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本文扼要地回顾了西方有关“等值翻译”的几大流派,并着重介绍了奈达的“动态等值”论,指出了“形式对等”在中英互译中的局限性,论证了“等效翻译”在翻译实践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奈达博士是美国当代著名翻译理论家,也是西方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主要代表。其翻译思想和翻译理论对全球翻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奈达的论著自传人中国译界之后,为中国翻译学术界开阔了视野,以全然不同于我国传统译论的研究方法、理论基础打破了“信,达,雅”一统天下的局面,丰富了中国译学的内容。谭载喜教授在其专著《翻译学》中将奈达的翻译思想分成了三个不同的主要阶段:(1)描写语言学阶段;(2)交际理论阶段;(3)社会符号学阶段。其中(翻译理论与实践)是第二阶段的代表作,也是其翻译思想成熟期的集中表现。它深入浅出,列举大量的事例,在分析例子的基础上与理论相结合,提出许多颇有见地的翻译原则和思想。既重视理论又强调实践,堪称学术著作的典范。  相似文献   

3.
黄雁 《文教资料》2010,(34):40-42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西方翻译理论百花齐放,各种流派竞相角逐。国内翻译界积极介绍西方各种当代翻译理论,为我所用。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美国的尤金·奈迭和英国的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他们给国内翻译研究注入了活力。奈达提出了“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和“读者反应论”翻译标准。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以原文本功能为中心.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两种翻译方法。本文通过比较奈达和组马克的翻译理论.使我们认识两大翻译理论的特点。找出两大理论的共性与差异,从而找出中国翻译理论发展可供借鉴的东西,促进中国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宋扬 《考试周刊》2010,(18):37-38
奈达的翻译理论是西方具有较大影响的翻译理论。许渊冲在当代中国文学翻译史上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提出的优化论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证实了文学翻译要保持原作艺术魅力,译者要尽可能地利用最好的译语表达方式。通过对奈达与许渊冲翻译理论的比较,我们应相互取长补短,以促进翻译事业与译论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中国翻译理论的历时研究以及中国翻译理论与西方译论的共时对比研究,发现翻译美学作为中国特色翻译理论,与中国传统译论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回顾中国传统译论的发展,翻译美学的形成经历了“文译”“雅训”“达旨”和“美”四个标志性节点。  相似文献   

6.
文章指出译论界对盛行全世界的主流翻译理论———奈达理论的三大误读。一种误读是奈达主张译文在意义和风格上与原文对等;第二种误读认为奈达的“Functional Equivalence”原则要求译文在译文读者中产生与原文在原文读者中完全等同的效果;第三种误读认为奈达的Functional Equivalence原则主张功能完全等同。文章指出第一种误读是由奈达的翻译定义的错误中文译文造成的。第二、三种误读是由“功能对等”、“动态对等”中的“等”和对这两个术语的错误解释造成的。文章同时提供奈达翻译定义和Functional Equivalence原则的试译译文,最后呼吁澄清被引用了数千之多的翻译定义的错误译文和存在了20多年的“功能对等”、“动态对等”两个术语及其错误解释在译界所造成的严重误读。  相似文献   

7.
严复的“信、达、雅”与奈达的“动态对等”是具有重要影响的中西译论,本文以此为比较的平台对中西翻译理论中各自概念的特点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对比研究,认为中西方翻译概念存在“类概念”与“纯概念”的基本区别,这一区别导致了中西翻译理论体系演化中“蜕变”与“替变”的不同形态。  相似文献   

8.
当前译界或学术界存在一种误解,即谈到西方的翻译理论就直接等同于奈达的“等值”翻译理论。尽管人们对等效翻译论进行了多视角和全面的探析,但其仍然是一个富有争议的研究课题。文章对等效翻译论的渊源、内容、目标以及标准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与合理的释读,力图在把握等效翻译论的实质基础上,对等效翻译理论的贡献与缺陷进行合理的反思。  相似文献   

9.
尤今·奈达,作为西方翻译理论界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也对中国翻译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不仅给中国译界带来了一些全新的理念和方法,也引发了中国译界一轮又一轮的学术争论,尤其是他翻译思想的一次次修正或转变甚至在中国译界引起了一定程度的混乱。本文分析了促成奈达翻译思想转变的某些因素以及对中国译界造成的一些影响。认为奈达思想对中国译界的影响有理论的、文化的、心理的、审美的、以及个体的诸多因素。指出应该科学地看待翻译理论的作用,客观看待奈达的翻译思想。  相似文献   

10.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中国译界对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的态度已经由开始的全盘接受发展到现在的颇多批评,甚至有全盘否定的现象。译界以前对此理论的评论视角多集中在翻译的性质、标准和检验等层面上。本拟从译主体性入手,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西方译界出现的“翻译主体性研究”为背景,以译主体性理论为理论依据,并借用译主体性的概念与内涵来揭示此理论的一个不足之处——此理论未足够重视译的主体性,同时揭示此不足的三个表现及其存在的三个原因。  相似文献   

11.
由于对“德”、“法”本源的理解不同,进一步影响到对其关系的认识也不同,于是便出现同一概念及其相关理论在中西的解释中具有差别性。西方理论以“善”和“正义”为起点阐释“德”与“法”;中国传统认识则从“礼”和“刑”出发论证之。这是中西传统理论对“德”与“法”在认识论上存在的差别。  相似文献   

12.
不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翻译活动大约都有两千年左右的历史。在长期的翻译实践活动中,不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世界,都产生过各式各样的理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引介了大量西方译论。然而,几千年来的中国翻译史,在西方研究者笔下,不过寥寥数笔。作为中国学者,在研究西方翻译理论的同时,有必要了解西方世界的中国译论研究概况,以便加深我们对中国译论的认识。基于此,笔者将对西方世界的中国翻译理论研究进行较为系统地梳理,以期中国学者对此有一个简单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贾慧 《甘肃高师学报》2009,14(1):115-117
随着翻译学科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西方翻译理论进入中国。20世纪80年代,在国内产生重大影响的当属奈达的“动态对等”和“读者反应论”,尤其是后者引起国内学者对归化、异化翻译策略选择的诸多争议。作者认为读者反应对于指导译者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有着重要的意义,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上四次文学翻译高潮期间读者的需求和译者的策略选择说明读者反映论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西译学理论起源于宗教翻译,佛经翻译和圣经翻译实践分别为中西译学理论提供了理论思想,是其演进、发展的原动力。然而,由于佛经翻译和圣经翻译具有一些根本性的差异,从而使中西译论具有截然不同的特征。中西译论因此有了不同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5.
传统译论常将“信”和“等值”作为衡量文学翻译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体现了“原文至上”原则,却忽视了译者和读者的能动参与作用。文章试图运用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等理论观点,从作者、原作、译者和读者四个方面来说明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对原作者和原文文本不可能产生一种超越时空、惟一正确的终极性理解,译者和读者的能动参与与文学翻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忠实”和“等值”只能是相对的,若仅以它们作为标准则无疑会使翻译批评具有很大的局限而失之片面。  相似文献   

16.
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对翻译教学的要求并没有完全反映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实际 ,学生所学的和毕业以后所用的部分脱节的。要改变这种状况 ,英语专业教学大纲有关翻译教学的部分就不能忽略多元的翻译理论及在这种理论指导下的多层面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国外翻译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介绍了国外翻译理论的三大核心概念,概述了国外翻译界的主要流派的观念,分析了各流派观点的科学性和缺陷,这对于国内翻译工作者和外语学习者了解国外翻译理论,借鉴和完善中国的翻译理论,促进中国翻译事业和外语教学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谈许渊冲的“三化”对意美表达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渊冲教授的译诗方法论“三化”是经过其多年实践及总结前人经验和理论的基础上得出的适合中诗英译的文学翻译方法;“意美”在“三美”中居于首位,是许教授进行文学翻译的不懈追求。本文试通过对许教授几首唐诗英译本的分析来探讨“三化”是如何促进原诗“意美”表达的。  相似文献   

19.
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之多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达、雅”是由严复首先提出并应用于实践的翻译理论,虽褒贬不一,却雄霸中国翻译界达100年之久。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一翻译标准作细致的整理,以求抓住这一概念发展的历史脉络,并结合现代翻译理论对其进行多元的分析,力图在现代语境下对该理论做更深入的阐释。  相似文献   

20.
综评中国关于“信达雅”的翻译评量理论以及西方关于“对等”的相关的翻译评量理论,可以看出两种翻译评量理论的特点。西方的评量理论倾向科学,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性以及理论指导意义;中国的评量理论倾向艺术,能够发挥激励作用,可是相对抽象含混。两者具有相异的文化渊源和兼容并包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