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石振江 《教育艺术》2006,(12):79-80
在数学家眼中.“数学是科学中的皇后”.“生活中的一切都离不开数学”.“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而现实中,数学是学生“最喜欢又最害怕”的学科。我国中小学数学教育,培养的是应试能力,使学生变成了做题机器,学生在机械性的劳动中逐步失去了对数学的兴趣,更不用说体会到数学家们所说的数学美了。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因此,数学教育中定要注重对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使学生走进数学,亲近数学,了解数学。  相似文献   

2.
林芳芳 《江西教育》2023,(19):78-79
把数学图式灵活地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之中,能帮助学生形成数学图式学习模式。数学图式既有形象化的一面,也有抽象化的一面,对小学生数学思维发展是大有裨益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入“感知图式”,为儿童迁移学习打下基础;引入“操作图式”,促进学生数学表象的积累;引入“图形图式”,促进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感知;引入“结构图式”,加速学生对数学认知的建构,使学生的学习更有效率、更有质量。  相似文献   

3.
李倩 《江西教育》2023,(15):66-67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掘“有向性”的材料,注重“有向性”的思想方法渗透,引导学生的“有向性”表达。“有向性”材料是学生有序思维的根基,“有向性”方法是学生有序思维的关键,“有向性”表达是学生有序思维的重要标志。培育学生的有序思维,是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应然之举。有序思维,能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品质。  相似文献   

4.
数学意识,就是对数学的作用和运用的看法,指对“数学有用”的认识和“用数学”的程度,它是数学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数学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和兴趣,从而影响到学生的数学双基,数学能力和数学品质;  相似文献   

5.
我曾经对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做过一次问卷调查,把少部分不喜欢数学的学生召集起来开了一次座谈会。会上,我问学生“数学是什么?学数学有什么用?为什么要学数学?”不少学生回答“数学是做题目”,“数学的用处是解答由老师或别人编好的题”,“学数学是为了考试”,“学数学太难了”。只有少数学生回答:“学数学可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问卷及座谈从一个侧面反映当前学生学数学的心态。小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不完全不深刻是正常的。  相似文献   

6.
从“再创造”的概念和意义出发,根据课堂实践总结经验。数学“再创造”是一种教学策略,意义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深入追寻探索的内部动力。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让学生更多更好地经历数学“再创造”的过程,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关系,培养学生有数学“再创造”的信心,激发学生数学“再创造”的动机,发展学生数学“再创造”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在和学生一起研究讨论数学的过程中,对“数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这句话,我有了这样的理解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也是数学应用的归宿,任何数学概念都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它的原型。只要留心观察。现实世界到处都有数学。我们要设法在现实世界的许多方面寻找到数学概念的“影子”,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伴随着丰富的生活情境走进数学世界。于是,就有了“旅游中的数学”这节课。  相似文献   

8.
马岷兴 《数学教学》2005,(10):10-11,3
数学和语文一样,也是一种语言,一种表达科学的语言.但是,语文课有作文,数学课却没有.原因很多,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在于认为数学是冰冷的,对任何人都一样的,没有个性的.笔者和四川省的一些老师,觉得数学同样有“火热的思考”,学生有自己的“数学情感”,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数学个性”.数学作文,就是让学生张扬数学个性的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9.
数学源于生活,植根于生活。数学教学应当让学生走进生活学习数学、体验数学、运用数学,产生“数学有趣”“数学有用”的情感,消除对数学的畏惧感、神秘感,实现《数学课程标准》中“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等目标。以下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感悟,愿与同仁商榷。  相似文献   

10.
自从我校开展“数学作文”以来,同学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数学成绩都比以前有了明显的提高。通过对一些同学“数学作文”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数学观、数学创造力,以及掌握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的同时,也折射出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借以找出改进数学教学的方向和途径。一、“数学作文”反映出学生的数学观和数学教学观学生在《数学素质的自我评价》中谈到:“数学是建立在法则基础上的定理、概念”;“数学是演绎科学”;“数学是一个十分有用的工具”、“数学是一门理论、一套思维方式”;数学不过是一门…  相似文献   

11.
课程改革在我校已实施两年,起初我对课标中倡导的“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的教学理念,把握不准,常常是顾此失彼。或是有了教学的“生活味”,却少了“数学味”;或是有了“数学味”,却少了生活的真实性。通过对小学数学第三册“统计”一课的教学实践,使我懂得了“生活数学”和“数学问题生活化”的内涵。现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12.
游戏进入课堂 数学更加好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为青少年数学爱好者题词,写的是“数学好玩”四个字.简单的四个字包含着陈老对数学的酷爱以及对青少年学好数学的期望.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假设学生都能非常自觉地投入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去学习数学,也不能单纯依靠教师或家长的“权威”去迫使学生这样做.事实上,我们更需要做的是让学生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从而主动地学习数学,达到“数学好玩”的这种境界.为此,我们的教学内容要尊重“儿童文化”,要有“童心”、“童趔’,要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数学教育活动中,“解题”是最基本的活动形式,无论是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命题的掌握、数学方法和技巧的获得,还是学生智力的培养和发展都必须通过“解题”,“解题”又是评价学生知识和发展水平的主要手段.因此,数学解题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实现高中数学教学目的不可缺少的手段.成功解题从目标出发。“注视未知”是波利亚对解题的一项建议.一个有经验的解题者,  相似文献   

14.
“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相似文献   

15.
一、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种意识,一种习惯,应当溶入血液,铸入灵魂。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要转变观念.对数学教师来说,“讲清基本概念,抓住知识要点,培养解题技巧,解答学生疑问”当然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有创造,要注意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要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新的问题和新的解决方法. 二、数学教学中“创新”的内涵 1、“思考”的数学教育.创新的基础是理解,数学教学中的最大弊病是“学生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么”,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创新的第一步是理解数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那么数学教学首要的问题是什么呢?是“教学生学什么”和“教学生怎么学”.拜读了文[1]后,感触颇深:作为课堂数学教学的主要传播媒介——数学教学语言,是让课堂焕发生命力的动脉,对辅导学生学习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前苏联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言:“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本文就新型课堂语言设计作了一次尝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张奠宙  赵小平 《数学教学》2009,(12):F0004-F0004
晚近以来,数学教育改革的一项主要诉求是数学要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现实”.国外有“现实数学(realmathematics)”一派,主张数学教学必须结合学生的生活现实.这固然有积极的一面,却往往“失之偏颇”.其实,学生的数学现实,至少有生活现实、科学现实、理性现实、虚拟现实等几类.  相似文献   

18.
1问题的提出 曾有不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尖锐的问题:学数学有什么用?对我校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后发现,学生对数学价值的认识非常模糊,总的感觉是“为了高考而学习数学”.我们又对已参加工作的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情况更是糟糕,大多数人认为数学在其生活、工作中确实没有什么用,故而认为数学是数学家们的专门游戏,或许在他们所不知道的领域有用,但他们无法感受对“数学对你的个人素质的发展有何帮助”这一问题的回答也很令人失望,大多为“没有感到”。  相似文献   

19.
一场精彩的球赛可以令学生如痴如狂,乐而忘返,那么,“讨厌”的数学课中有没有令人心动的东西呢?波利亚说:“数学问题可能像组字迷语一样有趣,而生机勃勃的思维活动可能像一局激烈的网球赛一样令人向往,”那为什么在学生看来却枯燥无味?笔者认为,主要的原因是他们缺乏数学鉴赏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欣赏水平是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的有效途径,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鉴赏力?笔者有如下做法。  相似文献   

20.
关于数学交流,许多国家的数学教学大纲中都有提及。如,法国数学大纲“宗旨说明”中有“发展学生的组织能力和交流能力”;德国强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和活动去学习,鼓励他们应付新的情境,发扬创造精神,独立解决问题,并在小组里提倡团结互助的学习风气”;英国国家课程在“成绩目标与要点”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著名的柯克克洛夫报告甚至认为学生的能力分为三个方面,其中第一个就是“在不同情况下读数学、写数学和谈论数学”;美国在《中小学数学课程与评估标准》中提出五项条件,作为“有数学素养”的标记,它们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