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提出了协同式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研究思路。协同式培养模式的核心是“四结合、三提升”的教学理念。四结合是指通过项目研究集群与导师指导集群相结合、研究生课程学习与科研项目训练相结合、研究生学位论文与企业研发需求相结合、研究生培养方案拟定与科研管理制度相结合协同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三提升是指通过“四结合”协同式培养,提升导师指导研究生的能力、提升研究生的课程学习质量、提升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教学实践表明,协同式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优化了导师指导模式、建设了研究生优质课程、改善了研究生创新实践环境,但是也存在很多难点问题。  相似文献   

2.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影响研究创新能力的因素众多。本文通过对创新意识、课程设置和办学条件、导师指导、实践活动和学术活动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认为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要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导师的创新能力和水平、学校创造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条件,以此来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3.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问题。以布尔迪厄场域理论为基础,聚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阐述了研究生教育场域中资本属性、主体互动、惯习培养与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的关系。以中南大学“五场协同”创新实践为例,从课程场域、项目场域、平台场域、竞赛场域、交叉创新场域出发,提出了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实践路径,介绍了取得的实践成效,试图为研究生教育研究与实践提供一个分析和诠释的新视角,并为新时期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4.
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培养中的核心内容,在研究生的前期课程学习阶段中,也可以通过改革教学内容、改革考核方式、运用多种教学模式来加强对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介绍了上述改革思路在《高等高分子化学》课程中的实践以及取得的成效。  相似文献   

5.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要素主要是课程教学、研究实践、学位论文撰写。通过对形成过程要素的优化和整合,达成形成过程要素组合最优化,探索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新模式,从而有效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6.
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创新能力,课程教学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切入点和关键环节。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探讨了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并就转变教学观念、拓宽和优化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加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考核方式、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等方面提出了提高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仪器仪表工程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其研究生培养的重中之重。目前仪器仪表工程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存在一定问题。合肥工业大学仪器仪表工程专业重点从课程设置、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增强实践环节教学、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制定研究生的科研工作制度、指导研究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抓好学位论文的撰写工作等方面来提高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质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可为其他高校研究生培养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对加强高校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研究生课程讲授和研究生论文指导实践过程中的切身体会,从研究生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科研实践能力培养、充分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四个方面探讨研究生教育中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基于学科交叉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科交叉培养研究生是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打造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文章在分析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的基础上,构建基于学科交叉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机制,并从招生、培养、就业三个阶段,招生制度、课程设置、师资建设、科研实践等各个环节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行了设计。  相似文献   

10.
目前学校的课程教学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对于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更要注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学科发展和前沿需求。本文构建了一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面向学科前沿课题,进行互动模式教学。以《地下结构工程》研究生课程为实践,通过查阅文献、讨论互动和实践教学等方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该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利于学生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指标之一。文章通过对现阶段我国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的分析,认为课程设置及培养方案不完善、导师指导要求与关注度不够以及忽视科研能力的培养等是造成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据此,提出了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导师作用、开展学术交流、加大科研实践力度等对策。  相似文献   

12.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研究生培养全过程。通过构建培养过程关键要素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关系理论模型,对中国14所高校学术型研究生的2424份有效问卷进行回归和中介效应分析后发现,培养过程中的课程教学、导师指导、科研实践、学术氛围和学术规范都显著正向影响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其中学术规范影响最强,科研实践影响最弱且对博士生创新能力无显著影响。但学术活动和激励政策对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存在显著影响,研究生培养在"应然"与"实然"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此外,科研自我效能感正向部分中介了课程教学、导师指导、科研实践、学术氛围、学术规范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最大中介效应达到76.85%。因此,学校应注重加强研究生学术规范制度的执行力度、提升研究生科研实践和学术活动的质量、激发研究生科研创新自信心等。  相似文献   

13.
创新能力就是一个人(或群体)通过创新活动、创新行为而获得创新成果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开设创新能力培养课程,强化研究生创新意识;营造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学术环境;抬高导师的门槛,强化导师责任制;重视研究生社会实践,探索"产、学、研"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应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4.
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基础工程的重要支撑。“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目标,是高校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如何在“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中深化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升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研究生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剖析“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与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在逻辑关系,有助于进一步明晰“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教学对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作用。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课程反思等教学全过程,营造拔尖创新人才成才成长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5.
面向"中国制造2025"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实现机械类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有效手段。文章分析了当前机械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基于前沿科技的多元化混合式研究生课程教学研究、基于工程应用和创新能力提升的研究生实践教学研究和基于素质全面的综合能力培养研究生考核评价体系研究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它对全面提高机械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创新实践能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对当前环境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和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主要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对适合环境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优化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强化科研实践活动等措施来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7.
研究生教育是大学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地方院校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探索了改善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方法,通过强化导师队伍,特别是青年导师队伍的建设,改进研究生课程设置,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搭建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和实践平台,营造培养创新能力的氛围等措施对提高地方高校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针对矿业工程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从培养方案顶层设计、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实验与创新创业实践三方面综合开展的具体措施。通过一系列创新创业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矿业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将获得极大提升。  相似文献   

19.
农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是农村优先发展的重要人才保障。文章采用实证分析方法构建农业硕士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型。结果表明,农业硕士实践创新能力与导师指导、课程与教学、专业实践内容以及专业实践管理相关,但性别、年级、学习方式和专业均不同程度影响农业硕士对其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各环节的态度差异。在模型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农业硕士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路径和策略,为我国高校提升农业硕士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阶段的关键,与本科生阶段学习的区别就在于创新,所以,本科阶段学习的是知识,研究生阶段培养的是创新能力。首先要有创新意识,才能向创新能力的提高上发展。如何培养学生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创新意识,就要贯穿到研究生学位课程的教学内容的设置和课堂教学的引领上。文章以水文学及水资源硕士学位基础课水文随机分析为例,阐述在课程教学内容上如何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创新实践的意识,为水文学及水资源专业的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