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薇 《昆明大学学报》2005,16(Z1):92-95
乡村生态旅游是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相结合的一种旅游形式."尊重自然、亲近自然、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的生态旅游思想与中国茶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不谋而合;生态旅游强调社区参与,乡村生态旅游应在保证环境效益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弘扬中国茶文化,在乡村生态旅游中融入茶艺茶道,把形式的表演转变成为人们的一种身体习惯、精神需求和文化观念,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不仅可以弘扬中国茶文化及其它传统文化,还可以使乡村生态旅游沿着正确的方向和理念发展,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2.
关于乡村旅游内涵之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乡村旅游是近年旅游市场中出现的一项新产品,是以乡村特有的聚落景观、乡村经济景观、乡村文化景观及自然环境景观为基础的一种生态旅游形式。本文通过对乡村旅游资源界定、乡村旅游客源市场定位分析,提出乡村旅游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乡村旅游与可持续旅游、自然旅游、观光农业旅游、民俗旅游之间的关系,深入探讨了乡村旅游内涵及特征。最后本文根据我国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状况,指出了我国乡村旅游开发的两种主要形式,以期有利于我国乡村旅游理论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3.
生态旅游是一种在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以自然区域或某些特定的文化区域为对象,以享受大自然和了解、研究自然景观、野生生物及相关文化特征为旅游目的,以不改变生态系统的有效循环及保护自然和人丈生态资源与环境为宗旨,并使当地居民和旅游企业在经济上受益为基本原则的特殊形式的旅游行为。生态旅游的开发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保护优先原则,综合考虑统一规划原则、“三效”统一原则。  相似文献   

4.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世界性旅游发展趋势,是以“绿色”(生态)资源、环境、文化、科技、美学为基础,施以生态经济优化设计和管理,走持续发展道路的旅游方式、旅游产业和事业.本文从神农架开展生态旅游的条件出发;分析了神农架开发自然、人文生态旅游的条件和优势,阐述了生态旅游的兴起对神农架旅游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提出了生态旅游促进神农架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茶文化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型的、低碳的和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模式。印江县位于梵净山文化旅游经济圈核心区,充分利用中国名茶之乡这一品牌和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构建茶文化生态博物馆,对于丰富梵净山旅游元素,平衡东西旅游格局,促进茶产业、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协调健康快速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乡村生态旅游已广泛的开展起来,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对农民增收,农业综合生产力的提高,农村面貌的改变均有积极作用。为更有效地发挥乡村生态旅游的“三农”效应,应采取一系列的举措。如避免过分的人工化、城市化;形成多样的旅游项目链;改善乡村生态旅游环境等。  相似文献   

7.
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是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振兴,而“农文旅”产业融合作为一种全新的乡村业态,将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和抓手,同时也为乡村振兴的实施提供了方向指引。文章以乡村振兴视域下甘南州三个乡村旅游重点村“农文旅”产业融合为研究对象,分析“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优势、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如多产融合,倡导乡村振兴“旅游+”和“+旅游”;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践行生态可持续发展;构建“农文旅”产业融合共生运营机制;智志双扶,锻造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等。  相似文献   

8.
我国乡村旅游方兴未艾,大众参与热情高涨。乡村旅游已由自发阶段发展到自觉阶段,它是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把乡村名人文化与乡村旅游进行一体化开发,找到二者的旅游市场契合点,创建集休闲、时尚与文化为一体的旅游形式,不仅弘扬传统文化,而且大大提高乡村旅游的文化品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文章以朱子文化资源在闽北乡村旅游开发中的利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朱子文化的地位及发展的现状,挖掘朱子文化资源,探索了朱子文化在闽北乡村旅游中的开发利用及开发模式,为闽北乡村旅游的升级换代进行积极的尝试探索。  相似文献   

9.
现代社会中,茶文化因其雅俗共赏的特点在都市和乡村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形态.都市茶文化和乡村茶文化一雅一俗,不仅满足了荼文化旅游的不同细分市场,而且二者统筹互动,都市荼文化开拓了客源市场,乡村茶文化丰富了旅游资源,共同推动了茶文化旅游的发展.以此为基础,探讨茶文化旅游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0.
茶文化生态旅游是新兴的一种农业生态旅游方式。信阳市不仅茶业资源丰富,而且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发展茶文化生态旅游极具潜力。分析了发展茶文化生态旅游的意义及信阳市开发茶文化生态旅游具备的优势,提出了具体的发展策略,即开发特色茶文化生态旅游产品,将茶文化旅游与其他旅游资源相结合,利用多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等,推动信阳市茶业经济与旅游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池州生态旅游发展规划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确认识和理解生态旅游,是编制区域生态旅游发展规划的基础;发展生态旅游的新理念不再是把良好生态旅游资源作为一种环境来纯粹地保护,而是要把它作为一种生态资本来运营,使其不断增值和发展,做到“保护和利用有机统一。旅游和环境协调发展”。池州市生态旅游发展要以“三片一线”为重点,发展规划应充分显现良好生态环境与地域文化的结合点,突出池州生态文化主题。  相似文献   

12.
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博大精深的茶道文化。道寓于器,道在器中,茶与道得到融合升华。“茶以载道”,茶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枝奇葩。新兴行业“茶艺”承载着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13.
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博大精深的茶道文化。道寓于器,道在器中,茶与道得到融合升华。“茶以载道”,茶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枝奇葩。新兴行业“茶艺”承载着弘扬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14.
用华文进行写作的华人作家,必然要面对华文背后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文化和文学资源,必须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整套象征符号系统。马来西亚华人作家潘雨桐的小说创作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具体体现在:一、小说的话语结构是先锋叙事形式和中国古典诗意混杂交错的结合体;二、大部分小说采用“虚假结尾”的形式,提供了一种余韵悠长的故事延展空间和虚虚实实的想象情境;三、寻找文化心理上的权威“父亲”,种族认同成为华人的“想象的共同体”;四、部分小说中叙说着对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缅怀和坚守;五、以极为典型的传统文化情节叙述为铺垫,来讲述科技时代的异化主题。对传统士人节操和自然和谐的生命形式充满尊崇。  相似文献   

15.
生态旅游,是指对环境和当地文化影响较小,对生态和文化带有责任感的旅游。它与传统旅游相比,有三个鲜明的特点:1.生态旅游以大自然为旅游对象,旅游者把旅游与对自然生态的认识和接受自然保护的教育结合起来,从中学到各种新的、有用的知识。2.生态旅游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6.
湖南省茶文化历史悠久而丰富,在文化旅游蓬勃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开发茶文化旅游对于整合湖南省旅游资源,提升湖南省旅游战略地位和提高旅游文化品味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湖南省可以通过挖掘传统、适度创新、设计多层次茶文化旅游产品等战略构想开发茶文化旅游,使湖南省旅游产业创造出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在分析湖南茶文化旅游的发展优势基础上,着重讨论了进一步开发湖南省茶文化旅游的对策措施:(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适销对路的茶文化旅游新产品;(2)充分挖掘乡村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提高可参与性;(3)不断提高茶文化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增强其吸引力。  相似文献   

17.
乡村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形式,可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保护三者结合起来,有利于农业资源利用和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分析乡村生态旅游含义的基础上,结合安康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状况,从人文生态和自然生态保护、旅游产品的科学开发等方面探讨了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8.
对我国生态乡村旅游发展的不同阶段进行了划分,对乡村旅游的概念进行界定,提出乡土人情文化内涵下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在与传统的乡村旅游在关注重点、活动内容、村民心态等方面做了对比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现实需求,以期更加关注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中人与人的关系及长久发展。  相似文献   

19.
数学文化的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学不仅仅具有科学的特性,而且还具有明显的文化属性。数学既可以看作是一门科学,同时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文化。数学文化凝聚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是千百年来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劳动结晶。“数学文化的历史,以其独特的思想体系,保留并记录了人类在特定社会的形式和特定历史阶段文化发展的状态”①。数学文化源远流长;数学文化丰富多彩;数学文化蛙力无穷。 一、数学文化提升了人类的科学精神 数学是一种文化,首先是一种科学精神的文化。“从系统的观点看,数学文化可表达为以数学科学为核心,以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技术、理…  相似文献   

20.
中国乡村古聚落,是中华悠久历史文化遗产中的宝贵财富,是极富潜力的文化旅游资源,是值得深入挖掘,大力开发.1聚落一词,初见于佛经,原有“固定于上”的意思,在中国的历史典籍中亦常有记载.如《汉书·沟洫志》曰:“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大概除都市之外的村落、民居、集镇,均可称为聚落.存在中国广大乡村的古聚落是中华各族人民聚集生产、生活的最初形式,是在中华民族社会发展演进和历史文化长河中已形成的,存在着固有的特点和价值.中国乡村古聚落发展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从目前不断发掘的乡村古聚落看,有始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