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其良 《天中学刊》2000,15(3):111-113
高中语文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2版)文言文注释的准确性与科学性是不容置疑的。然而白玉微瑕的是,有些注释或释义有误,或表述不确,或语法分析欠妥。这无疑对高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形成误导。笔者将有上述问题的例子整理出若干,予以纠正,以期使高中语文教材的内容更加完善。不妥之处,敬请同行与专家指正。1.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注:可使报秦者:可叫他去回复秦国的。此注训“使”为“叫”,训“者”为“的”,显然是因不明该句内部语法结构而解释有误。“人可使报秦者”是一个定语后置结构,“使”为“出使”义,“者”…  相似文献   

2.
从心理学上说,人们往往喜欢根据自己经验形成的思维定势判断事物,这种思维定势造成了思维的厌足性。思维的厌足性,是指人的直觉经验常常使人在头脑中形成的两大惰性因子:一个是满足,再一个就是厌腻。它们抑制着人的思维触角的延伸。本文仅仅从语文教学方面来谈谈摆脱思维定势抑制的好处。首先,摆脱思维定势抑制,能帮助纠正一些误差。 1.备课中纠差。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求人可使报秦者”的注释为:“可叫他去回复秦国的。可,是表被动的助动词,与‘可以’的用法不相同。”“可使他去回复秦国”的“可”,与“可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第四单元《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第三段言曰: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相似文献   

4.
“可使报秦者”乃《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一句,课本对其作的注释值的商榷.可,本义指附在骨头上的肉,本义已经消失,假借为虚词,意为可以、能够,助动词,杨树达《词诠》给“可”列了三个义项,其第①义项为“助动词”,例句之一就是(“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可,谓‘可以’也”.廖序东《文言语法分析》译作“能”.可见,“可使报秦者”的“可”与“可以”,不  相似文献   

5.
备课时,发现在现行高中语文第一册书的文言文中,有若干处注释欠妥。现将书注与拙见对照如下,加以辨析。【可使报秦者】 (书注)可叫他去回复秦国的。可,是表被动的助动词。与“可以”的用法不同。报,答复、回复。按:该书教参译为“可以出使回秦国的”,较妥。可,是“助动词”,但并不“表被动”。此处的“可”,恰与“可以”用法相同,并非“不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141页上有依据。  相似文献   

6.
《马氏文通·受动字四之二》:“‘可’‘足’两宁后动字,概有受动之意。”王泗原先生对马氏之说又有所发明,他说:“古语文,助动词可字但用于动词之被动式,主语为受动者。”又说:“古语文助动词可,表被动。主语为受动者……动词非被动不得用可。”既云“但用”,又谓“非……不得用”,所论非常肯定。中学语文课本的编者又进一步认定“可”为表被动的助动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求人可使报秦者”句,课本注:“可使报秦者,可叫他回复秦国的。可,是表被动的助动词,与‘可以’的用法不同。”“可”是不是但表被动,是不是表被动的助动词,很值得商榷,特别是当这种观点已经被引进中学课本的时候,尤其不可不辨。  相似文献   

7.
“者”字结构究竟能不能做后置定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象“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蔺列传》这样类型的句子,古书里俯拾皆是。“可使报秦者”是“者”字结构。“者”经常粘缀在动词、形容词、数词、主谓结构、动宾结构甚至句子的后面,形成名词性的“者”字结构,因为“者”字结构具有名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教材几经增删,但从未动摇《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地位——它长期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经典篇目的重点课文之一。在刻画蔺相如这个人物形象时,作者施展才华,多法并用,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使蔺相如这个形象栩栩如生,为后人称道。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与群臣对比。当强秦提出要以十五座城池交换稀世珍宝和氏璧时,给还是不给,赵国国内以廉颇等为首的大臣首鼠两端,既担心“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不给,又“患秦兵之来”,所以,只好“求人可使报秦者”,以外交手段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可结…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放在中心词前面的;但在文言文中,有时把定语放在中心词的后面。这是文言文的一种特殊句式。定语后置有下面几种情况,试从现行中学文言文教材中选取例句加以说明。一、后置定语之后加“者”作为标志。例如: 1.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促织》) 2.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以不到200个字的篇幅叙述了赵宦官令缨贤举荐栋梁之才蔺相如的故事。文章写道: 赵惠文王十六年,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官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柬君归赵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相似文献   

11.
一,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宜可使”一般解作“应该可以出使”或“应该能够出使”。课本注“宜”为“应该”。我以为以上解释都不够准确。观上文,在秦扬言以十五城请易和氏璧,赵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的情况下,宦者令缪贤向赵王推荐了蔺相如。赵王因不了解蔺相如其人,自然要提出问题:“何以知之?”于是缪贤讲了自己的一段经历,用以证明蔺相如有条件完成出使秦国的  相似文献   

12.
《游褒禅山记》中的第三题要求从每组加点词中选出一个与其它几个词义不同的词。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在也。B.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C.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D.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本题加点词“求”的词义分别为:A.探求、探究;B.寻找、寻求;C.索求;D.乞求,请求。A、B词义之细微差别尚且不论,C、D词义显然有别。C、D之词义虽然同样有向对方的要求,但秦国凭借其强大的军事优势,用空话“索求”和氏璧,显然是对赵王的“强求”;而D之“求”,显然是齐国臣民对齐王的“乞求”、“请求”。两者异义显而易见,因此本题没有切合题目要求之答案。  相似文献   

13.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这样一段记载:“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对其中的“即”,高中《高文》第一册的注文是:“[即] 则,就。”窃以欠妥。 按“即”可通“则”原无疑义,盖上古时二者声母、韵部均同——皆为“精”母“职”部——符合音同义通的训诂规律。而且当后句顺承前句意义时,关联其间的“即”或“则”也的确可以训为“就”。如名儒赵藩题书武侯祠的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  相似文献   

14.
1.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教材注“与”“:称许,认可。”教参译文:“而世人又不会将我与能死节的人同等看待。“”与”,一作动词,一作介词,注、译不一致。注释有误,译文正确,关键是对“与”“、比”二字的解释。“与”确有“称许,认可”义,但这里若释为“称许能为大节去死的人”“,比”字就无法落到实处。其实“,与死节者”是常见的介宾短语“,与”的意义为“同”,这一介宾短语作谓语“比”的状语。“与死节者比”是一种常见偏正短语“,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廉颇蔺相如列传》)“、秦时与臣游”《(鸿门宴》)“、欲与怀王会”《(屈原列…  相似文献   

15.
《肴殳之战》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收入高中语文第五册,现对文中的五条注释作如下探讨。一、杞子自郑使告于秦。“使告于秦”的“使”,教材(必修)注:派人(1995年版203页)。从疏通文意的角度看,这样注无可厚非。但在思考和练习中讲到了古汉语兼语的省略,并举该句为例。练习答案中说“使”后省略了兼语“人”,无疑是正确的,可见,教材对“使”的解释略有不妥。不难看出,这个注释是将动词“使”连同省略的兼语一同注出了。如将“使”注为:派、派遣,就更合适了。二、穆公访诸蹇叔。教材注:访诸蹇叔,把这件事向蹇叔征求意见(203页)。联系全句…  相似文献   

16.
第二册二四《梦溪笔谈》二则三找出下边各句中的后置定语,试把它们移到被修饰的中心词前面,并加以解释。1.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2.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3.人马烧溺死者甚众4.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5.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之  相似文献   

17.
一、下面的四组句子,从文言句式角度,每组均有一句与其它三句不同类,请找出来。把答案填入表内。(8分) 1.(A)求人可使报秦者 (B)有十月熟者谓之晚稻 (C)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D)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 2.(A)宁许以负秦曲 (B)项伯杀人,臣活之 (C)予我千金,吾生若 (D)刑人如恐不胜  相似文献   

18.
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某种表达需要,常常把定语移放在中心词之后,形成古汉语里定语后置的特殊现象。定语后置有它自身的构成规律,其主要通过“者”字结构来体现。如: ①,人马冻死者相望。(《李愬雪夜入蔡州》) ②,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 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雁荡山》) ③,其人家有好女者,恐大巫祝为河伯娶之,以故多持女逃亡。(《西门豹治邺》) ④,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彼童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上述各例中,打·的是定语。打△的是中心词,定语都置中心词之后。“人马冻死者”即“冻死之人  相似文献   

19.
<正>吉林辽源李墨林同志问:者字用在动词、动词词组、形容词或数词之后,是指示代词(或特别指示代词)还是动词?有人说“求人可使报秦者”中的者字在这种倒装句中起煞尾作用兼表提顿,是吗?又,“今”字是名词是还副词?有人说用在动词前边时是马上、即将、就要的意思。到底应该怎么看?  相似文献   

20.
《廉颇蔺和如列传》一课中,编者对“列传”作了这样的注释:“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一种体裁,用以记述天子、王侯以外的人的事迹。”这样的注释,可能是受了张守节的影响。张守节引用裴松之的《史目》说:天子称本纪,诸侯曰世家”。于是编者照此推理:“列传”纪述的当然是天子、王侯之外的人物了。旧时为《史记》作注的现存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