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隐性课程是学校在教育中,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成长的教育影响因素的总和.隐性课程存在于大学教育的每一个角落,从高等教育入手可以分为显性课程中的隐性课程、物质层面的隐性课程、精神层面的隐性课程、制度层面的隐性课程与行为层面的隐性课程.隐性课程通过暗示、感染、模仿和认同等方式来影响大学生.  相似文献   

2.
作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隐性课程是建立在人们的认识是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和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相统一的心理学基础之上。隐性课程发挥作用的心理学方式有感染、暗示、模仿、从众、内化。  相似文献   

3.
隐性课程发挥作用的心理学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隐性课程是建立在人们的认识是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和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相统一的心理学基础之上的.隐性课程发挥作用的心理学方式有感染、暗示、模仿、从众、内化.  相似文献   

4.
课堂教学的隐性管理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心理暗示、情绪感染等手段,对学生采取间接控制,或通过潜在力量影响学生行为和心理状态的一种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与显性管理相对应,主要通过师生之间的心灵默契达到管理的目的。显性管理往往表现为强制性,而隐性管理则呈现出内隐、感化性。作为一种非常有效的管理方式,课堂教学隐性管理的运  相似文献   

5.
高职院校隐性课程是设置在有明确陈述和预先计划的显性课程之外,通过隐蔽、潜在、间接、渗透等方式对学生产生影响的非计划和非正式课程的总称,包含物质性隐性课程、制度性隐性课程、文化性隐性课程和行为性隐性课程等,帮助学习者通过体验、自学、感悟、活动、影响等方式习得经验。本研究诠释了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内涵和构成要素,调研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隐性课程建设基本情况,提出了高职院校隐性课程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6.
隐性课程对人的影响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影响,它通过一种无意识的、间接的方式影响着学生的情感,调整着学生的行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建设隐性课程,要从师德师风、校园文化、人际关系、实训基地、评价制度等方面入手,努力形成高尚和谐的师德师风、专业特色明显的校园文化、生生互动的人际关系、仿真模拟的实训基地,以及逐步完善的隐性课程评价制度。  相似文献   

7.
从学生对隐性课程的感知、情感共鸣与意识的形成等方面论述如何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这主要是通过首因效应、暗示、模仿、感染、认同、领导的管理风格、教师的期望作用等心理机制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8.
重视隐性课程在成人教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性课程主要通过无意识对人产生影响。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由于成人学习更习惯于从交往中获得经验和启示,精神层面和行为层面的隐性课程对成人学生的影响更大。隐性课程不仅影响成人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和学习技能,还影响价值取向、道德情感、意志品质和个性心理。要积极利用隐性课程潜移默化的特点,精心设计和建设成人教育隐性课程。  相似文献   

9.
单威  单桂华 《教书育人》2012,(33):52-53
隐性课程作为一个舶来品,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其在正式课程之外对学生的作用就已经被许多学者意识到了。1966年,杰克逊在其著作《课堂生活》一书中正式提出了"隐性课程"的概念,认为学生在学校不仅学会了读、写、算等显性知识,并且获得了态度、人格、价值观等其他隐性的成长。我国学者对隐性课程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隐性课程是指"非计划的学习活动"[1];隐性课程是"学生在学校教学情境中无意识地获得的经验[2]";隐性课程是学生在课堂内外无意间习得的,由教师以特定方式呈现的文化序列"[3]等。我们认为,隐性课程是间接的、非强迫性的,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的行为方  相似文献   

10.
从学生视角审视,高校课程管理本身就是高校提供的一种课程。它既具有显性课程属性,也具有隐性课程属性,但更多地在隐性课程范畴中发挥其课程功能。该功能的发挥方式可以表述为:学生在“际遇”大量课程管理事件、“意识到”并“吸纳”,甚至“内化”课程事件背后隐藏的各种关系、价值观念等,实现对自我的“确认”和“肯定”,或者引发观念世界的“冲突”,导致已有社会观念与行为的“解构”与“重构”。  相似文献   

11.
课程改革中隐性课程的作用不容忽视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作为整个课程的一种表现形态和组成部分,隐性课程日益受到了教育界的重视,但重视程度不够。本文从隐性课程的性质、作用以及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的相互关系入手,探讨了隐性课程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和不容忽视的特殊功能,以及改革、完善显性课程,探索、重视隐性课程、发挥隐性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刘晓玫 《数学教育学报》2006,15(1):19-21,98
校本课程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校本课程的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校本课程有显性和隐性两种模式.教师和学校在某种程度应当成为国家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自主开发者、编制者和评价者.实施校本课程的基本要求和原则有:目标一致性原则、适宜性原则等.  相似文献   

13.
传统高校课程显露出的缺陷和弊端渐渐不能满足后现代社会和人自身的发展需求,高校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与此相对应的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在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透射出它对教育和社会生活产生的深刻影响,因此将后现代主义引入高校课程改革的研究也成为许多学者的研究重点。在分析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的基础上,对现代课程进行批判和质疑,进而呈现后现代主义的代表小威廉姆E.多尔的课程理论——4R课程,揭示后现代主义教育理念对当前的大学课程改革具有的重大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隐性课程是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的、非正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隐性课程是师范院校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师范院校应该从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师范院校教师素养两个层面开发隐性课程,以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教育效力,从而更好地实现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5.
构建学校多元一体文化课程体系,既体现了我国不同民族群体或个体谋求生存和发展的文化诉求,也是我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适切性需求。贵州仡佬族地区多元一体文化课程体系的构建,须立足其多元和单元交互存在的文化生态系统,强调地区文化或民族文化传统在教育领域中的话语权力。在课程开发与管理上,加强民族地区统整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的力度;在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上,进一步强化具有地区和民族文化特性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16.
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建设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校实施创业教育,课程建设是关键。在对“创业”、“创业教育”和“创业教育课程”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提出创业教育应以创业精神培养和创业能力培养相统一为目标。为实现创业教育的目标,创业教育的课程建设应包括“以培养学生创业精神为目标的隐性课程建设”与“以培养学生创业能力为目标的显性课程建设”两部分。  相似文献   

17.
隐性德育课程是军校开展德育工作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按其存在形态可分为自然一物质环境和精神一文化环境两种类型。对军校隐性德育课程的设计与开发是建立在深厚的心理学理论基础之上的,同时也是为了适应当下学员主体意识增强、学员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以及军校实施主体性德育的要求。由于隐性德育课程强调“隐”这一特征,使其开发和控制更具操作性。在隐性德育课程开发和设计的过程中应该谨遵无灌输原则、方向性原则、渗透性原则,充分挖掘学校各个方面内含的隐性德育资源。  相似文献   

18.
构建高校大德育课程体系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教育资源的最佳配置,推动高校德育工作走向科学化、专业化,发挥整体育人合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构建高校大德育课程体系的主要途径有:整合德育课程内容,构建切合实际的大德育课程内容体系;加强理论性课程、实践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结合,构建以"新三中心"为理念的大德育平台体系;加强组织运行机制与保障机制的建设,建立行之有效的大德育课程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9.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强化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当代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高校文化素质课程体系应从更新教育观念、设计课程分类、加强课程的规划与管理、改进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挖掘隐性课程等六个方面建设。  相似文献   

20.
人才培养质量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具有与之相匹配的课程设置.特拉华大学教师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反思性教学实践者.美国中学数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的特点有:通识教育占主导地位、重视数学基础和数学的纵横联结、教育实践活动贯穿教育课程、教学评价凸显立体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