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鲧禹治水是中国著名传说之一,传统解释认为鳅因治水方法不当而被杀,禹吸取其父失败教训,治水方告成功。本文在原始文化背景上提出新说,认为鲧乃古代人们治水时的“人祭”牺牲品,鲧是水神,以之作“人祭”意味着杀死旧神创造新神,鲧剖腹生禹即水神之再生。  相似文献   

2.
鲧禹治水传说新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认为,“鲧堙洪水”与“共工振水”实际上是同一史实分化出的不同传说。推测其历史背景是处于黄河中游(今山西芮城地区)的鲧部落堵塞了黄河的一条重要支流——共水,引发黄河下游的决口改道,受害最严重的祝融部落西攻鲧并流放了他。禹凭借他特殊的身份协调了上下游的关系。正是在治水的过程中,诞生了第一个能够控制黄河中下游的国家政权——夏王朝。上古时期中原国家政权与霸主的交替大多与黄河中下游各势力集团的争斗有关。  相似文献   

3.
在《大禹治水》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禹在外治水13年,曾经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看。禹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  相似文献   

4.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大约有三千年,而传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上朔到距今五千年前,关于此传说是否真实,今天有些已为考古学界所证实,然而有些还有待今后的研究,才能做出客观的结论。其中有关鲧禹治水的民间传说更是广为流传,但对有关鲧治水何以失败,而禹治水何以成功?在传说中并没有彻底交待清楚,也无学者做过深刻探究。今天我们可以用现代的科学技术理论为武器,以当时其治水的流域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为基础,进行科学的分析、推理、判断,对弄清楚鲧、禹在治水的成败经验教训方面可能有些帮助。 一、鲧禹治水的范围和环境 1.范围:(鲧禹治水范围示意图)从历史的记载传说知“姒文命鲧之子禹为夏部落首领,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以西,属发源于中条山和黄土高原的涞水流域)。但据传说或历史文献记载还有禹都于平阳(今山西临汾南属汾河中下游河谷平原);禹都于阳城(今河南登封县以东的淮河支流颍水上游);禹都于阳翟(今河南禹县颖水的中游冲积平原上)等说法。我们且莫管到底何地是禹的都城?起码可以说上述四城都是大禹时代的经济、文化、行政中心,或用更确切、更明了的现代话说就是他以治水为中心任务的治理国家的指挥中心。上述的政治中心也应是以农业  相似文献   

5.
在《大禹治水》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 禹在外治水13年,曾经三次经过自己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看。禹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  相似文献   

6.
大禹治水     
三皇五帝时期,黄河泛滥,洪水肆虐,人民无法生活。舜帝决心治理洪水,大臣们一致推荐禹担任治水的头领。  相似文献   

7.
(一)中华文化与水 胡敬君   水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一直都是极高的.中华古代的文化命题差不多就是从“水“开始的.譬如说,中国法律的起源就与水有着至为紧密的关系.“法“字中的“水“旁在“法“中的意义是“平之如水“的象征.考古学家苏秉琦指出:中国文明起源和国家起源,“从文献与考古结合考察,洪水与治水传说是至关重要的“.鲧禹治水的故事,技术层面上是肯定禹“导流“的思路,精神层面上是推祟鲧的反抗精神和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高风亮节,更深层的含义则是表述中华民族在治水过程中已经开始形成本民族的宇宙观,那就是“以柔克刚“、“顺势而为“的思想和性情.……  相似文献   

8.
大禹的故事     
禹,姓姒(si)名文命,也叫夏禹、我禹,后人因他的功德高无比,称他大禹。当时,洪水泛滥,禹的父亲鲧(gun)奉命治水。他用筑坝堵水的方法,费时九  相似文献   

9.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中华和中国。文明古国史辉煌,礼义之邦名远扬。华夏汉族古称谓,只缘华夏已腾飞。[1]中华原指黄河域,中华儿女多奇志。[2]禹域名源治水禹,牧马久惊侵禹域。[3]传说上古分九州,九州生气恃风雷。[4]  相似文献   

10.
鲧是研究我国早期文明史的一个重要人物。许多资料记载说,鲧只懂得堙填之法,而禹治水时采用的是疏导的方法,因此禹成功了,而其父鲧失败了。说鲧"用筑堤防水的方法治水,九年未治平",他是败于治水这一认识和说法是完全错误的,并不符合历史的本来面目。鲧治水不存在失败,他是失败于部落联盟首领继承人的政治斗争。鲧的失败为禹的成功创造了条件,禹不仅治水大获成功并且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夏。  相似文献   

11.
关于鲧禹治水神话的研究,论者多以治水方法的异同而评定其功过得失。这自然是历史传递的复杂原因所导出的不准确结论。那么,作为在汉民族文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鲧禹治水神话的文化复原当属必要。笔者认为,鲧禹治水神话的基本是“九畴文化”,“九畴”文化的核心是“五行”文化。“五行”文化的“序”和“乱”是夏代建立之前华夏人类(特别是部落酋长)社会行为优劣评判的依据和法则——鲧禹治水的成败得失,恰恰是这一远古历史文化心理的沉积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鲧禹治水的传说源于昆仑神话。大禹出于羌戎,又是夏族的宗神。夏族兴起于西部甘青河湟地区,羌戎文化即先夏文化。随着大禹率领的以羌戎为主体的治水大军由黄河上游向东推进,先夏文化也东渐至晋、冀、洛、伊地区,在那里形成了夏文化。  相似文献   

13.
《山海经》为上古大禹治水的见闻录。它与《禹本记》(已佚)、《禹贡》一起,记载了禹治水的全过程.《山海经》究竟是禹治水的见闻录,还是“神话之渊府”、“巫书”?这是研究《山海经》必须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这个问题本来是清楚的,但被一些学者扭曲、歪曲了.尤其是《山海经全译》,越来越离题.因此,有必要正  相似文献   

14.
鲧、禹父子皆以治水闻名,结果却大不相同:一个因所谓治水有过,不仅招来杀身之祸,且落千古骂名;另一个则靠着治水之功,不但后来得了天下,且名垂史册,备受后人称颂、赞扬.本文以为,鲧、禹父子的结局、身后名,虽同治水的败、成有一定关系,但这远不是主要的、决定性的,主要的、决定性的东西应是尧舜集团与鲧、禹家族围绕着最高权力所展开的激烈权力角逐的阶段性走向及其最终结局,治水败、成云云,只不过是个桌面上的由头、说词罢了.  相似文献   

15.
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所用教材《中国古代文学读本》(上海教育学院编)中错误颇多。现择其中我认为是较重要或较明显的错误指出如下,不敢即以为是,恭俟高明指正。 1.《鲧禹治水》:“卒布土以定九州”注:“九州:古代分中国为九州,这里泛指全国的土地。”  相似文献   

16.
防风与夏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防风本系南方越族最伟大之神,由牛图腾逐渐发展为封山神、祖先神、农神、治水神、创世神,备受越族及其苗裔的崇敬。后来,随着南人、北人的交融,防风与北方华夏集团的治水大神联在一起了:越族及其苗裔基于推崇自己的英雄人物的心情,让防风与禹合作,充当着治水的主角;华夏集团及其苗裔则基于其与越族争斗并凌驾于越族的背景,让防风从属于禹,因有过失而为禹所杀;但坚持越族观点的人又不接受华夏集团的说法,尊防风而贬禹。  相似文献   

17.
鲧禹治水是我国上古先民传承下来的社会记忆,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先秦文献收录的传说史籍中,禹迹天下、纾解水患,奠定了早期王权,肇基了夏代历史;禹在治水过程中形成的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为邦本、科学创新等为内涵的大禹治水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象征。因此,涉及鲧禹治水区域、工程遗痕、水路流向等问题,历来是代代史学人的热门议题。  相似文献   

18.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高中《中国古代史》教材(全一册),有这样的表述:"约公元前2970年,禹建立夏朝";"约公元前1600年,黄河下游的商  相似文献   

19.
禹治水和涂山庙会是花鼓灯起源的神话和民俗事项;印度佛教文化是花鼓灯起源的并文化来源。“无支祁”神话传说则是禹治水和源于梵文化的关节点,也是导致错误认识的关键。结合花鼓灯艺术要素和文化内核考察其神话民俗和异文化认识,可以发现傩才是其始源。  相似文献   

20.
黄河颂     
我爱你,黄河,因(yīn)为(wèi)你有磅(pán*)礴(bó)的气(qì)势(shì);赞(zàn)美你,黄河,因为你有博(bó)大的胸(xiōn*)襟(jīn)。我爱你,黄河,因为你有悠(yōu)久(jiǔ)的历(lì)史(shǐ);赞美你,黄河,因为你有顽(wán)强(qián*)的生命(mìn*)。啊,黄河!你的精(jīn*)神(shén)象(xiàn*)征(zhēn*)着祖(zǔ)国!(指导老师:杨健)黄河颂$江苏海门市平山中心小学@陈凯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