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动画影片《哪吒闹海》人物角色造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哪吒闹海>是我国动画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影片人物造型从我国民间年画、戏曲人物脸谱等多方面汲取营养,巧妙融会贯通,兼收并蓄,以夸张的手法突出了人物的性格.通过对其造型分析来挖掘出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族性的元素符号在动画形象设计中的应用,给我们在动画形象设计中根植与本土文化创造出真正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动画角色形象以启迪.  相似文献   

2.
该文以比较文学异域形象学理论为依据,把电影<大地>放置于中国历史语境和西方文化语境中加以考察,依次分析影片对主人公土地情怀的展现、对东方异国情调的描述、对部分人物形象的刻画、对西方先进技术的运用和中国革命的讲述,深入认识这部电影对中国这一他者"形象"的展示,从而探析该影片折射出的美国社会文化心理和需求.  相似文献   

3.
在以鬼为题材的影片中,中西文化差异显而易见.西方的恐怖形象多为如下几种:狼人、异形、吸血鬼等,拍摄效果多以血腥、暴力为主.东西文化不同已被人反复论述,但是在进行东方文化这方面分析的时候,日本和中国文化常常被归为一类,因而忽略了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同样题材,东方有一点十分相似,那就是多以冤魂、女鬼为主,强调的是气氛的渲染和心理上的恐惧.在这一点上中国与日本实际上又有很多不同,为了便于分析,作者主要是选取以女鬼为题材的影片,比较中日两国在对死亡的理解和"鬼"这一文学形象的创作传统,以及利用这种形象进行创作所反映出的文化心理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4.
笔者结合萨义德的东方学批判考察王颖电影《喜福会》,认为该影片并未脱离东方学的理论框架,而是将中国"他者化"了,是对中国形象的又一次误读。因此,对于美国大众媒体所传播的中国形象,应时刻警惕其背后隐藏的文化霸权和意识形态虚构。  相似文献   

5.
迪斯尼拍摄的《花木兰》是以中国形象为背景的美国动画片,充分展现了中国的民俗文化。然而,迪斯尼影片《花木兰》中到处充斥着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严重背离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试析这部作品所反映的中西方文化在核心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差异,并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前景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6.
在新时期中国影坛上有许多以塑造女性形象见长的男性导演.谢晋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影片中的女性形象或勤劳质朴、或温柔善良,往往集东方女性传统美德于一身。然而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就不难发现;这些美好的形象无一不是男权文化的产物,无一不是谢晋以男性的目光,用男性权威话语对女性的一种特殊表述。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潜藏于谢晋意识深处的根深蒂固的男性中心文化观念。因此,谢晋影片中的女性形象也就不可能真正传达出属于女性自己的心灵呼喊和深切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化时代,中外合拍电影已经成为一个新的趋势。探究中美合拍动画片《功夫熊猫3》中故事背景、熊猫形象和电影价值观的杂糅现象,从中可以发现,该影片不仅展现了包括熊猫、功夫、吊脚楼、绸带舞等浅层的中国文化符号,也融合了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等中国传统价值观。以《功夫熊猫3》为代表的中美合拍影片平衡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价值差异,从而使世界不同区域和文化背景的观众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8.
花木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传奇女性形象,其代父从征的故事千百年来一直流传在世人心中。美国著名动画公司迪斯尼以中国传统经典故事《花木兰》为蓝本,塑造了一位全新的女英雄形象。另一部女英雄题材的卡通电影《芭比之三剑客》,虽在故事情节、主题上与电影《木兰》有几分相似,但根植与不同的文化背景两部影片折射了不同的家庭观,英雄观和婚姻观。  相似文献   

9.
赵永湘 《文教资料》2012,(12):107-108
在一个多世纪的美国电影史上,好莱坞电影在塑造作为"他者"的中国形象上有一套"定型化"的描述。本文以2011年好莱坞两部大片为例,选取其中比较突出的中国元素,分析其在影片中传达的中国形象,解读其潜在话语。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伦理道德、父亲形象以及文化使命感三个方面对李行导演与李安导演的作品进行分析比较,并且结合具体电影文本,对两位导演的导演风格和美学特征进行详细阐述:他们为什么相隔几代却同是电影儒者,在影片中都强调伦理道德问题;"父亲形象"出现在他们两人的影片中是否有不同作用;两位导演都肩负着文化使命感,他们的文化传承侧重点各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他们在传承中国文化时侧重点的不同.  相似文献   

11.
电影与电视的区别,通常用"梦"与"窗"来形容.文章从三个层面分析电影与电视的区别,即技术层面、艺术层面和接受层面.技术层面从制作技术、传播技术和呈现技术三个方面来论述;艺术层面从艺术综合、艺术选材和艺术表现三个方面来论述;接受层面从接受环境、接受主体和接受心理三个方面来论述.最后指出正是由于电影与电视之间存在的区别,电影才不会消亡.  相似文献   

12.
浅谈《Photoshop平面设计》多媒体视频教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更多更新的多媒体教学技术手段被应用于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Photoshop平面设计》课程中先进的教学技术逐步取代了幻灯、录音、投影、录像等常规教学手段,把音频、影视、仿真模拟等技术结合在一起,使抽象的理论描述,通过视听等形式表现出来,使教学过程形象直观、生动活泼,弥补以往课堂中教学的一些不足,使学生能更直观地掌握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3.
田汉早期主张用电影打造"银色的梦",从而达到宣泄个人苦闷的目的,这种电影观源于他功利和无功利相交织的二元论美学思想。田汉提高了电影艺术的地位,但其作品排斥商业性,格调过于低沉。  相似文献   

14.
“家庭戏”是我国早期电影文艺片和话剧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比较和分析了“家庭戏”在电影和戏剧中的不同趋向。在电影中,家庭戏呈现繁荣进步的景象,而在话剧中,家庭戏却逐步走向消亡。本文对于造成该情况的原因作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郭佾 《海外英语》2012,(5):244-245,247
人物对话的含义往往超越话语本身的含义,该文以经典电影"闻香识女人"为例,结合动态语用模糊理论,从三方面,即:话语、语篇及语境与语用模糊的互动角度,对电影中的一些人物对话进行分析,深层揭示语用模糊对电影对话分析的潜力。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介,影视作品在全球化不断加快的今天,对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字幕翻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拟从生态翻译学出发,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层面对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字幕翻译进行分析,以期能为影视作品的字幕翻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功夫片与警匪片中的"江湖"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很少有人对之加以比较。《笑傲江湖》和《无间道》系列电影堪称是香港武侠和警匪片中的经典,本文试图以此为例来阐述功夫片与警匪片中"江湖"的差异。江湖作为剧中人物活动的场域,充满了各种斗争,在展现江湖中人命运的同时也将江湖的险恶和江湖作为一种社会隐喻所呈现的对某种生存环境的透视表现了出来。本文试图探讨江湖这一意象的分析来探讨其所具有的社会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陈嘉上导演的《画皮》借用古装片这一“画皮”,杂糅了诸多现代社会观念,包括性别意识形态.婚恋的多重涵义等,利用影视的多重质素,对相关题材加以继承与扬弃,成功打造了一部伪东方魔幻主义的大片,一部缠绵凄婉的现代爱情“惊悚片”。  相似文献   

19.
红色影视作为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以其独具的特点和优势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到了推进作用与积极影响,帮助高校摆脱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短缺的困境。面对教育教学任务,高校必须充分把握好红色影视文化的内涵,发挥其多样性的功能,探索其育人价值,使学生通过对红色影视作品的学习,将思想政治教育推向新高度。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合拍片《木棉袈裟》为研究对象,以象征性社会互动理论为切入点,从内地与香港的传播互动行为和传播互动效果两个层面论述合拍片《木棉袈裟》中内地与香港的象征性社会互动,以此试探此影片对中国电影传播史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