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理视镜中的人性挣扎--李健吾剧作意蕴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揭示人性为旨归,向人的内在心灵世界不断掘进,始终是李健吾戏剧创作的核心追求.这一倾向在其成熟期剧作中主要体现为通过"善恶搏斗中的挣扎"、"压抑中的痛苦灵魂"、"多重矛盾中的困惑与选择"和"情结"等四种心理类型来具体展示当时生存境遇下被压抑的人性真我,揭示人性由扭曲到回归的曲折历程.关注个体主观心理世界,由人物内心矛盾谛视人性,是李健吾剧作的独特之处,也是他对中国话剧和新文学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2.
李健吾剧作中的人性形态及其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灵的受难与反抗”和“心灵的冲突与挣扎”是李健吾剧作中人性的两种具体表现形态。前者源于社会政治势力对人的生存权利的剥夺或者封建势力压迫下青年男女爱情愿望的受扼,通过这一人性形态的描绘,作者映现了阶级斗争、民族斗争以及个性解放等现实内容。后者源自人物内心善恶之间、多重欲望之间、固定观念和自然本能之间以及二元文化意识之间的矛盾,这些心灵冲突并非个人固有的抽象物,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事实证明,李健吾的大部分剧作并未离开具体的现实关系去描写人性,而力求将人性表现与复杂的社会生活、历史文化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3.
郑延玉的《看钱奴》是我国讽刺喜剧的著名之作。剧作描绘了一个“荒谬性”的世界,揭示了宗教、伦理与人性等各个因素中的背理性:同时运用了一系列“荒谬性”艺术手法,揭露了金钱控制下人的扭曲性,抒发了作者探索人生出路的苦闷情绪。  相似文献   

4.
人性悖谬在文学中的存在是一个普遍现象。由于世界存在压抑与反压抑,人类不能寻得二者之间的平衡而形成人性悖谬。卡夫卡的小说印证了由内在的压抑和外在的压抑形成的人性悖谬。但人性的悖谬开创了世界的美和爱,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中国的《红楼梦》和麦卡勒斯的《伤心咖啡馆之歌》从正面或负面都体现出这一点。  相似文献   

5.
李健吾是我国20世纪30年代印象式批评的典型代表。"人性"一词在李健吾的文学批评作品中出现频率甚高,"人性"是李健吾批评的标准和核心。观其著述,往往以人性为支点,以人生为根据。本文试对李健吾文学批评的人性观作以下论述。  相似文献   

6.
曹禺前期几部重要剧作的每个主要人物都是矛盾型的——充满了情感与道德,欲望与理性,个体生命意识与社会群体规范的矛盾。其根源,在于曹禺本人真实的情感体验——“蛮性的遗留”和“因袭的心营”的交织。这种矛盾的交织成就了曹禺的悲剧作品。曹禺这些剧作的意义不在于彻底地反封建伦理道德,而在于揭示中国社会反封建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揭示数千年封建文化既造成了一代人格的孱弱,又成为他们生存下去的必不可少的心理构成。换言之,曹禺对封建文  相似文献   

7.
作为曹禺“生命三部曲”之最的经典性剧作《原野》,其复仇只是表层的,而在深层中,则是通过戏剧人物外部及其内部的矛盾冲突,揭示了传统文化观念对人性的扭曲。在本质上,使人物外在或内在的冲突提升为人性的冲突,生命的悲剧提升为文化的悲剧。在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对立与碰撞中,完成了形而上生命和文化命题的感性表述。  相似文献   

8.
论网络虚拟人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虚拟人格”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社会心理,伦理现象。由人际竞和社会压力引起的心理矛盾,由科技发展导致的网络化交流等造成的压抑型和理想型“虚拟人格”,虽然不等于人格分裂,但对个体人格除了有正面的积极宣泄等作用外,也有负面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9.
李健吾,中国现代文坛的"多面手",创作领域涉及小说、戏剧、散文、文学评论、翻译及法国文学研究等,尤其是在戏剧方面成绩斐然。他一生创作和改编了40多部剧作,为中国话剧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三十年代中期到解放前是李健吾戏剧创作的成熟期,这期间他创作了一大批代表他艺术成就的戏剧作品,并改编了莎士比亚等外国名家的许多剧作。他的作品描写现实,探究人性,表现人物性格,努力实现戏剧本土化,字里行间表现出他的细腻真情。李健吾成熟期的戏剧创作思想意蕴丰富,散发出他所独有的韵味。  相似文献   

10.
伤痕小说作为新时期的第一个小说创作潮流,是以打造了几代人关于“文革”的集体记忆而被镌刻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由伤痕小说引领出场的人道主义文学潮流,更是给新时期文学及中国当代文学的未来发展辟出了广阔的空间。作为“伤痕文学”的主流阵地,伤痕小说以其暴露“文革”社会和人性的黑暗面,批判“四人帮”罪恶而闻名于世,其中对于人性压抑、扭曲的揭示,代表了文学重新开始重视人性,尊重人的生命价值。伤痕小说的兴起,也是民众迫切需要一个压抑已久的人性情感的宣泄途径,更是知识分子出于抚慰那个时代人性“伤痕”的需要。本文就将通过分析伤痕小说的兴起和发展,从而对伤痕小说带来的人性回归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关于人的本质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本质”一词的原意,应把人的本质定义为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矛盾统一体,即人都是处在一定生产方式中的自然人。因为这对矛盾的两个方面概括了人的全部因素,它存在于社会始终,它在矛盾运动中顺次展开为需求与生产的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个人与社会生产的矛盾,这些矛盾的运动实现为各社会形态,表现出集团和个人的特殊本质。人的本质包含许多层面,每一层面都是一种人性。个体人的本质以其中一种人性为特征,但人性不等于人的本质。以往关于人本质的学说大多是把人性夸大为人的本质,这是他们不能科学揭示人本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压力剧增、心灵世界危机突起的现代社会,“话痨”现象成为高校教师群体中的普遍现象,成为危害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问题。从哲学根源上来看,“话痨”现象是当前社会整体异化现象下人性扭曲和压抑状态在心理层面的体现;从现实根源上来看,“话痨”现象源于职业、社会和个人因素所带来的心理压力。缓解和根除“话痨”现象所折射出的高校教师心理问题成为当前提高高校教师健康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13.
霍桑在创作<红字>时的矛盾心理和暧昧态度导致了这部小说多元化的人物和主题.从人性的角度审视这部作品,人类文明与人性应该是协调统一的,人类文明不应压抑也无法压抑人性,女主人公海斯特@白兰人性的弘扬,牧师迪姆斯代尔人性的压抑及医生齐林窝斯人性的泯灭导致了他们各自不同的命运,也深化了"只有实现人性与自然的结合,真善美才能回归"的主题.  相似文献   

14.
《金锁记》是张爱玲最受称颂的中篇小说,它通过对鲁七巧这一典型的“女畸人”的塑造,揭示了旧式家庭对正常人性的压抑和扭曲。章将从封建家长制、金钱、和情欲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邵星宇 《文教资料》2012,(12):31-33
莎士比亚的戏剧《一报还一报》是一部充满《圣经》典故的作品,《圣经》参引在剧中的使用大大超过莎士比亚的其他剧作。这部戏剧代表了人们从人性的角度理解和看待《圣经》的新时尚。文艺复兴时期倡导的人性与传统的神性之间的矛盾在莎翁剧作中普遍有所反映,而《一报还一报》则充分体现了“罪”与“宽恕”这一《圣经》观念。  相似文献   

16.
何其芳的《夜歌》可以说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向无产阶级战士转化的心理记录,是特定政治语境下人性蜕变的心灵文献。它精微地揭示了革命价值理念怎样把战争语境、民族自由的渴望、新中国的梦想整合起来,纳入历史进化论的轨道,从而对何其芳人性基因的意象化符号诸如“爱情”、“自然”、“夜”与“梦”进行删除、修改、压制的。何其芳在被改造过程中的矛盾困惑与其坚持的“快乐哲学”之间的缝隙,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分裂人格。  相似文献   

17.
福克纳善于运用意识流手法揭示现代社会中人性的扭曲,其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中的女主人公就是一个人性扭曲、性格变态的人物,爱米丽与时代的不相适应和远离社会的自我封闭以及其本身性本能的压抑是其变态性格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从歌妓词看宋代文士的审美情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词中大量存在的歌妓词,反映了宋代文士从正统的受礼教和伦理所约束的审美心理中解脱出来,普遍存在着一种“以柔为美”、“以艳为美”的心理。这种审美心理表现在歌舞演唱时“重女音”和对女性形体美、男女恋情美的追求和欣赏。这使宋词洋溢着浓郁的香艳味,也使宋代文士在理学渐炽的背景下有情感舒张的渠道,使压抑在正统诗教观下的人性得到复苏和高涨,具有思想解放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契诃夫的前期短篇佳作中,《胜利者的胜利》一般都被视为是与《一个小官员之死》、《胖子和瘦子》等名篇同属揭批“小市民的庸俗卑劣和愚昧屈辱的奴性心理”一类的作品。本文则从人性的视角深入剖析了“胜利者”柯祖林的“胜利”所表现出的人性的劣面,即当他由“部下”升到“上头”的社会地位变化导致他由“受虐者”变成了“虐待者”的社会角色的转换,从而疯狂对他的下属进行虐待,寻求报复的卑劣心理。由此见出,《胜利者的胜利》在揭示人性劣面上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20.
1930年代,沈从文创作了以探索都市女青年婚恋心理和情感生活为题材的一组小说。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有多重意蕴,她们既映照出都市男性的孱弱,又暴露了女性自身“自然”的缺失。作者探索都市女性人格、揭示知识者“阉寺症”的人性病象,与作者笔下的湘西女子构成鲜明的比照,对完成“湘西世界”的想象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