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真话实说     
1.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2.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相似文献   

2.
人最难的不是认识别人而是认识自己。就好像别人脸上的黑一目了然,自己脸上的污点却难以看到一样,看到自己的优点长处容易,发现承认弱点缺陷却很难。常常爱和别人去攀比,想得到自己不曾拥有的东西,往往在自责、失落和忧愁中,让生命的河流悄悄地从身边流逝而一无所获。  相似文献   

3.
传媒人的底线与尊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尊严不是一个很抽象的东西,在我们的工作和社会生活中随时随处可体现出来。人都有自己的尊严,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而每个人受到别人尊重时也需要替别人着想,善待他人。有的人得不到别人尊重,有可能是自已骄奢淫逸、违法乱纪、道德败坏,自己坏了自己的声誉。一个人是这样,一个机构、一个群体也是这样。  相似文献   

4.
相信自己     
相信自己的思想.相信你内心深处所确认的东西众人也会承认——这就是天才。尽管摩西、柏拉图、弥尔顿的语言平易无奇,但他们之成为伟人,其最杰出的贡献乃在于蔑视书本教条,摆脱传统习俗,说出他们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思想。一个人应学会更多地了解和观察自己心灵深处那一闪即过的火花,而不只限于仰观诗人、圣者领空里的光芒。[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与人沟通,交往的社会本性,驱使人们寻找各种各样的途径和媒介来满足这一本性。其中.一种可以看到别人心灵图景的服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它就是电视谈话节目。  相似文献   

6.
陈列设计中的人本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本主义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心理学流派,以马斯洛(A.H.Maslow)和罗杰斯(C.R.Rogers)为代表,近年来迅速发展,被称为心理学中的第三种力量。它强调人的自然本性和自我实现,让人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由自己的意志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改善人的“自知”或自我意识,使人认识到自我的内在潜能或价值。  相似文献   

7.
吴伯勇 《大观周刊》2012,(45):290-290
“倾听”作为现代学习和交流的一种必备的手段,直接影响到人的发展。其有二层意思,一是“倾”,大胆的说,让别人清楚明白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是“听”,认真地听,让自己明白别人的意思。学会倾听.一方面是通过交流,获取知识,达成共识,随时调整自己的方向。另一方面.是对别人人格的尊重,能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创建和谐的集体氛围,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  相似文献   

8.
通俗地讲.新闻是写别人和写给别人看的,而不是自己写了自娱自乐或束之高阁的,因此就得考虑写出来的稿子能不能发.发了别人爱不爱看,因此就不能光在自己这个角度考虑写完就拉倒,还得不时进行换位思考。  相似文献   

9.
《声屏世界》2007,(11):55-55
“想做什么,立刻去做,也许都来不及了,人是最拿不准的东西!”这是作家张爱玲在香港生活时说的一句话。对于这句话.我的理解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下,人连自己都不相信,又怎能相信别人呢?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很精明,有的人不太精明,相比之下,人们更喜欢后者。因为不太精明的人往往天性乐观随和,不太计较个人得失,没脾气又没架子。跟这种人交朋友放心,不用时刻担心被算计。  相似文献   

10.
原则上来讲,不要轻易借钱给别人。人的本性是贪婪的,我们不排除有些人是洁身自好、刚正不阿的,但是绝大多数人是“见钱眼开、贫婪成性的”。这并非耸人听闻,你也不要认为自己不是这样的人,只是你没有机会,如果给你机会身居高位,掌管钱财,你需要努力的不是怎么工作才能提高绩效,而是怎么克制自己不断增长的贪婪欲望。  相似文献   

11.
感觉不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写了一辈子东西,说大话算是作品,说实话仅算作文。几十几的人了,又靠卖文为生,老说自己写的东西是小学生的作文,自己脸红不说,别人还会说是虚伪。为了给自己抹粉,也为了让别人说声真诚,就硬着脖子承认作家了作品了。我这人土里生土里长,没上过几年学,也没读过几本书,更没研究过土夫子和洋夫子,不敢冒充秀才。要说创作经验,一点也没有。经验是什么?是把成绩和成就总结起来,供别人学习,供自己陶醉的东西。这东西是个好玩艺,越总结成就越大,越总结缺点越少。我不会总结,也没这个宝贵习惯,便找不出自己的伟大自己的辉煌,便总是没有信心,越写越发现自己不中。这不是虚心,我也是个人,也  相似文献   

12.
余朝英 《大观周刊》2012,(49):224-224,195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里.长期以来学生所习惯的学习过程便是由教材、教法把别人“已知”“已有”的东西传授给自己.通常的做法是,在教师的训练下一步一步靠近现成的答案.或者干脆等教师把答案告诉自己之后,化工夫背下来;再就是跟着教师按设定的模式反复物操练,逐步掌握由别人设计好的技能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几十年的“政治发烧”使中国人失去两件东西.一是对自己传统文化的掌握.一是对世界的认识。而古典文学.我觉得,是语文最厚实、最肥沃的土壤。白话文如果没有古典汉语的熏陶.是很单薄的。  相似文献   

14.
心理治疗     
做过些心理治疗.这让我时常反思心理治疗是否真地会对别人有些作用.想到此点的原因是我曾经体会到的自己个性上的某些弱点和缺点.改变起来也相当不容易.甚或有些无望。如此.再来堂而皇之地谈给别人,未免有些缺乏廉耻.这让人陷入绝望。在上述意义上,尼采说到“有些人能够拯救他们的朋友”但“却无法拯救他们自己”这一先知性的结论如何能够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5.
脑筋运动     
1、数字1111是什么意思?2、九点和十点有什么区别?3、整天不刷牙的人会怎么样?4、1个人有1个,全国人只有12个,这东西是什么?5、圆圆的考试卷上哪个分数最高?6、自己的什么东西非得花钱送给别人,还不能延误?  相似文献   

16.
好色出自人的本性,德行不是自然之性,而是社会教养层面上附加的东西,自然打不过本性中自然包含的。  相似文献   

17.
三点学习体会●时事部实习学员黄启文个性出质量报纸办得好不好,吸不吸引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自己鲜明的个性;一篇文章写得好不好,能不能编发,有没有影响,同样需要有与众不同的东西。因此,能不能拿出别人没有,而自己独有的东西是编辑部最为关注的。体育组采编军队题材的体育新闻,在内容上题材局限性较大,在版面位置和大小上也不占优势,如何经营好这一小块阵地,是体育组乃至时事部都十分重视的问题。他们推出了《强身健体谋打赢》专栏报道部队的群体工作,比之一般新闻,贴近性更强,可读性更大,官兵来稿踊跃,但栏目推出一段…  相似文献   

18.
如今学术界尤其是弄文史的要讲究学术规范了。例如过去有些人引用文献不注出处,承用人家的说法不提其姓名、书名或论文题目,这都被公认为不规范,不纠正不行了。  但我还发现一个更为常见的不规范做法,即一篇学术论文写得像书的某章某节那样,只就题目作平铺直叙地讲说,而不交代清楚:(1) 此题目没有人做过,我现在做了是填补空白;(2) 或是此题目某某人做了,但有错误,我现在是来纠错并提出正确的东西。其结果是使读者不知道这篇论文里哪些真是署名作者自己的东西,哪些只是别人前人的东西,甚至全部是因袭人家的,当然也许真的全部…  相似文献   

19.
王官 《新闻世界》2007,(3):45-45
对于别人的经验与别人的教训,很多人偏重于借鉴经验;对于自己的教训与别人的教训,人们更容易汲取自己的教训。其实,无论单位还是个人,都应该学会把别人的教训当财富。邓小平同志说过:“过去的成功是我们的财富,过去的错误也是我们的财富。”成功的经验大多相似,失败的原因却千差万别,从失败的教训中学到的东西,往往要比从成功的经验中学到的多。  相似文献   

20.
在一篇“先改变自己”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改变别人是事倍功半.改变自己是事半功倍.一味地要求他人倒不如反躬自问。你用心珍惜,他人自然会有所感受。当我们不再将眼睛盯着别人,回到自己的心灵世界,将尘埃打扫干净,就会发现自己,愉快了,别人也会跟着愉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