哲学思想"内圣外王"为切入点,结合文本分析,从三个方面论证文本中的理查和罗宾汉正是"内圣外王"化身的实体,说明伟大思想的普世价值,并管窥人文科学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虽然身处现代文明和科技高度发展的社会,但张炜是一个具有传统文化情结的作家,他崇尚的是传统理想人格.因而他们塑造的人物形象既体现了儒家的"内圣外王"的显性理想人格,又隐含了道家的自由任性的隐性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16.
儒家德育思想的基本目标是培育君子人格,终极目标是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在各种儒学要素的修炼过程中,和与中庸构成了儒家德育目标的质与度的标准,本文旨在通过研读《论语》《中庸》来领会中庸与和的思想在儒家德育目标实现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内圣外王"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的一种理想人格,产生和形成于先秦时期,有着现实的社会政治背景。孔子是内圣外王思想的奠基者,孟子与荀子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想,孟子强调在仁且智的内在道德修养方面铸造"圣人"理想人格,而荀子则强调"圣人"理想人格的外在的社会事功。继先秦之后,内圣外王思想在以后的历史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这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即汉唐、宋元明清、近代和现代。  相似文献   

18.
“内圣外王”一词出自《庄子.天下篇》,虽然不是儒家道创,但儒家学说讲的正是“内圣外王之道”,所以该词后来也被儒家所采用,而且儒家也有许多术语与“内圣外王”意义相近,“内圣外王”在儒家思想中不仅具有人格意义,还具有政治意义,学术意义和文化意义,我们可以分别用儒家的“成已成物”,“修已治人”,“明体达用”和“中体西用”等术语来表达。  相似文献   

19.
中医药文化从本质上讲是构成中医药学的母体,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儒家仁爱思想使中医药文化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形成了医乃仁术的独特本质、内圣外王的价值目标和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可以说,儒家的仁爱思想彰显着中医药文化用心呵护民众健康的济世情怀。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儒家所推崇的理想人格是“内圣外王”。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儒家“内圣外王”的人格塑造应持一分为二的态度。其中有关处理人际关系、培养人的素质、提高人的情操等方面的见解仍然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