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及实证的方法,对甘肃榆中和国内主要高原训练基地的地域和海拔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榆中基地与其周边地区,形成一个相互距离较近、海拔高度呈阶梯式递增、相对高差较大的高原训练基地群,这是国内其他高原训练基地所不具备的,在训练学上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根据甘肃省高原训练基地的特点,以及多年从事中长跑训练工作的实践,提出中长跑运动的高原训练,应以有氧训练为中心,完成一定训练量的积累,在阶段性训练中突出训练强度;在中长跑不同专项的高原训练中,强调针对性.并就中长跑高原训练中的高度控制、时间等,提出了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3.
G818 20032341甘肃榆中高原训练基地基本条件分析=The analy-sis on basic condition of plateau training basein Yuzhong region in Gansu province[刊,中,A]/盛建国(河西学院)∥中国体育科技.-2003,39(1).-56-58表2参9(XH)  相似文献   

4.
G808.1地理环境与高原训练=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training on plateau[刊,中,A]/张薇(西北师范大学),张鸽(甘肃省体育科学研究所)//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19(1).-88-91图1参10(SJ)地理//环境//高原训练 目的:探析地理环境与高原训练关系,为高原训练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文献资料法、统计分析法、类比法等。主要结果和结论:(1)高原地理环境可以促使人体多项生理指标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世居高原人比平原人具有更好的耐力素质及可以适应更高的海拔高度;(2)目前国内外大约90个高原训练基地分布在四大洲的27个国家或地区,平均纬度为33.78°±11.4°,平均海拔高度为2125.38m±535.23m。在高原训练中人们更倾向于选择低纬度高海拔地域;(3)在选择和进行高原训  相似文献   

5.
对自行车高原训练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肃地处黄土高原,其海拔高度差在全国独一无二,是理想的高原训练基地.甘肃自行车队的成功经验表明高原训练是自行车运动必不可少的一种训练手段.高原训练以一年3次为宜,冬、夏、秋各一次.每次训练的时间以3-4周为宜,海拔高度在1600m-2800m,逐次提高海拔高度效果最佳.拉练训练量一般为800km-2500km,强度为2.5-3.5mmol/L,高原结束至比赛时间以3周为宜.  相似文献   

6.
高原训练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是推动高原训练发展的条件和基础。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我国11个高原训练基地资源配置效率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我国高原训练资源配置综合效率较低,处于DEA有效的基地仅有9.09%,其DEA无效主要是由规模效率的低下引起的。从发展态势来看,我国高原训练资源配置技术效率整体呈持续上升趋势,表明管理水平和管理制度运行较好;而规模效率值在4年间较低且处于波动状态,多数高原训练基地存在"粗放型"投入问题。规模收益变化分析表明,我国多数高原训练基地处于规模收益递减区间,要通过压缩规模达到提高资源配置综合效率的目的。根据评价结果,当前我国高原训练资源配置的关键是调整资源配置规模,实现"粗放型"投入向"集约型"投入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高原训练基地体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是推动高原训练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在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和个人深访的基础上,分析了青海多巴国家高原训练基地管理模式、人力资源、场馆设施、科研设施及服务能力、后勤保障体系、体育信息资源、经营收入等社会资源配置状况,并提出了其优化策略,旨在为多巴国家高原体育训练基地持续、高效和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多年来,“高原训练”被很多国家的教练员们重视,不少国家建立了专门的高原训练基地,我国也分别建立了“云南海埂高原训练基地”和“青海多巴高原训练基地”。  相似文献   

9.
李寒停 《钓鱼》2006,(13):6-7
西宁多巴高原体育训练基地.位于青海省西宁市西南约26公里处、海拔高度为2366米,是我国海拔最高最适合耐力性项目训练的高原训练基地。在这里,著名教练员王魁、马俊仁、毛德镇等带领陈跃玲、王军霞、孙英杰等一批优秀运动员经高原训练后.荣获“奥运”、“世锦赛”等多项冠军。国内外舆论界称赞基地为高原训练的风水宝地.世界屋脊的一颗明珠。  相似文献   

10.
昆明、多巴基地的气候条件对运动训练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从体育地理学的角度对我国多巴、昆明两个高原训练基地的地理位置及气候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对海拔高度、纬度以及相应的气候变化特点等问题进行研究。揭示气候条件对高原训练的影响,指出从事高原训练的适宜环境及气候条件,为适时地选择高原训练点及今后确定和建立新的高原训练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甘肃榆中高原训练基地体育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特尔菲、层次分析、专家访谈、实地调查等方法对甘肃榆中高原训练基地体育资源选取综合评价指标,建立了层次结构模型,并进行科学评价,进而提出甘肃榆中高原训练基地体育资源开发的主要思路和措施,为其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依据和可行性论证.  相似文献   

12.
采用文献资料法,梳理了国内外高原训练期间补铁研究进行探讨和归纳,分析总结了国内外有关高原训练与铁元素主要研究热点:高原训练与铁代谢;高原训练中铁对最大摄氧量影响;高原训练中铁对运动耐力影响;高原训练中铁流失的主要原因;高原训练中补铁方式等.回顾铁元素对高原训练的影响,为健康保护与合理训练,应对从事高原训练的运动员进行血...  相似文献   

13.
男子皮划艇运动员赛前高原训练部分生化指标监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甘肃男子皮划艇队进行高原训练期间的部分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监控研究。研究表明:与平原相比,队员血红蛋白值高原训练期间显著增加(P<0.05),个人血红蛋白平均增加1.1g/dl,增加幅度为0.6~1.9g/dl;血尿素值平原与高原没有差异,血红蛋白、血尿素变化与训练负荷安排有关。建议上高原前,在训练负荷安排上要为高原训练做好准备,以缩短在高原上的适应时间,同时高原训练也要重视力量素质训练。  相似文献   

14.
从2006年1月到北京奥运会,为备战比赛,周春秀共进行了6次高原训练。其高原训练结构由3部分组成:平原训练准备阶段、高原训练阶段、赛前训练阶段。3个阶段相互支撑,互相依托,整个训练环环相扣。6次高原训练结构清晰,总体效果显著。6次都是倡导能力主导型高原训练,全面探索高原训练方法平原化手段,基本形成了适合周春秀个体特征的高原训练方法组合和综合性的高原训练模式。  相似文献   

15.
周洁 《体育科学》2006,26(9):63-67
对云南高原训练地的自然、地理、气候、训练项目等做了详细的阐述,列举了在云南进行高原训练的成功范例,指出了近10多年来高原训练学上关于交叉训练的益处,提出了昆明——元江配对(高低交叉),会泽县境内的高低、低高交叉,以及昆明——香格里拉配对(高-更高)训练基地的论述。  相似文献   

16.
高原训练的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原训练作为提高运动能力的方法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经过多年研究与实践形成了较为科学的系统的高原训练方法,为耐力项目成绩的提高摸索出一条新路。高原因海拔高度的增加加大了缺氧负荷的强度,随海拔高度的增加,空气中各种气体成分的分压与大气压成比例下降,由于氧分压的下  相似文献   

17.
高原结合低氧训练在游泳项目中的应用是传统高原训练新发展,拓展了高原和低氧训练的效益和功能,日益受到科研工作者和教练员的重视,而这种新训练方法中有效的科研监控内容和方法将是训练是否达到训练目标的重要保障。通过对上海游泳队10名优秀运动员2007—2008年期间3次高原结合低氧训练进行全程跟踪,对训练过程进行全面的科研监控,并对高原结合低氧训练的科研监控内容与方法进行探索与研究,基本建立了游泳项目高原结合低氧训练的科研监控内容与方法,这将为该训练方法在游泳项目中的应用提供有效帮助。  相似文献   

18.
游泳运动员高原训练某些生理生化指标的训练监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游泳运动队进行高原训练期间,通过血细胞分析技术以及酶学分析技术,对运动员的基本生理、生化指标进行监控,每周测定一次运动员安静时红细胞计数(RBC)、Het、Hb、白细胞计数(WBC)及CK值。结果表明:与高原训练前相比,运动员RBC计数、Het和Hb出现先下降再升高、再下降、在高原训练结束再升高的过程,且在高原训练结束时,Hot和Hb显著增高。WBC计数和血清CK值在高原训练期间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我国优秀女子长跑运动员高原训练模式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原训练是我国长跑、马拉松项目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有效途径。如何更加充分地利用高原自然环境,进一步发挥高原训练效果,提高高原训练的成功率,还需要不断探索。一个完整的高原训练过程包括平原大运动量训练阶段、高原大强度训练阶段和赛前平原大强度训练阶段3个部分,应妥善处理三者之间的负荷关系。  相似文献   

20.
Seven elite male cross-country skiers trained for 3 weeks at an altitude of 1900 m. Haemoglobin concentration ([Hb]), haematocrit (Hct) (obtained from venous blood), maximal oxygen uptake (VO2 max) and energy expenditure during a standard submaximal workload were measured before and after training at altitude, and 1 year later while training at sea level (control). Both [Hb] and Hct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the skiers with the lowest initial [Hb] and Hct experienced the largest increases during training at altitude. The increase in blood lactate (BLa) concentration (using haemolysed capillary blood) during a standard submaximal exercise test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after training at altitude than before it or 1 year later (control).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the magnitude of increase in [Hb] and Hct and the difference in the lactate response to the standard submaximal workload pre- and post-altitude training. Although VO2 max remained unchanged, lower BLa concentration during the submaximal test probably reflects an improved ability to exercise at higher submaximal workloads shortly after training at altitude compared with pre-altitude training. It is suggested that subjects with low initial [Hb] and Hct improve their aerobic performance capacity most during altitude train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