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面对《大学语文》课程的边缘化,只有改革课程授课模式才是出路。明确《大学语文》“语文本位”的课程性质,在实践教学中实行“文学史知识+人文素养+文学鉴赏”三位一体的授课理念。通过把生动传奇的故事作为授课线索,把教学内容与音乐有机融合,讲究授课篇目内在的文学史的系统性,以及结合职业教育的专业属性特点等来寻找与学生的共同语言、彰显教师课堂魅力的途径,为《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提供具体可行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大学语文教育逐渐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文化教育界和学术界的关注。2004年以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南方周末》等媒体直接介入并连续发表了有关大学语文教育的文章。引起全国范围的大讨论。各类分析、探讨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文章不断涌现,各种进行大学语文教改的努力和尝试也在不断深入。2006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高校语文课写入国家文化发展纲要。这是前所未有的。接着在2007年教育部下发的《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改革研讨会纪要》中也提出建议“在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大学语文应当成为普通高等院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这一建议得到了许多高校的积极响应。大学语文重要性的共识、大学语文课程受到高度关注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我们从很多高校的现状来看。大学语文教育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有些高校仍在削弱。有些学校干脆停开了大学语文课程。究其原因有几个方面:首先,教育管理者们态度冷淡,认识不到这一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大学语文教师的课程教改热情空前高涨的同时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领导的沉默不语。在教育管理方式和考试方式上依然保留着太多的教条和所谓的“规范”,这是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与改革举步维艰的处境之一;其次。也和教育管理者们有关。由于他们的决策,使得学校追求功利性办学效果,学校重视学科专业的发展、重视教师科研水平,大学语文和其他人文教育课程受到冷遇;再次,是大学语文课程在教学中出现的危机,这也是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对大学语文课程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论大学语文的课程方向与内容构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语文”具有特定的描写对象和探究内涵,“大学语文”课程的方向是帮助修课学生继续改善语文修养,提高语文能力。要在与语言学、文学、美学、人文专题、文化史、写作学等课程的区别中认识“大学语文”的独特内涵。“大学语文”教学应着眼于“好文章”的标准,由阅读和解析各种文体的经典的、优秀的汉语文本来构成内容主体。  相似文献   

4.
论大学语文教育的两个基本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大学语文教育,存有两个基本问题,即大学语文到底应“教什么”以及到底该“如何教”。基于语文课程论的视角,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情感是大学语文教育基本的课程要素;基于语文教学论的视角,讲解、操练、体悟是大学语文教育基本的教学方式。三类基本的课程要素与三种基本的教学方式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联。  相似文献   

5.
我国高校的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一直在进行中,但改革效果始终不甚理想.根据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有必要对大学语文的课程建设进行再思考,尤其是要对大学语文进行明确、科学的定位.大学语文一方面应该遵从大学教育规律,回归它的语言教育本位,明确它与中学语文的层次与功能区分;另一方面应根据社会对人才素质与能力的需求,针对性地设置课程内容.这样,才能实现课程设置的意义,切实地使课程融入大学人才培养总体目标的实施体系中.  相似文献   

6.
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存在教师队伍整体不强、课程建设整体滞后、课堂教学缺乏创新等问题。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为:在课堂教学主渠道中,充分发挥大学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追求真、养成善、创造美,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其本质就是还原语文教育的育人属性,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实现以文化人。在实践中,要突出关键点,建强语文教师队伍“主力军”;要把握基本点,筑牢语文课程建设“主战场”;要打造增长点,畅通语文课堂教学“主渠道”。  相似文献   

7.
如何提高大学语文的教学效力,实现该课程的终极教学目的,已经成为近年来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关注的课题。改变高校对大学语文的态度已成为当务之急。构建大语文教育观下的综合课程体系,充分发挥新技术条件的优势,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应成为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大学语文教学过分强调"人文性",导致偏离语文本身。对大学语文的属性和定位认识的偏差造成了"非语文"的倾向。应该重新回归到大学语文的语文本位,强化母语意识。  相似文献   

9.
关于高职"大学语文"如何定位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学语文”是高校面向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课程,上个世纪80年代初,部分高校就已经开设,后来一些高职院校,也把“大学语文”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主干课程。但目前该课程的定位和教学效能亟需反思。不可否认“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在大学阶段,尤其在高职院校中,语文是偏重工具性,还是偏重人文性,抑或是两者并重,这却是一个颇具争议的热点问题。有些高职院校开设“大学语文”,初衷主要是为那些上了大学而语文基础又较差的学生补课,  相似文献   

10.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构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肯定当前“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在教材翻新、精品课程设置和教学信息交流方面所取得的成效;同时分析了改革的现状,从课程体系、教材内容等方面指出其不足之处;从而提出今后改革的设想:关键要树立教育创新的理念,进一步切实地改革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以扩大“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成效。  相似文献   

11.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承担着培养高职学生的语文实用能力,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及全面素质的重任。大学语文课程中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是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最佳素材库。应构建立体化高职大学语文课程体系,全方位落实课程思政,达成全程全方位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授法”历尽沧桑,改革开放以后,突飞猛进,发展成为“语文科教育学”系列课程,成绩空前,问题也较突出:其中科学性、先进笥和针对性、实用性统一问题,特别要求课程、教材、教师进行三位一体的整体改革:首先应区别语文教育学的科学体系和课程体系,分设必修课和选修课,并为课程和教材正名;其次是建立语文科教育学-语文科教育(学)论-分科教学三级整体改革体系,以使扣紧“语文课标”,同步改革,分流整合,聚焦成材,集约实用。  相似文献   

13.
从“文本”走向“人本”语文教育为人的发展服务。一切语文教学与设计的根本出发点与归宿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我们的语文教学与设计不仅着眼于“文”,更是着眼于“人”,要通过“文”这一载体而实现“人”的发展。正因为坚守“生本位”,即由学科本位,知识本位转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为本位,所以我们语文教师的备课设计就必须由“文本”转向“人  相似文献   

14.
大学语文教学的课程建设,不囿于开设一门必修“课”,而是要开发满足在校四年学生语文学习需求的一系列“课”,保证有语文学习不同需求的学生随时能进行语文学习、接受指导。大学语文必修课要强化能力训练的主线,注意与专业学习的有效衔接;选修课要突出服务学生的多元语文学习需要,注意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平台;活动课要主动介入校园文化建设,策划和营造校园内浓浓的语文学习氛围。  相似文献   

15.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作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第一课的大学语文再次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专家学者们一致指出:大学语文课程与中小学语文课相比,是在更高层次上进行的语文素养教育,充分认识并肯定了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工具性、审美性等性质特征。其实,我们还要看到大学语文和中小学语文课程同样还具有实践性特征。但是在大学尤其是在高职院校里,大学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是严重缺失的。  相似文献   

16.
普通高中实施语文新课程标准,大学语文教学也应相应改革。在观念上要明确学科性质,并举人文性与工具性;在态度上要足够重视,提升课程地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课程研究;在课程设置上应增设选修课,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在具体教学方法上要灵活机动,且兼顾学生专业特点。  相似文献   

17.
创新作为素质教育的关键,已成为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如何朝着符合人才培养的方向发展,如何进行教学改革?是摆在所有高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营造互动式的教学模式,营造"开放式"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并在语文教学内容、方法上进行改革和创新,将文化、写作、欣赏融入整体课程教学中。本文旨在探索《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创新的新思路,推进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进程。  相似文献   

18.
一、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和采用表演法的必要性 (一)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大学语文课程,作为高等教育的基础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大学生尤其是非中文专业的大学一年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水平。2006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批转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特别提到:“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南开大学的陈洪、李瑞山等先生,把大学语文教学定位为“母语高等教育”。这样就使得大学语文的教学活动具有提升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意义。大学语文课程,使学生在民族文化认同的基础上,通过语言媒介,提高学生素质,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大学语文教学的教育功能,无论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还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都是并行不悖的。关键的问题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需要大学语文教学强化自己的教育功能,与其他学科教育一起形成合力,尽快培养出更多的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人才来。要担负起这一历史重任,按步就班的大学浯文教学是无能为力的。大学语文教学必须加快改革步伐,加大改革力度,主动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为达此目的,语文教育专家张志公先生曾经指出:语文教学“要在原有基础上有所调整,或有所改进、改革,以便适应新时期的需要。要在效率致用两个方面有所突破。因此,课程的内容、目的、方法,都需要有突破性的改进、改革。”笔者亦认为,当前大学语文教学必须进行全方位、多层面的改革,其重点是:第一,建立能够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和经济发展趋势的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体系,拓宽知识面,调整知识结构;第二,建立起能够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积极性的大学语文教学机制;第三,改进教学方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实践性环节和学生能力的提高,保证大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作为文化基础课的高职语文课程改革也倍受关注。高职语文教学大纲规定“高职语文课要以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本位”,能力本位需要通过必要的考核来检测。因此,明确考试目的、改革考核内容和方法是推进高职语文课程改革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来测定学生的学习成绩、检验教学成果、提高教学质量,从而完成“培养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的高职语文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