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沈周(1427—1509)是明代首屈一指的画家,在中国画坛上,与唐寅、文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享有很高的声望,为时人所尊崇。他“博览群书,文学左氏,诗拟白居易、苏武、陆游,字仿黄庭坚”。(《明人传记资料索引》)为人耿介独立,隐居故里,终生不仕。 综观他的  相似文献   

2.
名人手迹     
沈钧儒(1875-1963),浙江嘉兴人,生于江苏苏州。字秉甫,号衡山。十六岁中秀才,二十九岁中举人,三十岁中进士。一九〇五年留学日本东京法政大学。次年闻讯清廷宣布"预备立宪"而返国。报国无门,再行东渡,至一九〇七年毕业回国,从事立宪活动。  相似文献   

3.
元代画家陆行直(1275—1349年后),字季道,又字辅之,号壶天,亦号壶中天、书壶中、湖天居士,吴江(今属江苏)人。出身分湖世家,嗜古好学,早年师从南宋著名词人张炎,工诗文词,精绘事,好收藏,家中多贮金石钟鼎法书名迹,于诗文、书画、鉴藏诸方面均有建树。史载其"诗画清劲,为人所称",惜传世作品仅存《碧梧苍石图》一件。关于陆行直的相关研究较少且多有讹误,故本文从其家世、生平、交游等方面出发,对其撰《词旨》、收藏《荐季直表》、为钱重鼎筑水村等事迹及其传世孤本《碧梧苍石图》作一番考究。  相似文献   

4.
<正>荆浩,字浩然,自号"洪谷子"(因躲避后梁时期的战乱曾隐居太行山洪谷而得名),生于唐朝末年,即约于唐大中四至十年(850—856),约卒于五代后唐(923—936)年间,沁水(文风兴盛之地,现河南济源)人,为唐宋之间五代后梁时期内最具影响力的山水画家,出身于士大夫,擅画山水,工于文笔,博通史经,亦工佛像。创造了笔墨并重的  相似文献   

5.
戴良(1317-1383),字叔能,自号九灵山人,晚号嚣嚣生、云林,浦江(今属浙江)人。少从吴莱、柳贯、黄潘、余阙学,与宋濂、王袆、陈基等友善,为元明之际金华学派重要代表,擅诗文,有《九灵山房集》存世。至正二十一年(1361)荐授淮南江北等处儒学提举,至苏州依张士诚。张氏将败,戴良尝自苏州至山  相似文献   

6.
顾广圻(1765——1835),字千里,号涧萍,又作涧频、(金监)平,又号思适居士,一云散人,无闷子。元和县(今属江苏苏州)人。是清代著名的校仇家。史籍上称他“精于考订校仇,上自经史下讫碑板稗官小说无不研究,以尽古义”。张之洞《书目答问》云:“诸家校刻书,并是善本,是正文字,皆可依据。戴、卢、丁、顾为最。”  相似文献   

7.
洪亮吉(1746-1809),清中期著名的经学家、史学家和文学家.字君直,又字稚存,号北江,晚号更生,江苏阳湖(今常州市)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以一甲第二名进士及第,曾任编修、贵州学政等职.  相似文献   

8.
徐恕(1890-1959),湖北武昌人。原名急,字行可(亦以字行),号强誃,室名知论物斋、箕志堂、藏楼斋、藏棱斋。收藏古书近十万册,又收藏书画、印章、铜镜等文物七千馀件。新中国成立后尽数捐献国家。  相似文献   

9.
元诗研究领域历来比较冷落,由于文献基础薄弱和研究者学术兴趣的缺失,不少诗人的面目尚不清晰,对其生平及著述也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迷误。宋无就是这样一位诗人。本文仅就其诗集版本进行初步的考证,提出疑点,以就教于方家。宋无(1260—1340后)字子虚,号翠寒道人。祖籍河南固始,早年随祖父、父亲在四川涪州、湖北荆湖一带生活。咸淳十年(1274)冬,祖父死于勤王途中的毗陵(今江苏常州),宋无随父亲避难于吴(今江苏苏州),字晞颜,冒朱姓,遂为吴人。至元十八年  相似文献   

10.
《经典释文》三十卷唐陆德明撰南宋初杭州地区刻宋元递修本每半叶十一行,行十七字,小字双行,行二十四字,白口,左右双边。陆德明名元朗,字德明,因以字行,故原名渐晦,德明显行。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约生于南朝粱简文帝萧纲大宝元年(550),卒于唐太宗贞观四年(630),享年八十岁。《旧唐书·  相似文献   

11.
《独庵外集续稿》5卷,明姚广孝撰,日本刻本。姚广孝(1335~1418),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初名天禧。14岁入本里妙智庵出家,法名道衍,字斯道,号独庵,又自号逃虚子。明建文时姚广孝力劝燕王朱棣举兵,谋佐其以成帝业。《明史》载其事:"道衍未尝临战阵,然帝用兵有天下,道衍力为多,论功以为  相似文献   

12.
<板桥家书>是清代以来平民色彩最浓的家书.在其时就有"有村镇处有板桥,有水井处有郑燮"之称誉.郑板桥(1693-1765),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是历史上有名的"扬州八怪"之首,以"诗、书、画"三绝,名于后世,是中国文化史上为数不多具有多方面天才的大师之一.  相似文献   

13.
名人手迹     
《档案与史学》2014,(1):3-3
陈衡恪(1876—1923),著名画家。字师曾,室名唐石箱等。江西义宁(今修水)人。曾在上海法国教会学校求学。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回国后。任江苏南通师范学校、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等校教员。后任北京教育部编纂。1914年起在女子高级师范、北京高等师范、北京美术专门学校等校任教。长期从事美术教育。以工诗文、书画及篆刻著名。著印有《中国绘画史》、《陈师曾画选》等行世。  相似文献   

14.
名人手迹     
《档案与史学》2010,(6):3-3
<正>叶圣陶(1894-1988),江苏苏州人。名绍钧,字秉臣,后改字圣陶。著名文艺理论家、小说家。一九二一年与沈雁冰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  相似文献   

15.
《钱大昕全集》经专家校点,即将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钱大昕(1728—1804),清代汉学大师,乾嘉学派的巨子,吴派学者的卓越代表,字晓徵,一字及之,号辛楣,又号竹汀居士。江苏嘉定(今属上  相似文献   

16.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又号莲峰居士.南唐中主第六子.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在位15年,世称李后主.  相似文献   

17.
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槎轩,又号青丘子,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元末隐居不仕,洪武初应诏修《元史》,史成后授官翰林编修,擢户部侍郎,以年少未习理财辞归。洪武七年,因为苏州知府魏观撰《上梁文》,触犯明太祖,被腰斩于南京,终年仅三十九岁,《明史·文苑》有传。高启诗、文、词皆擅而尤长于诗,被后世推许为有明三百年诗坛之巨擘。在短暂的一生中,他创作了数量相当可观的诗歌作品,有《吹台集》、《凤台集》、《江馆集》、《娄江吟稿》、《姑苏杂咏》等集,共计二千馀首。洪武元年和三年,  相似文献   

18.
郭熙(约1000—约1090),字淳夫,河阳温(今河南温县西南)人。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山水画家。郭熙早年的艺术生涯,记载甚少。《林泉高致集·序》云:"(熙)少从道家之学,吐故纳新,本游方外。家世无画学,盖天性得之,遂游艺于此以成名"。"道家之学"易于培养隐逸、放达之山林性格;"本游方外",又是一个山水画家从事山水创作所必需的生活源泉。因此,尽管郭熙"家世无画学",年轻时的这段求  相似文献   

19.
一版本流布考述张咏(946—1015),字复之,宋鄄城(今山东濮县)人,自号乖崖,以为"乖则违众,崖不利物,乖崖之名聊以表德"。太平兴国五年(980)进士,官至吏部尚书、枢密直学士。尝知升州、杭州等地,并两次于乱后知益州牧。谥曰"忠定",有文集行世,又有门人李畋所撰其语录行世。  相似文献   

20.
一叶德辉(1864—1927),字奂彬(也作焕彬),号直山,一号郋园。先世乃江苏吴县人。清咸丰中,太平军进至江苏时,其父叶肇浚举家迁居长沙,叶德辉后捐得湘潭县籍,遂为湘潭县人。光绪六年(1880)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十一年(1885)中举人。十八年成进士,授吏部主事。次年回湘,不复出。时王先谦标榜"以提倡经学为己任",他与王投契,研讨经学,以"决事明快"受到器重,遇事被邀入议,遂在地方绅士中渐露头角。湖南维新变法期间,因其竭力攻击康有为(1858—1927)、梁启超(1873—1929)倡导变法,得到保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