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南宋书院大师的研究,历来是中外学者研究中国书院的重点内容之一。全面系统的对南宋书院大师学术精神的研究至今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全面系统地研究南宋书院大师的学术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在元代书院发展史上,宋遗民书院是个特殊而重要的文化现象。重建或新建的江南宋遗民书院依然保存着宋代书院具有的讲学传道特征,由宋遗民主持的书院多专注于学术,其学术氛围比同一时期的其他书院相对要浓厚得多;江南宋遗民书院在官方统一教育之外独立办学,并不受元政府过多干预,不仅在创办书院时有较大的自由度,而且其内部管理也有更多的自主权;江南宋遗民书院不仅帮助宋遗民找到精神寄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宋遗民的生活困境;在宋遗民书院中,从书院的创建者,到延聘的执掌者和生徒也多认同遗民身份,师生之间有着相同的气节、趋同的价值取向,使江南宋遗民书院更富遗民文化的气质。宋遗民在书院中讲授程朱、精研理学,既缓和了民族矛盾,又为元代书院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3.
谭甲文 《池州师专学报》2006,20(4):82-85,107
书院产生于唐代,它源于私人治学的书斋与官府整理典籍的衙门,即书院有官府和民间两大源头。宋代是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兴盛期,南宋则是书院管理体制得以确立的重要时期。南宋理学家和书院结为一体,赋予书院更多的学术教育理念,使书院承担起研究学术、发展教育、推行教化的重任,其管理亦借鉴官方学校、禅林精舍、道家清规,形成各种制度。  相似文献   

4.
本文回顾了书院的千年历史,提出书院至少在八个方面对今天的大学教育有所启示,认为自主办学,大师执教,学术自由,主动学习,注意修德,是中国书院精神之所在,曾为毛泽东等赞扬,现为各界学者关注。  相似文献   

5.
书院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文化教育组织,是学术传承、积累、研究、传播的基地.自南宋书院与理学一体化之后,书院便在儒学变迁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专门探讨书院与学术关系的论著有朱汉民的《湖湘学派与岳麓书院》、刘玉才的《清代书院与学术变迁研究》、肖永明的《儒学·书院·社会——社会文化史视野中的书院》等.  相似文献   

6.
朱熹是南宋理学集大成者。为纪念和祀奉这位大师,紫阳书院应运而生。南宋末,在朱熹故里徽州,当地人士与官员一道建成了第一个与朱熹有直接关系的徽州紫阳书院。明清时期,徽州人外出经商,为怀念故土圣贤,以表不忘根本,亦在汉口建成了紫阳书院。  相似文献   

7.
石濑     
流泉自清泻,触石短长鸣。穷年竹根底,和我读书声。【解读】张拭,字敬甫,号南轩,宋人,仕至修撰。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曾主讲岳麓书院,与理学大师朱熹一起传播理学。他主持书院时期,形成了中国学术史上著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书院教育在宋、明两朝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随着封建集权的加强,书院虽一度成为封建王朝的教化工具和封建官僚的培养机构,但书院相较于宋、明的官学教育而言,有着更为自由的学术精神和学术气象,宋明理学在书院教育的推动下,在思想控制极其严格的封建社会中后期反而获得巨大的发展.这些发展得益于书院聚集了大量的儒学大师和典籍、建立了完善的教育体系、创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和传统.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古代大学的书院在官方控制、行政介入、为科举应试服务的困境中艰难地生存,这对书院理想———学术创新与传播自由、管理自主和教学内容相对独立等形成了巨大挑战。书院大师们凭借其博大的胸怀,敢于创新的勇气,以及调适书院发展规律与现实需要矛盾的智慧来直面这些困难,使书院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现实因素的制约,在学术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重大成就,书院大师们的历史经验应该可以成为现代大学校长们借鉴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10.
到目前为止,研究宋代书院问题的学者很多,但是探讨的焦点多集中在宋代书院的官学化,四大书院研究或者同一地域之内书院的研究等方面,而对北宋与南宋之间书院对比分析的研究还相对较少.论文从兴办书院的目的、书院发展的过程以及书院的授课内容三方面分析白鹿洞书院在北宋和南宋不同的历史环境中的不同特点.以便通过书院这个切入点窥见南北宋在文化上的不同之处,对研究宋代教育史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主持人语     
书院是中国文化教育史上灿烂的明珠,已有一千多年光辉的历史。在唐末至清代的实际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培养人才与地方教化中有着非常卓越的成就。书院在其历史演变的过程中虽然形态各异,但自主办学、大师执教、学术自由、师生关系融洽、主动学习、注重修德等书院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  相似文献   

12.
南宋书院教育盛极一时,但作为南宋书院发展的一道分水岭,嘉定更化后南宋书院发展情况却有很大的不同。相比较于嘉定更化之前,嘉定更化后南宋书院的发展更加迅速,并带有浓厚的官学化色彩。这些官学化的特征于南宋书院的发展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作为一个整合了各个方面资源的教育机构,南宋书院具有中国书院发展史上最显著的时代特性。  相似文献   

13.
正四川省绵竹中学占地150亩,坐落于中国名酒剑南春产地,素有酒乡画城的绵竹市城东新区,现有教职员工220名,在校学生3200余人,55个教学班,是寄宿制单设高中。学校前身紫岩书院,始建于1316年(元延祐三年),系追念南宋抗金名将张浚(紫岩先生)而由元帝赐名。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紫岩书院汇聚了西汉严君平的道家文化、南宋张浚的爱国文化、理学大师张拭的理学文化、清代杨聪的教育理念和"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杨锐的变革创新精神,孕育出特有的"实学、立身"  相似文献   

14.
面对儒、佛、道之学的冲突与碰撞,儒学大师程颞、程颐汲取佛、道之长,创立“洛学”一派。尤其是二程以书院为阵地,使洛学得以传播和弘扬,成为北宋末年的“显学”,更使宋代河南书院得以快速发展。这种学术与书院的结缘对后世学术与书院的发展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5.
池州书院的发展状况,总的来说与全国书院的命运大致相同,形成于北宋,昌盛于南宋和明代,终止于清末,历时近千年。池州古代书院对当地教育的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书院的讲学活动和讲会制度以及养士课艺制度方面。书院的讲会制度活跃了当时的学术氛围,为池州获得"千载诗人地"创造了良好的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16.
书院从唐朝发端到清末改制的一千二百多年之间,虽历经唐宋元明清各朝,但相比较而言,南宋时期的书院无论是发展规模,还是管理水平都处于鼎盛阶段。尤其是经过张栻、朱熹、吕祖谦、陆九渊等理学大师及地方官员的卓越运作,使书院得以步人制度化发展阶段,包括书院建筑规制、职事设置、教学管理、藏书、经费、祭祀等各个方面的发展,为封建社会后期书院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7.
南宋时期,书院大盛。这个时期的书院有两大特点,其一,书院与理学家讲学发生了密切关系,如白鹿洞书院是朱熹讲学之地,象山书院是陆九渊讲学之地;其二,若干书院除进行讲习外,还成为纪念理学大师的所在。例如婺源的紫阳书院是纪念朱熹的,鹅湖书院的建立则是为了纪念朱熹、吕祖谦、陆九渊、陆九龄等人的“鹅湖之会”。 鹅湖书院建在铅山县的鹅湖山麓。鹅湖山距县城十五里左右,它东望怀玉、西瞰象山,风景秀丽。山上有湖,相传晋朝有一位姓龚的人曾经在此养鹅。因此,后人名之为鹅湖山。 “鹅湖之会”是由吕祖谦发起的。当时南宋统治者面临着民族的危机和尖锐的国内阶级矛盾。地主阶级的思想家、哲学家纷纷向统治者出谋献策。  相似文献   

18.
这一期发表了顾宏义、申万里两位同志的文章,按文章涉及的时代先后编排。南宋时期书院甚盛,各地书院相当普及,并有众多的民办书院涌现,大大促进了学术文化的发展。东阳人蒋沐所建的横城义塾,是宋末浙南地区甚具影响的民办书院。顾宏义《南宋横城义塾及其《义塾纲纪》考论》研究了理学家方逢辰参与制订的《义塾纲纪》,指出方氏较为系统而详细地规定了义塾的办学主旨、学生入学资格、教学内容与方法、义塾管理等,对横城义塾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文章还考察了横城义塾围绕着科举考试而制订的书院教学考课制度,指出这种课试、拟试颇为完备,给…  相似文献   

19.
鹅湖书院的藏书事业始自南宋,至清代蔚为大观。通过对鹅湖书院藏书事业的考述,对于进一步厘清鹅湖书院的历史与文化,进一步深入开展鹅湖书院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历史看,悠久的学校发展史,丰厚的文化底蕴,是蕺山中心小学特有的文化积淀,更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学校的历史自南宋乾道年间蕺山相韩旧塾发韧,经明代的证人书院,清代的蕺山书院,辗转递嬗,弦歌相继,在蕺山南麓立校,至今已历八个世纪之久。此处人才辈出,历数百年不衰。早在南宋乾道年间(公元1165-1173年),理学大师韩度曾经在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