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去年底以来,我们将竞争机制引入记者工作,一是规定记者每月见报的稿件数额,严格把好质量关,每月公布每人完成情况。超额完成者按稿件质量发稿费,完不成定额罚。二是打破记者分工的行业界限。过去记者把分管报道的行业视为“独家领地”,各占一方,常常造成有的记者“吃不了”。有的记者“吃不饱”,不少新闻在互相封锁中漏掉了。现在记者除了报道好分管行业的新闻外,发现别的行业有漏采的新闻、可以去抢,  相似文献   

2.
非事件性新闻是对一段时间内或若干空间里发生的诸多事实、情况、事件的综合反映,揭示带有分析性、启发性的总体情况、倾向或经验等,非事件性新闻的特点是点面结合,以面为主,反映事物发展变化中的阶段性、倾向性、经验性或典型性。从体裁上说,典型报道、综合消息、经验消息、述评消息等皆属此类。非事件性新闻的时效要求较为宽松,但必须有合适的新闻由头,必须把握适当的报道时机。俗话说:馍不熟,气不圆。非事件性新闻与突发性事件新闻不一样,突发性事件新闻必须抢时效,而非事件性新闻则不一定要抢,有的甚至还要等一等,压一压,养一养,等事物…  相似文献   

3.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媒体对新闻资源的开发也日趋深入。采写新闻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事实的记录,而是对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的新闻性、可读性和传播性的更深层次的挖掘。“没有稿件见报,就没有饭吃”成了每个记者和通讯员都要面对的问题,大家常常因为找不到可写的亮点新闻而苦恼。  相似文献   

4.
“今天的消息是金子,昨天的消息是银子,前天的消息是垃圾。”“新闻只有24小时的生命。”——西方新闻界常用这类话语表达他们对新闻时效性的看法。西方记者认为: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如何,直接影响其新闻价值。新闻报道的见报(广播、电视的播出)时间离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越近,其新闻价值越大;反之亦反。西方记者还认为:“对我们西方人来说,时间就是金钱。对于报纸、通讯社、时效就是金钱。”在这种新闻价值观和时间  相似文献   

5.
对于地市报来说,要想增强报纸的生气与活力,增强新闻的时效性和可读性,采发“昨日新闻”,是一种很好的途径.昨日新闻具有极强的时效性.顾名思义,昨日新闻即昨天发生的新闻。对于晚报而言,刊发昨日新闻,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而对于地市报来说,就不那么容易了.它要求记者能闻风而动,善于发现和抓取新闻,并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采访、写作,发送等任务;要求编辑能及时编发,保证稿件第二天见报.  相似文献   

6.
事件性新闻是非事件性新闻的阶段性过程,非事件性新闻是事件性新闻的有机集合。非事件性新闻并不是不及事,而是将具体的“事件”集合为事物,升华为更高境界,具有更深的内涵。在非事件性报道中,背景、层面、过程是新闻素材的三大要素,也是新闻写作中立足“非事”找“事”、静中求动的“矿藏”。在非事件性报道中,发挥人物元素的作用,是报道成功的关键。办法有三:①让人的状态成为非事件报道的主体;②让人的观点成为新闻的主题;③让人的活动成为新闻的连线。  相似文献   

7.
朱艺波 《传媒》2003,(5):40-40
新闻来源把关的难度 一、急功近利,仓促审稿。在信息年代中,新闻界竞争激烈,各媒体争先恐后地抢新闻,追求时效和信息效应。有的记者编辑选择标准出现了偏差,只注重新闻材料的新奇性、轰动性和独家性,全然不理会其内容的真实可信度。对于新闻来源提供的材料,既不质疑,也不向当事人、亲历者核实,就给予刊登,匆匆见报,假新闻于是出笼,酿成严重失实。 二、偏听偏信,主观臆断。某些记者编辑对新闻来源的把关不是本着公正、全面、客观的态度,而是凭主观意识臆断,对一些新闻来源盲目听信。有的记者采访不深入不仔细,只听一两个人谈就满足,不是“沉”下基  相似文献   

8.
我上中学时就喜爱新闻写作,入伍后就开始了业余写稿的生涯。多年的业余写作,使我扩展了视野,丰富了头脑,陶冶了情操,提高了理论水平和写作能力。10年突,我先后在军内外报刊、电台发表新闻稿件160多篇,这是我业余写稿的“甜”,当然,我也尝到了新闻写作的酸、苦、辣。所谓的“酸”,来自一些人“酸溜溜”的话。写稿见报少了,有人会说什么“你不是写作那块料地!”所谓“苦”,是指采访写作要占用业余时间,偶尔采访不深入,还会使稿件中人物、事件、数据有出入或失真,各种压力就会接覆而来。所谓“辣”,就是稿件写得太一般了,也…  相似文献   

9.
缺少提炼,就事论事,罗列事实,是一部分通讯员和年轻记者常犯的写作毛病。这些同志往往把半成品的稿件寄到编辑部,编辑如果不对稿件进行深加工,稿件是很难见报的。一位参加“中国新闻奖’的评委告诉笔者,在每年参评的作品中,有些稿件其新闻事实是扎实、生动的,见报以后读者的反映也是好的,但从写作技巧上来看,比较粗糙,罗列事实太多,缺少在提炼上下功夫,因而落选,很可惜。由此可以看出,提炼在新闻写作中,无论是从提高稿件的命中率来讲,还是从要使新闻作品成为精品来看,都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在我们县市报中,普遍存在新闻写作的一般化问题.见报稿件指导性不强,可读性差.千篇一律,缺乏深度.怎样才能克服新闻写作一般化问题呢?枣阳日报寻找着力点,在时效、策划、审读、素质等几个关键环节上下功夫,提高见报稿件整体质量,收到了明显效果.1、实施“充电”计划,夯实五个“根底”.克服新闻写作的一般化问题,关键是新闻单位采编人员的综合素质.江泽民同志视察人民日报社时说:“新闻事业能不能办好,关键在于有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新闻队伍.”他要求新闻工作者要打好理论路线、政策法律纪律、群众观点、知识、新闻业务五个根底.新闻老前辈陆治先曾说过:“新闻工作者的修养是一个‘无限公司’,不存在够不够的问题,也永远不会‘毕业’,要干到老,学到老.”我们针对本报复刊较晚,青年记者较多的实际,从年初开始,在全社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业务研讨活动.一是现定每周一晚上,由一名业务干部或有经验的老同志讲授一个业务专题,然后出题考试,检验效果.每周五下午集中学习政治、政策.二是采取送出去学习的办法提高记者的业务能力,先后选派8名年轻同志到《襄樊日报》社进行短期培训;选派2名同志去华工新闻系、武大新闻系系统地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回来后都成为报社的业务骨干.三是组织中层干部外出考察、取经,向兄  相似文献   

11.
常常听到一些同志讲:现在写稿上报难,上大报更难。有的同志一年写了上百篇稿件,见报的仍是“零的记录”。究其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把握住新闻宣传的时新性和时宜性。所谓时新性,就是时间近,事件发生与公开发表之间的时间差较短;内容新,人们想知道而不知道的事实。这不是什么人随心所欲地提出来的,它是由新闻这一社会现象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2.
对于地市报来说,要想增强报纸的生气与活力,增强新闻的时效性和可读性,采发“昨日新闻”,是一种很好的途径。昨日新闻具有极强的时效性。顾名思义,昨日新闻即昨天发生的新闻.对于晚报而言,刊发昨日新闻,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而对于地市报来说,就不那么容易了。它要求记者能闻风而动、善于发现和抓取新闻,并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采访、写作、发送等任务;要求编辑能及时编发,保证稿件第二天见报。这对地市报记者、编辑、出版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及其相互之间是否协调,是一个很好的考验。所以,采发昨日新闻,对于提高采编、印刷、发行队伍的业务素质。  相似文献   

13.
关于非事件性新闻的理论认定这是个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名正才能言顺;而非事件性新闻的“名正”问题似乎尚未完全解决。就目前所见,“非事件性新闻”这一概念,最早载人的典范性书籍是人民日报出版社1983年9月版《简明新闻学》,表述为:“对许多事实综合归纳、概括、提炼后的报道,时效性较差,而寓理性较强,称之为非事件性新闻”。对此,当时就有争议。持异义者认为,这种“新闻”“以讲道理为主,不以摆事实为主”,“不重视时效”,因而一断言非事件性新闻(本文作者:应为“非事件性报道”,否则此语自相矛盾)不是新闻”(第…  相似文献   

14.
刊中报     
爱我所爱刘文桥一天,几位同乡在一起“侃”起了几年来的军旅生活。小李突然问我:“小记者,你若不是搞新闻报道,现在肯定过着军校生活。你后悔吗?”我坚决地回答:“不!”似乎心底深处有一种强有力的声音在呐喊:爱我所爱,何悔之有!一本日渐丰厚的见报稿件剪贴本是我辛勤耕耘的收获。一年前,在连队当文书的我,无意中在图书室翻到一本《新闻写作入门》,闲暇一读,深被吸引,进面便爱上了她,而且爱得发痴。从此,工作之余,我开始学习新闻写作.并将稿件一篇篇地往邮筒里塞,希望也随之飞门远方的报对。然加,一天天过去了,寄出去…  相似文献   

15.
新闻价值论     
在过去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望,我们把“新闻价值”视作资产阶级新闻观加以批判和扬弃。然而,在我们具体的新闻工作中,记者的采访、写作却不是有闻必录的——他要用党的方针、政策和人民群众的要求、愿望去衡量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事实,从而决定取舍;而编辑对记者稿件的处理也不是一视同仁的,他同样要根据党的方针、政策、和人民群众的要求、愿望去衡量记者的稿件,从而决定稿件的取舍和编排的位置——这就是说,尽管我们在口头上、理论上否定“新闻价值”论,却又摆脱不了“新闻价值”理论的要求,并且不能不根据这种要求去指导我们的新…  相似文献   

16.
史力 《新闻世界》2014,(1):17-18
由于记者在前方采写,受时间和个人视角的约束,常使稿件存在各种瑕疵甚至错误。一旦带有错误的新闻见报,轻则让新闻本身的价值受到损害,重则会酿成新闻事故,造成不良影响。编辑是新闻活动的后期阶段,编辑的一大职责就是对记者的稿件进行"把关",确保对新闻事件的报道做到准确无误。本文对编辑如何做好"把关人"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7.
漫步新闻书林,谈论新闻写作的书籍不少。新华出版社最近出版的《应该怎样写作——对78篇新闻稿的评析》,却别树一帜。书中每篇评析文章都另附有“作者原稿”和“编辑后的见报稿”。作者原稿大多是记者采写,也有记者与通讯员合作采写的,或通讯员采写的。这些稿件经过编辑修改、加工后,均见诸报端。评析文章是按照新闻写作的规律和要求,分析原稿的优缺点,着重谈不足之处和编辑修改的理  相似文献   

18.
县级报纸多为周报,在新闻时效上一般都比较差。我们通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同是一则消息,日报在当日或第二天就见了报,而县报却要在一周后见报。这说明,县报要办出自己的特色,从某种角度来说,应尽量少写少登时效性太强的稿件,而应将记者的主要精力放在深入调查,多写时效比较长,思想内涵深,认识价值高,指导意义大的调查研究型稿件上来。因此对一个县报来说,除了应有新闻型记者、文艺型记者以外,还应花大力气多培养研究型记者。所谓研究型记者,即他们不满足于“纯事实”的报道,而致力于探索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满足于宣扬好人好事供人效法,而致力于寻找这种好人好事产生的环境,并探索创造这种环境的办法:不满足于揭露问题,而致力于研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寻找解决这类问题的途径。其稿件常给人以思想的启迪,折射出强烈的时代光彩。  相似文献   

19.
今年初,湖南《邵阳日报》为了增加新闻的时效,多让“昨天”在报纸上出现,报社领导决定在本报设立“快速反应记者”。并确定由我和本报政教部副主任袁通杰为“快速反应记者”。1月8日,一条《本报特设快速反应记者》的花边新闻在一版见报,并将我们的  相似文献   

20.
肖欢欢 《新闻记者》2004,(11):52-53
新闻是讲究时效性的,但是一些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如果失去了报道时机或者对整个事件的报道价值未做最大限度的开发,那也是对新闻资源的一种浪费。在实践中,一些重大新闻事件事后仍然会表现出一定的新闻价值,这就要求我们的记者要潜心留意,瞄准时机进行“补报”,使那些失去时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