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笔者发现当前中小学在教案管理上存在如下问题表征: 现象1:学校管理者认为,教案要检查,否则一些教师会"偷懒",但限于时间、精力,在具体操作管理中大多只能查一查篇数,看看是否是手写,字数是否达标准,是否按统一格式等等在形式与数量方面达到要求,然后通报一下谁没上交,谁篇数不够,谁不规范,就了事.  相似文献   

2.
谢玲 《教书育人》2008,(8):42-42
教案,是学校对教学进行管理的唯一法宝.在不少学校管理者眼中,没有教案的检查,就没有了管理. 有的学校还规定了处罚办法来逼迫教师"自觉".检查和评选教案是很多学校的通行做法.通常的查教案,主要看教师是否有教案,是否及时写了教案,是否有足数的教案,而那些格式规范、内容详细、字迹清楚的教案,自然就会被评为"优秀教案"了,大会小会表扬,甚至还是评优评先的依据之一.一些教师为了教案能被评上"优秀",不吝辛苦,一笔一画地抄写教案,白白浪费了时间和精力,这样造就的仅仅是"教书匠"或者是"熟练的誊抄工".  相似文献   

3.
时下,学校对教师备课的管理,主要是检查教师的教案。教案的数量是否达标,各个项目填写是否完善,乃至书写是否工整、字数的多少,都是备课评估的依据。为此,许多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去抄写教案以应付检查。虽然学校要求教师持教案进课堂,然而,"进课堂"  相似文献   

4.
张兰香 《甘肃教育》2014,(19):90-90
正多少年来,小学教师上课前必须先备好课,写出教案,而且教案内容要具体,形式要完整无缺,书写要工整、认真,否则就有"不认真"、"不敬业"之嫌。学校管理者也以检查教案来判断教师的工作态度、教学能力。久而久之,演化出一系列备课要求的条条框框,学校领导检查时逐条对照,死搬硬抠,愣是把教师查了个"不亦乐乎"。教师就是在这种状态下,  相似文献   

5.
已往学校对教师教案的管理,主要是检查教案的数量是否达标,各个项目填写是否完善,乃至书写是否工整,字数的多少都是教案评估的依据。为此,教师花费许多时间去抄写教案集的教案以应付学校的检查,至于是否认真分析教材、了解学生、精心预设教案倒居于次要位置。基于这样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在如火如荼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关于新课标理论谁都能头头是道地说上一些,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有很多人仍然停留在老路上,尤其突出地表现在抓教学管理工作上,学校对教师的备课管理仍然停留在检查教案的课时数与书写质量上。教师为了应付检查,无奈地按照检查标准上面的要求去完成规定数量的教案,甚至有许多都是在检查前加班加点补抄的。教师被抄写大量无用的教案拖得精疲力竭,这  相似文献   

7.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在管理之中一定会遭遇许多困惑。不客气地说,有的学校管理者庸人自扰。因此,学校管理应该让"困惑"走开。教师备课灵活变通许多学校总是要求教师备课写教案,管理的方法是定期检查,而有的教师却是平时该怎么上就怎么上,检查前突击抄教案。猫与老鼠的游戏,在教育界是  相似文献   

8.
教案,是学校对教学进行管理的唯一法宝。在不少学校管理者眼中,没有教案的检查,就没有了管理。有的学校还规定了处罚办法来逼迫教师"自觉"。检查和评选教案是很多  相似文献   

9.
学校对教师教案的评价,往往会把教案的数量是否达标,各个项目的填写是否完善,书写是否工整,字数的多少等作为教案评估的主要依据。因此,教师会花费许多时间去抄写教案集以应付学校的检查,至于是否认真分析教材、了解学生、精心预设教案倒居于次要位置。所以,我们对教案管理进行改革,实行“分头备课,  相似文献   

10.
备课是教学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一节课教学效果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备课是否充分;备课的重要作用不容置疑。但长期以来,由于管理者认识上的偏差,误将备课等同于写教案,并且过分夸大教案的作用,认为只要有好的教案,就能上出好课,就能有好的教学效果。为了保证教案的质量,管理者不仅要求教案各种项目齐全、内容详细、字迹工整,而且把检查教案作为一项教学常规常年不懈地抓;期中查、期末查,每月查、临时突击查……有的学校还举行优秀教案评比,将教师的教案与本人的工作态度、工作业绩挂钩。于是,老师们为了避免背上不负责任的黑锅而影…  相似文献   

11.
<正>最近在微信圈里看到调侃教师的顺口溜,其中两句是:"抄写教案几乎崩溃,迎接检查比牛还累。"顺口溜虽然难免夸张,但能从中看出一些端倪:学校也好,教育行政部门也好,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检查考核,每次必然少不了查备课查教案,只要教师教案写得工工整整,结构完整,就OK了。至于这个教案到底是教师自己思考设计的,还是照抄参考教案的,没人深究。其实,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极  相似文献   

12.
去年的这个时候我的一位老同学跟我说他想调离他所在的学校,我很纳闷,因为我这同学工作一向很负责,问其原因,回答是:"在这个学校继续呆下去我会堕落的,学校管理太松,我既没压力又没动力,工作起来没积极性."原来他所在的学校没有成文的规章制度,学校从不考勤,教案也只是在开学期间检查一次(仅仅是为了应付教育局的检查).结果该校教师上课迟到、体罚学生、无教案上课、工作时间外出、工作时间打牌赌博、师生恋等现象时有发生,大部分教师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即使有几个像我的同学那样上进心强的老师,最大的愿望也是尽快调离此校,学生家长及周围的居民称该校是"自由学校".现在,该校除了几个家住学校附近等待退休的老教师外,其他的都"孔雀东南飞"了.  相似文献   

13.
教师上课,首先要备课,备课就要写教案.课备得越充分,教案的质量就会越高,课上得就会越好.因此,教案之于上课是非常重要的,自然也就成了学校业务检查的重要项目之一,检查的标准当然也就非常严格.教师为了检查时得一个好分数,自然要围着检查的标准来转,因此,撰写教案不再单纯是为了上课,从而导致了教案与课堂的脱节,出现了好教案不一定上出好课,课上得好,教案检查却不一定得高分的二律背反现象,使教案沦为一种形式僵化、内容空洞的"无用教案".  相似文献   

14.
正最近在微信圈里看到调侃教师的顺口溜,其中两句是:"抄写教案几乎崩溃,迎接检查比牛还累"。顺口溜虽然难免夸张,但能从中看出一些端倪:学校也好,教育行政部门也好,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检查考核,每次必然少不了查备课查教案,只要教师教案写得工工整整、结构完整,就可以了。至于这个教案到底是教师自己思考设计的,还是找参考教案照抄的,那就没人深究,无所谓了。其实,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极富创造  相似文献   

15.
在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关于新课标理论谁都能头头是道地说上一些,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很多人仍然停留在老路上,尤其突出地表现在学校对教师的备课管理仍然停留在检查教案的课时数与书写质量上。教师为了应付检查,无奈地按照检查标准的要求完成规定数量的教案,甚至有许多人在检查前加班加点补抄。教师被抄写大量无用的教案拖得精疲力竭,不仅白白地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而且降低了钻研教学的激情。抄写教案已经成为许多教师厌烦的事情,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思维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大家在百般无奈之后终于有一天突然回过头来反思…  相似文献   

16.
一、教案手写——是返朴还是后退某县教研室出台新规定:教案必须手写!此举一出,全县上下一片哗然。电子化备课已经实施好几年,如今再走回到老路上去,这是教育的返璞归真,还是历史的倒退?强迫教师教案手写是否有效呢?现实情况是,很多教师为了应付检查,教学文本来不及认真研读,照着现成的教案去抄,或者直接从网上下载一些名师的教学设计进行翻刻,备课时心中也没  相似文献   

17.
<正>近日在学校调研,其间有教师跟我诉苦:如何在忙碌了一天后晚上还要伏案手写详案,如何在休息日也要抽出一段时间来手抄详案。说到伤心处,郁闷神伤。梳理学校要求教师手写详案的理由,无非是想让教师耐心细致地真实备课。初衷是好的,防止个别教师为了应付检查到网络上下载教案,敷衍了事。所以干脆一刀切,要求教师都必须手写详案。那这样情况又如何呢?  相似文献   

18.
学期末,学校按照惯例在检查教案时发现了两种特殊情况:一些教师把一两年前已经用过的教案,略加修改和完善交了上来,还有一些教师的在新教案簿中夹杂有往年已经用过的"老教案"。这一现象引起了学  相似文献   

19.
作为教学常规管理的一项内容,学校领导查阅教师"教案"是常有的事,但在许多情况下是查"教案",不问教学效果,往往重在检查课时是否漏写、环节是否完整,甚至书写是否工整等"形式"上的东西,并记录在案,作为衡量教师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至于这个"教案"突破重点、难点的教学设计、实际教学中的运用情况,则常常被忽视了。  相似文献   

20.
一、备课≠备教案什么是备课 ,顾名思义 ,备课就是为上课做准备。而在教学实践中 ,备课往往被曲解成了备教案。在很多学校的教育管理中 ,管理者往往把教师的备课紧盯在写教案上。谁的教案写得详细 ,项目填得齐全 ,那谁的备课就是充分、认真的 ;如果谁没有写教案 ,那一旦发现 ,就会被戴上“没有备课”的大帽子 ,不仅要受批评 ,甚至有年度考核不合格面临解聘的危险。于是乎 ,写教案成了备课的全部。这实在是一种认识上的偏差 ,观念上的误区!本文不打算探讨教师年年重复写教案这种行为的实效性如何 ,单就对备课的理解而言 ,写教案决不就是备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