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0 毫秒
1.
苏东坡《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诗中的“河东狮子吼”,实指柳真龄说经以戏陈季常,非指陈季常的夫人柳氏“凶妒”,也非指陈季常“畏内”。南宋人洪迈言“河东狮子,指柳氏”的说法,是错误理解了此诗的原意,亦误解了黄庭坚与陈季常尺牍的含意。清人王文浩对“河东狮子吼”的注释虽然正确,但言柳氏于元丰六年病故,言陈季常无妹亦有误。  相似文献   

2.
河东狮吼     
成语“河东狮吼”,现用来比喻嫉妒而又厉害的妇人,或嘲笑怕老婆的丈夫。百兽之王的怒吼,声震山林,群兽俱伏,令人胆战心惊。但“狮吼”前面为何要加上表地名的“河东”呢?原来其中有个典故,它源自宋代苏东坡的一首讽喻诗:“龙邱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诗中的龙邱居士是苏东坡的好友陈季常,生性豪爽,家里养着一些歌伎,常设宴款待宾朋。其妻柳氏乃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一带)柳姓望族,对丈夫监管甚严,宴席之上见有歌伎在座,每每在后堂以手中拄杖击壁,以致“客皆散去”。陈季常畏惧柳氏,苏东坡因而作此诗以戏…  相似文献   

3.
孔子曾说过"郑声淫",但他所说的"郑声"是指什么,历来没有公断,致使后世学者各执己见,甚至歪曲他的原意和<郑风>中的作品.本文从文献入手,从郑声与夏时商辂周冕的关系、郑声与佞人的关系、孔子对<诗>的总评价、孔子对<诗>中情诗的态度、孔子将<诗>作为教材的原因、孔子整理<诗>乐的角度、古韵文学特征和古乐与新乐的对比诸角度,对"郑声淫"做出分析和研究,从而得出"郑声"当指配合<郑风>的音乐,"淫"指乐调的繁琐太甚的结论.这对于我们正确地认识孔子及<郑风>都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4.
温柔敦厚是一种富于东方美学特质的诗论,也是儒家诗教的核心.但主张"温柔敦厚",提倡美刺讽谏<诗序>的精神,却不是<诗经>的传统,它并不能涵盖<诗经>的全部.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左传>"赋诗"、"引诗"的<诗>用状况,结合<论语>"论诗"和孟子、荀子的"引诗证理",利用上博<诗论>所传递的评诗信息,可再现先秦时期的两大<诗>学系统--"赋诗"系统和"评诗"系统,补充载籍之缺,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诗经>早期的流播.  相似文献   

6.
纵观<史记>论赞文本,诸"太史公曰"作为各篇点睛妙笔实非"千人一面",以其风格的差异可区分为多种样态,并且它们各自具有鲜明的创作特点及内蕴联结,在文中所起的作用亦不相同.  相似文献   

7.
"郑卫之音"被指斥为"亡国之音",南宋朱熹变本加厉地将其中的情诗斥为"淫诗"或"淫奔之诗",将其中的女子斥为"淫女"或"淫妇",使人对郑诗有了成见.本文从原作入手,参以文献学和历史学的方法,对<郑风>和朱熹的思辩精神及理学思想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研究,解释了朱熹"郑声之淫"的具体指向和产生这一观点的根源.这对我们正确地理解<郑诗>和朱熹的诗论必然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诗·邶风·静女>"静女其妹"之"静女",有的学者训作"美女".本文认为,"静"通"靖","靖"含"善"、"淑"义,因此,"静女"即"善女"、"淑女",而非"美女".  相似文献   

9.
薛宝钗在她的<咏白海棠>诗中,以花拟人,实际上描绘了自己的形象.她自夸身心俱洁,是"淡极"而"花更艳",俨如道德的形象化身.但曹雪芹却委婉喻示宝钗其人"任是无情也动人".她工于心计,矫情做作,挟德与术收拢人心,不动声色地争夺那"无情"的"金玉良缘".宝钗其人虚伪得"动人",其诗亦虚伪得"动人".  相似文献   

10.
<郑风>的产生与"礼崩乐坏"的时代环境,郑国的经济及文化传统有关."风"之名起于战国,本指曲调,<郑风>也是"雅乐",得名时主要指郑诗."郑声"源起于殷商,在民间流行,得名于春秋,是较复杂,富于变化的新声.<郑风>与"郑声"有各自的产生发展过程和内涵,又有交叉点.  相似文献   

11.
作者细读了丁放教授《关于"正始之音"含义等问题的辨析--兼答穆克宏先生》一文后,有些想法,写出来,供参考.作者在"正始之音"含义的理解上,坚持自己的看法;仍认为陈子昂《修竹篇序》中所说的"正始之音"是指风雅诗;仍认为曹丕是建安文坛的领袖.对以上问题都做了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12.
近世诸大家中,陈寅恪常被视为现代学术的一种典范,尤其是其所标举的"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更常被视作我国现代学术发端的一种标志.然则陈氏之"独立思想",其实并非西方意义上的纯粹的"学术本位",而是具有现实关怀和主体价值的"为道之学".  相似文献   

13.
立足诗作本身,抓住阮籍《咏怀诗》中多次出现的"逍遥"一词,结合时代背景和人物经历,对其含义加以解析,揭示出阮籍寄意老庄,力图逍遥而终在现实中无法达到此种境界的复杂心理,以求增进对阮籍其人其诗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陈独秀由一个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国际因素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向往欧美式民主,相信威尔逊总统是“世界上第一个好人”,1919年初的陈独秀并不热衷于宣传十月革命,也不信仰马克思主义。中国外交在巴黎和会彻底失败后,陈独秀对威尔逊总统也彻底失望,追寻救国真理的目光开始由法兰西转向苏俄,开始信奉马克思主义,开始宣传十月革命。1920年,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来华,更直接促成陈独秀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相似文献   

15.
大革命时期,陈独秀初步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对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进行分析,提出了若干反帝斗争的重要思想与策略。考察、研究这一时期陈独秀反帝斗争思想与策略,是对陈独秀研究的深化,也可见证中国共产党不断成长和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冯延巳《谒金门》(风乍起)词中的“斗鸭阑干”,是指圈养斗鸭的栅栏;斗鸭习俗至少于西汉中即风行,直至宋末始式微;《谒金门》是以实写吴中思妇“斗鸭阑干独倚”来表达其“望君”情结,也寄寓了冯延巳本人的一种人生体悟:“经过反省、挣扎的苦熬以后的一种无法解脱的执着。”  相似文献   

17.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以白雪为背景的送别之作,将送别之情寓于咏雪之中,以融情入景的笔法,暗示送别之情,形成隐伏于篇中的感情脉络.但<"风掣红旗冻不翻"新解>一文,却对"风掣红旗冻不翻"作了曲解,认为"风掣"二字,正是"红旗冻不翻"的根本原因","北风将红旗全部吹开并拉直","红旗在空中一动不动","丝毫不翻卷".这样的"新解",颅不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的实际,既穿凿于写景的理解,又丢弃了"风掣红旗冻不翻"的表情作用.  相似文献   

18.
《诗经》中与女性有关的作品占其总数的三分之一,与女性爱情、婚姻有关的作品占其总数的五分之一。其中"弃妇诗"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反映西周末年到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展示不合理的夫权制度下妇女被欺凌的悲剧命运和社会心理。  相似文献   

19.
乡土教育“:乡土”与“天下”之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乡土教育作为一种传承乡土文化的教育,它是多元文化整合的有效途径,也是国民教育的有益补充。乡土和天下不只是一种特指的地理空间,也是一系列符号象征。从乡土到天下,既意味着地理空间的变化,也意味着人的变化,而链接乡土与天下的纽带则是乡土教育。通过开展乡土教育,可以让个体在感知乡土的基础上,逐步培养他们对乡土和天下的认同,从而真正成长为适应社会变迁的现代人。  相似文献   

20.
《安定城楼》一诗通过诗人登高望远、思古伤今、感喟身世,深刻表达了封建社会有理想抱负的知识分子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抑郁和悲愤,表达了对统治阶级不能选贤任能的不满情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