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近十年来,关于中国慈善事业史的研究愈益受到中外学者的注意,曾就历史上各时期的慈善组织、慈善活动进行过广泛的探讨,各抒己见,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例如,对于明清时期的民间慈善组织——善会善堂的形成、发展、作用及其经营实态等方面的研究,我们已经看到有两部力作问世,即日本学者夫马进的《中国善会善堂史》和台湾学者梁其姿的《施善与教化:明清的慈善组织》。然而,除明清两朝之外,学术界系统的、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并不多,特别是较为全面的断代史性质的慈善史研究更为少见。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是徽商的主要行商地域和侨寓定居之地。徽商积极参与江南地区的各项文教事业:捐资助学,参与各级教育机构的创设和管理;在江南地区藏:传、刻书;扶持与资助侨寓江南地区的家乡士子的科举活动;交结文人学士,举行诗文之会,开展学术文化活动。徽商通过文教活动,形成了商业发展与文化发展相互促进的态势,带动了江南地区经济文化的整体进步和繁荣。  相似文献   

3.
《嘉应学院学报》2016,(10):15-21
学宫是唐代以后官办的教育机构,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完善。兴宁学宫至少建立于宋代,历经明清时期官民的不断修葺,一直保存至今。兴宁学宫起初主要由官府主办,清代以后民间力量逐渐介入,显示王朝教化在基层社会得到贯彻。学宫建设以及学额的增加,使重教得以普及,其中学田多由社会力量捐助,形成客家"耕读传家"的社会风气。  相似文献   

4.
慈善活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体现了实践性和社会性的作用。通过随机访谈上海大学的近百名大学生,从慈善活动对大学生自身成长的影响,在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慈善活动如何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作出分析,探讨慈善活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5.
藏族寺院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肇始于公元五世纪,兴盛于明清时期。明清时期的藏族寺院教育活动具有入学程序严格、寺院戒律森严、教育内容丰富、日常生活单调,等特点。寺院教育活动涉及语言文字、藏传医学、天文历算、舞蹈艺术等教育。该时期的寺院教育活动产生了诸多积极影响,但同时也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的晋商积极支持和捐助宗亲慈善事业,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济贫恤穷、养老慈幼、助济婚丧、推产让财。晋商的这些慈善活动以儒家化为特征,维护了山西社会的稳定,醇化了当地的民风;同时加强了宗族纽带,促进了山西"家庭—宗族结构"社会的形成,但不利于明清时期山西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全面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内的慈善义演活动频繁,并呈现出新的变化。不少以济贫、赈灾、难民救助、助学为目的慈善义演活动,赓续战前慈善公益的意涵。同时,还有较多的慈善义演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影响下,呈现出别样的景象。日本侵略势力出于社会控制的考虑,通过举办一些慈善义演活动,实现了自身的威权统治和意识形态的渗透,也折射出权力意志对于慈善义演的作用力。该时期的慈善义演构成了近代慈善义演嬗变中的关键一环,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莆田学院学报》2016,(6):74-81
从社会与文化变迁的视角考察古代莆田木雕的发展历史,认为可分为三个时期:唐五代及以前的滥觞期、宋元时代的发展期、明清时代的繁荣期。指出莆田木雕具有稳定性与脆弱性的双重特点,在社会与文化变迁历程中呈现出缓慢的盛衰与流变。  相似文献   

9.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慈善事业发展最为成熟和完备的时期。在明清国家和地方官员的推动下,明清时期徐州地区出现了众多的慈善机构和慈善设施,其中既有养济院、惠民药局等慈善机构,也有预备仓、常平仓等仓储机构以及育婴堂、清节堂等善堂。这些慈善机构和善堂在救济灾荒、保障民生和维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基于相关文集、方志、游记、家谱等史料,对明清时期徽州官民的游居环境保护的意识与措施进行研究。结论显示:徽州官民对树木山场、龙脉水口等自然资源和黄山、齐云山等旅游名胜地的保护措施,既体现了徽州笃信风水、尊宗敬祖的文化传统,也展现了徽州民众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旅游伦理思想。同时从侧面说明,明清之际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徽州人地关系的不断紧张、民众求利思想的强化,徽州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的客观事实。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上的徐州不但是兵家必争之地和商贾云集中心,同时也是文化和教育较为发达的地区。明清时期官方和民间极为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官方的倡导和推动下,明清时期徐州地区教育事业有了显著发展,出现了府学、州学、县学、书院等众多教育机构。众多教育机构的存在使得徐州科举兴盛,文风盛行,对徐州地方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的母氏普遍受到良好的家庭与私塾教育,她们不仅博通经史、精诗善书擅画,还喜求经世之学;有些出身社会中上阶层家庭的母氏还有随父从夫宦游、结社的经历,她们的生活空间与社会视野均较前代相对自由、宽广,这极大地提升了母氏的教育素养,增强了她们训子的能力与水平,明清母教大盛与此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3.
今天的广西地区自古就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生产力水平低,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缓慢。但到明朝时地方教育基本与内地的正规儒学教育相同步,正规、明确的儒学教育大大加快了广西融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步伐。在国家教育制度不断完善的前提下,广西地方官员与各界人士努力推行儒学教育,致使儒学教育在战火纷飞的广西社会中不断强化,为清朝广西儒学教育的繁盛局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清代是我国历史上慈善事业相当发达的时期,作为官办的慈善机构之一,养济院在整个慈善事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该文对清代广东养济院的创建、经营管理方法、历史作用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亳州旧志中收录了许多关于当地教育的碑刻文献,其中部分文字详细记载了明清时期亳州城内官学建筑的创始、修葺、改建等情况,通过这些碑刻文字,可以清晰地了解到,明清时期亳州城内官学建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规制也较为完备,形成了由学宫、文庙、书院等组成的庞大官学建筑群,这对深入探讨当地教育和城市变迁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是布依族地区学校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本文认为,明清时期布依族学校教育之所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中央集权为了加强对布依族地区统治的政治需要、布依族上层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和布依族地区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明清政府采取了积极发展布依族地区学校教育的政策,使布依族地区学校教育在明清时期得到迅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明清之际,汀州地区的儒学教育屡遭兵焚而受到严重破坏,以清初王廷抡为代表的地方官员采取各种举措振兴儒学,使汀州落后的文化面貌得到改变,儒家伦理道德深入人心。这个事例说明,教育发展与儒家思想传播和社会文化变迁之间存在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8.
改土归流是历史上贵州地区一个重大事件,贯穿明清两代。这实际上也是汉文明与少数民族文明互动融合,逐渐奠定贵州省版图的建省过程。明清两朝以政治军事为干预先导,以经济商业为渗透手段,以文教融合为辅助策略,以中原先进的封建地主制经济生产关系渐次代替贵州境内其它不同社会形态下的经济形式。由于明清两朝面对的主客观条件不同,尤其是在执政者民族心态上有显著的差异,因而改流的主动性、采取的具体手段、改流后的善后事宜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9.
在明末以前,中华传统儒学一直未能在台湾地区形成影响。到了清代,台湾隶属于福建,闽都福州由于其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对台湾儒学的传承与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闽都文化对台湾儒学发展的影响,主要通过台湾的官学、书院、社会教育三方面得以表现。  相似文献   

20.
清军入主中原后,大量吸纳明朝的文武官员,为清朝迅速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同时也把明末官场中的贪污成风的陋习继承了下来。顺治帝亲政后,开始制定相关政策对官吏贪污进行打击限制,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