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胡适的政治哲学思想中,思想自由是其极为关切的核心概念。鉴于传统中国思想之中根本难觅"自由"这一概念,而现代中国的产生却又必须以自由为根基,胡适就创造性地解释了自由思想。胡适从三个方面阐述思想自由,即思想自由与学术的发展、思想自由与政治理想以及与生活世界的有序建设。  相似文献   

2.
一、胡适的读书生活 胡适是对中国现代文化有深远影响的文化伟人之一。在学术上,他学贯中西、博古通今。作为一名拓荒者,胡适把西方学术研究方法运用到中国传统学术的研究上去,从而拓展出一个崭新的学术领域。这些成就的取得是与胡适的嗜书如命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3.
胡适在"章回小说考证"中对《三国演义》着力最少、评价最低。除了胡适所说文学价值方面的原因,他故意隐去的语言和思想倾向这两方面才是主要原因。胡适批判《三国演义》时的"避重就轻"是由其"整理国故"这一文学革命的策略决定的。  相似文献   

4.
上海时期(1904—191O)或者上海经验对于胡适一生思想生活之影响意义,或许一直被低估,也因此有进一步考察分析之必要。总体而言,胡适在上海接触并接受了当时中国思想言论界有关进化论思想的传播讨论,深受梁启超有关中国学术思想史阐述之激发,初步明确了白话文学在现代思想传播领域中的工具意义及实验兴趣,而上海大都市的生活经验,又为胡适初步建构其人生观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早期经验,与此相关,胡适对于社会的认识,也在这一时期初步尝试了激进的社会革命与温和的社会改良之双重可能,并在怀疑主义与理性的经验主义之间呈现出一种富有时代思想特色的徘徊摇摆。当然,上海生活中的某些“负面”经验,可能在相当时期内也“潜隐”在胡适的社会生活方式中,并成为他严肃的学术人生与政治人生中的某种难以根净的花絮来源。  相似文献   

5.
鲁迅与胡适的关系终其始末是"和而不同",其基调是"和",具体表现在:鲁迅对胡适在文学革命中的贡献以及胡适的学术研究成就均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胡适对鲁迅的白话文创作实绩、前期的杂文创作以及小说史研究等贡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鲁迅和胡适的"和"是统一在其现代文化理念上的"和",而他们的"不同"则是在"和"的前提下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其具体的文化方法和策略的差异上。鲁迅与胡适的"和而不同"恰好说明他们作为觉醒了的"真的人",在确立了现代文化理念之后,其主体性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确立,这确保了五四新文学在其后的继承与发展中并没有被定于一尊,其历史价值和意义不可小觑。  相似文献   

6.
苍凉暮年:胡适的两难选择与勉为其“择”张先贵有道是,人生小天地,天地大舞台。在人生、天地这个舞台上,人人都在演戏,只不过有种种区别而已。胡适也不能例外。“胡适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历程是复杂而又曲折的,可以说,在不少方面,他都是以喜剧始,以悲剧终,中间则不...  相似文献   

7.
胡适闹离婚     
郑渊洁 《学习之友》2009,(11):59-59
胡适在北大任教时,经常不遗余力资助一些贫苦学生,但他的太太江冬秀对此却有些心疼。有一次,一个学生因经济拮据萌生辍学打算,胡适知道后很同情他,答应开学时资助他100元,帮其完成学业。胡适后来因事出门,便将此事郑重地向江冬秀作了交代。从外地回来后,胡适以为江冬秀已按照他的吩咐办妥,便未予过问。  相似文献   

8.
新文化运动前后,白话诗的主要倡导者胡适与部分南社成员之间产生了激烈的论战。冲突的症结主要在于胡适起初对一些概念未能准确地予以界定,其理论和实践也存在一些矛盾和误区。而且由于双方没有始终保持必要的理性,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意气之争。此外,胡适的文学革命实际上仍然有“诗界革命”的遗风,而与“文艺复兴”貌合神离。  相似文献   

9.
不愿你做官     
胡适跟江冬秀之间没有爱情,却共同生活了45年。这种长相厮守可能源于胡适对江冬秀特别之处的欣赏。1938年9月17日,国民党政府任命胡适为驻美特命全权大使。同年10月13日,江冬秀在信中规劝胡适一定回到学术生活上去,并恨自己不能多助他一点力。胡适阅  相似文献   

10.
论胡适对我国现代教育发展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适是中国现代学史、化史上的名人物,是中国现代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促进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和演进。胡适对我国现代教育发展作出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推动中国教育的转型,促进科学教育的发展,推广“生活教育、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杜威对胡适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哲学方面,同时也表现在对胡适文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作用等方面。杜威实用主义美学思想对胡适文学方面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杜威的“经验美学”思想强化和充实了胡适现实主义的文学观念。胡适强调文学创作的真实性问题,认为文学作品要讲求真实,要有经验做底子,他不否认作者的合理想象,但坚决反对凭空虚构。二是使胡适的文学思想呈现出自由主义文学的倾向和风格,主要表现为倡导自由主义思想和个人主义品格,关注自由主义观念与文学创作的结合,坚持文艺创作的独立和自由。  相似文献   

12.
胡适以科学为人生观的基础,以科学的态度、精神和方法来对待自己的文学批评活动,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究其原因,乃是杜威的实验主义对胡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具体而言,杜威的实验主义对胡适的文学批评所产生的影响主要在两个方面:其一,思想独立,敢于质疑文学批评界的定论,并在大胆假设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看法;其二,尊重事实,小心求证,孜孜寻求文学活动中的真理。  相似文献   

13.
胡适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他所提倡并发扬的白话文学开创了我国文学的新纪要。从小习读古文的胡适,对中国的古典诗词并非一味的拒抗,在他的白话诗中,我们也可以得到一些传统文化的余韵。但另一方面,有着丰富西洋文化的胡适也同样受着海外文化的影响,对中国的诗词又作了巨大的创新尝试。文章主要从胡适早期白话诗所受的传统影响和他在西方诗歌的形式的感悟下对古典诗歌所作的创新展开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胡适白话诗出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胡适在解放前的高等教育思想和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适一生的教育思想非常丰富。本从六个方面介绍了解放前他在大陆的高等教育思想和实践。胡适的高等教育思想不但对当时的高等教育实践活动产生了良好的影响,而且,对今天的高等教育实践也同样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胡适曾多次强调杜威思想对他的全面影响,但不少学觉得此言不那么能尽信,对胡适是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了解和掌握了杜威的实验主义,学界迄今仍存争议。综观胡适一生,他不但在哲学方法上把握了杜威思想的基本精神,更像杜威一样希望把哲学从“哲学家的问题”中解放出来,使它变作“一般人的问题”,其主张用“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改造社会”,尤其是杜威思路的亲切体会和运用。不过,胡适也把他通过严复接受的天演学说的竞争性和破坏性融铸进了他的“杜威方法”,使其更加激进,故其所谓的“杜威方法”恐怕是个集大成。  相似文献   

16.
由于胡适在其著述中并没有确认新诗理论与意象派诗歌的渊源关系(只承认两者有相似之处),其《谈新诗》中的诗学主张也并没有与意象派的"六条"完全对应,因此,关于胡适的新诗是否受到意象派诗歌的影响的问题,学界一直存有争议。争议的根源大概在于对胡适受西方诗歌资源影响的程度及胡适接受影响的方式存在着认识和理解上的差异。其实胡适对西方文学资源的接受是偏取的和局部的,而不是全面的和整体的。这种偏取的接受方式服务于其白话诗(新诗)创建的阶段性任务,符合胡适对中西诗歌发展历程的认识以及对中西文学传统进行会通的目的。对西方诗歌资源进行偏取的客观事实,可能正是胡适没有直接承认其新诗理论(甚至可以扩大到胡适文学思想的全部)受到某个具体文学流派影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该文概括比较新文化运动的先驱鲁迅与胡适,两人的有关受教育、读书治学、各自成就的异同和侧重领域。鲁迅较多地接受老子、庄子、屈赋和魏晋文学等传统文化影响,也多受尼采、拜伦、雪莱、歌德、托尔斯泰等的影响;其成就主要在小说创作和杂文创作,鞭挞国民性病根,揭露其弊害。胡适较系统接受传统儒家文化经史方面的熏陶,接受杜威等的现代哲学思想;主要成就在于提倡文学革命,注重现代教育和治学方法,其治学所涉范围较广。此外,文章还概述两人相互之间的文字交往和互相评价。  相似文献   

18.
胡适与蒋介石,一个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风云人物,另一个是1928年至1949年10月以前中国的最高执政者;一个是世界主义者,另一个是民族主义者。他们既承传旧学,又容纳新潮,彼此以反共为合作的政治基础,但又因"民主"与"专制"的不同理念而发生冲突:胡适一心要在中国移植美国式的政治体系,主张言论自由与民主宪政,而蒋介石则认为这是在唱"民主自由高调",如果照此办理"则必断送国脉矣"。由于受中西文化的不同影响,在他们的政治交往中可谓摩擦不断,但终究没有公开决裂。究其缘由,大致有如下三点:一、胡对蒋的批评与讽谏是以支持为前提的;二、蒋在内心虽对胡颇为反感,但在行为方式上仍有相当程度的包容;三、蒋不满美国干预中国内政,但又急需争取美援,他十分清楚,胡的背后有美国支持,故对胡适不得不适度地妥协。  相似文献   

19.
胡适是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国文教育理论在当时就产生了振聋发聩的效应,其核心是教育即生活,学生是中心,是他自由、民主、平等资产阶级思想在教育上的折射。他的教学理论在今天看也不过时,有很强的现实借鉴意义,如选课制、学分制、大量阅读、注重演讲辩论等都是胡适在八十年前提倡过的。但受高考体制等很多因素的影响,他的很多真知灼见或难以推行或形同虚设,这实在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吴宓、胡适两位著名学者同为"庚款"留美学生。吴宓师从哈佛教授白璧德,受到新人文主义的熏陶,胡适在哥伦比亚大学受教于实用主义大师杜威,毕生实践着实用主义教育观。吴宓、胡适所受导师的影响及二人本身在哲学观上的差异导致了他们教育思想的相通与差异。本文在综合比较了二位学者之间教育观的异同处及其形成原因后揭示了他们的教育观对我国现行教育的借鉴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