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活是人类道德生成的基础,离开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青少年道德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谓生活道德教育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学校道德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学生所经历的现实生活对学生道德发展的本源性意义,重视现实生活对学生道德发展的启迪价值;二是学校道德教育必须重视道德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依托现实生活对人的道德发展的启迪,来促进学生道德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道德教育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它直接制约着道德教 育实施的全过程及其实际效果。道德教育的生活目的论认为道德教育应该 培养现实生活中的、实践道德生活的人。  相似文献   

3.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道德教育中不可回避的问题,它直接制约着道德教育实施的全过程及其实际效果。道德教育的生活目的论认为道德教育应该培养现实生活中的、实践道德生活的人。  相似文献   

4.
在生活中体验:道德教育的根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道德教育低效的主要表现在德育指导思想上的唯智倾向、德育目标过高、德育范围和内容过于陈旧、德育方法简单、呆板、德育评价注重文本考试等,从道德的起源、存在方式还是道德的价值来看,道德都不能离开人的现实生活,应以现实生活为基础,道德教育必须在现实生活中直接进行。同时,道德教育要以体验为其基本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5.
生活化道德教育的本质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活化道德教育是21世纪学校道德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价值取向之一,提倡对学生现实生活的关注和生命的体贴。其目的是培养生活着的有道德品质的人。高扬道德教育之原生态精神——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关注学生的生命存在,给予学生以足够的人文、情感和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6.
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它是和人们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把尺度。同样,道德教育也应该以引导青少年关注现实生活、认识人的价值、珍视人类的生命、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学会健康快乐地生活、做个开心快活的人为己任。然而,我国道德教育长期以来脱离现实生活,脱离学生  相似文献   

7.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个体的道德行为能力,这决定了道德教育的过程要培养学生道德理性思维,形成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现实生活中,青少年道德选择能力明显缺失,不能适应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要求,究其根源在于对德育目的的误读和道德教育过程中灌输教育方式的普遍存在。为此,我国道德教育亟需实现从教育理念到教育方式的路径转换:从知性走向人性,回归生活;从理论思维转向实践思维;尊重学生的道德选择自由以及创造"道德的可发展区"等。  相似文献   

8.
培养道德“圣人”是我国道德教育目标的一贯定位,这种道德教育定位在道德美德伦理的层面。而忽略了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连的规范伦理部分,使得道德教育成为道德说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规则意识尤为重要,我们道德教育的当务之急是打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主体——公民,现代道德教育应定位在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连的规范伦理部分,增强人们的规则意识。  相似文献   

9.
培养道德“圣人”是我国道德教育目标的一贯定位,这种道德教育定位在道德美德伦理的层面。而忽略了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连的规范伦理部分,使得道德教育成为道德说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规则意识尤为重要,我们道德教育的当务之急是打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主体——公民,现代道德教育应定位在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连的规范伦理部分,增强人们的规则意识。  相似文献   

10.
当今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主流仍然脱离学生现实的道德生活,把学生视为道德规范的接受者而当作“道德客体”来培养,从中折射出的是一种抽象主义的人学思维。这种人学思路抛弃了人之为人的未完成性、丰富性、历史性、超越性、创造性、自由个性等特性。马克思人学视野中的人是在现实生活世界或社会关系中从事着生存实践活动的主体,即“具体的人”。以这种人学观念为基础,学校道德教育应是作为道德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建构自己的道德生活,从而不断地自我生“成有道德的人”的实践活动。因此,学校道德教育必须重返现实生活世界,通过学校道德生活的现实构建来促进学生的德性发展,将把学生当作道德主体来培养作为学校道德教育实践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