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传统割裂式音乐教育的弊端 (一)割裂了音乐本身 1.割裂了音乐形式的统一性 人类早期的音乐活动是一种初始的、尚未分化的综合活动形式,是歌、舞、乐三位一体的。对儿童来说,其发展和音乐的发展有着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音乐形式的统一性表现在儿童身上,就是载取载舞、唱唱跳跳,即一种整体的表现方法。  相似文献   

2.
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目前,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着儿童厌学而又好动的矛盾心态,这就给小学体育教师提出了一个急待解决的课题,即如何充分利用儿童的心理特征,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对体育课的兴趣。我认为将唱游教材引入小学体育课的准备活动之中,是解决好这一矛盾的最佳途径。唱游是让儿童通过“歌、乐、舞、游”等形式,运用自身的各种感官积极主动地获得学习知识所需的最佳生理和心理状态,来激发兴趣,感受音乐,陶冶性情,提高身体的活动能力的一种教学形式。它能使  相似文献   

3.
正编者按:通过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学习,许多教师已经了解到"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但将此理念运用于教学时,不少教师却不知从何做起。以音乐活动为例,教师们容易纠结于音乐技巧的把握,而被教会幼儿唱一首歌或跳一支舞的目标所禁锢,使得音乐活动枯燥无味。既然艺术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那么幼儿是否能准确演唱一首歌或跳对一支舞就不成为艺术表现的唯一目标,教师应大胆地去改革教学的模式,以幼儿为本,激发幼儿的艺术潜能,支持、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本沙龙  相似文献   

4.
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目的,是挖掘和发展启蒙期幼儿潜在的音乐素质和表达能力的,以及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继而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中,即在唱一唱、跳一跳、玩一玩、乐一乐的过程中,让幼儿去感知和体验音乐的魅力,从而获得相应的音乐知识和表演技能。在客观接受和主动创造的音乐艺术活动中表现音乐,萌发幼儿去认识美、感觉美、表现美。音乐是人类生活的反映。人们用音乐抒发情感,用音乐愉悦生活,音乐能带给人们美感,使人们获得高尚  相似文献   

5.
龙晶 《华章》2010,(34)
地方课程是根据国家课程政策,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而开发、设计、实施的课程.音乐课重视地方课程也就重视了民族民间音乐,通过地方课程的学习,丰富了中小学校本音乐教学,唱自己的歌、跳自己的舞,保护好当地的历史文化,造福与子孙后代.  相似文献   

6.
程英 《福建教育》2014,(7):55-59
通过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学习,许多教师已经了解到“艺术是人类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重要形式,也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但将此理念运用于教学时,不少教师却不知从何做起。以音乐活动为例,教师们容易纠结于音乐技巧的把握,而被教会幼儿唱一首歌或跳一支舞的目标所禁锢,使得音乐活动枯燥无味。既然艺术是“表达自己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情绪态度的独特方式”,那么幼儿是否能准确演唱一首歌或跳对一支舞就不成为艺术表现的唯一目标,教师应大胆地去改革教学的模式,以幼儿为本,激发幼儿的艺术潜能,支持、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关,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本沙龙通过《以幼儿为本,有效支持幼儿对音乐的审美体验与创意表现》一文,细述音乐活动的诉求和具体实施策略,并通过小班亲子音乐活动“爸爸去哪儿”、中班韵律活动“冒险岛之旅”、大班音乐活动“狐狸和母鸡”的案例及评析,详细而明了地呈现音乐活动的应有面貌,希望对教师们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音乐艺术自产生开始就是以"歌、舞、乐"三位一体的形式呈现的,新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制定后,这一特点再次得到教育界认识.因此,针对小学歌唱教学,综合性的教学手段运用理应得到重视,这其中主要包括唱游教学手段、律动教学手段以及表演教学形式三种。  相似文献   

8.
正音乐教学的目的是挖掘和发展人自身潜在的音乐素质和能力,负有培养低年级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萌发幼儿初步感觉美,表现美的重要使命。在内容多样的音乐活动中,在唱一唱、跳一跳、玩一玩的过程中,让幼儿去体验音乐,去感知音乐,才能获得相应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使他们有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本领,能唱、会跳、能欣赏、会创造,才能在音乐艺术活动中表现音乐,接受美的熏陶,萌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那么,在音乐活动中是如何去完成这一重要使命的呢?我认为,让幼儿置身在游戏中接受美育是重要的。我国早期教育家冯德全  相似文献   

9.
2岁半~3岁孩子3岁时,各方面的素质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总体说来,3岁以前婴儿对音乐的反应通常说来是整体的、综合的、外部的,即依然是通过动作模仿、发声模仿来表现对音乐的感受和学习,而不是通过具体的音乐能力的某个方面,例如唱好一首完整的歌、跳一曲舞、演奏乐器等来展示自己的音乐能力和感受。  相似文献   

10.
唱游教学是学与玩的教学,是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而设置的趣味性、综合性音乐课型。包括律动、音乐游戏、歌表演、集体舞等四个方面的内容,采用听、视、唱、奏、动、创等综合活动形式,提倡音乐活动的多元性,注重激发儿童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一、唱游教学的指导思想与特点1、唱游教学的指导思想唱游教学的指导思想为"动中学、玩中学、乐中学",它不  相似文献   

11.
音乐和文学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们都产生于劳动,在远古是完全揉和在未分化的巫术礼仪活动的混沌统一体之中的。如《吕氏春秋·古乐篇》记载传说中的葛天氏的音乐说,“三人持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三个人手捉牛尾,踏足而歌,生动地反映了载歌载舞的情景。这说明歌、舞、乐三者在原始音乐活动中本来就联在一起,其表现为:身体的跳动(舞)口中念念有词或狂呼高喊(歌、诗、咒语),各种敲打齐鸣共奏(乐)。到后世这些才逐渐分化为“礼”——政型典章, “乐”——文学艺术。而在中国古代,文学和音乐是紧密结合的。 从历史发展的纵向看,原始社会音乐、文化、歌舞乐三位一体。奴隶社会西周到春秋中叶出现了按音乐风格分类的民歌总集《诗经》,周秦时代音乐文学从理论到实践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汉魏的相和歌,东晋南北朝的清商乐和鼓角横吹曲;唐代的诗词;宋代的词在民间和文人中普遍受到喜爱。说唱音乐在瓦舍勾栏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元代的杂剧与南戏是音乐与文学剧本完美结合的产物:明代的昆山腔、弋阳腔使曲牌音乐得以提高并趋于完善;清代的梆子和皮黄成了戏曲、音乐、曲牌联套到板式变化的飞跃,为近代京剧奠定了坚实的基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代音乐艺术历史悠久、光辉灿烂。“乐舞”作为一种音乐艺术形式,从远古到周初,经过先秦这一段漫长的产生和发展过程,逐渐确定下来,形成了一种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可见,“乐舞”中歌、舞、乐紧密结合的形式,是人类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因而也就表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美。从迄今掌握的资料看,早在原始萌昧时期,我国就有歌舞音乐的产生。这些资料有见于考古实物,也有见于文字记载。虽然只是萌昧时期的作品,但其中  相似文献   

13.
林红梅 《教育评论》2007,(6):149-150
音乐,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审美心理的形成和审美能力的发展以及身心和谐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幼儿园音乐教学的目的,就是挖掘和发展幼儿自身潜在的音乐素质和能力,负有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爱好,萌发幼儿初步感受美、表现美的重要使命。在内容多样的音乐活动中,在唱一唱、跳一跳、玩一玩的过程中,让幼儿去体验音乐,感知音乐,获得相应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使他们有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本领,能唱、会跳、能欣赏、会创造。同时,鼓励他们在音乐艺术活动中表现音乐,接受美的熏陶,萌发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创设良好的音…  相似文献   

14.
《苗音·乐舞》一课主要教学内容是苗族民歌《苗家儿童庆丰收》,从歌、乐、舞三方面全方位引导学生感受贵州苗族音乐的风格特点.本文试从《苗音·乐舞》一课的教学实录,浅析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弘扬民族音乐,使学生感悟民族音乐的魅力.  相似文献   

15.
民间音乐教育是指教育者运用教育学、心理学、艺术教育理论,通过歌谣、儿童歌曲、说唱、锣鼓、律动、游戏等民间音乐形式对幼儿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是幼儿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众多的民间  相似文献   

16.
陈亚琴 《陕西教育》2008,(1):99-100
诗歌与音乐自古就是相互联系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姊妹艺术.且不说那"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而歌八阕",里面的歌、舞、诗、乐的元素都是有的,而且是浑然一体,不可分割的.  相似文献   

17.
我认为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幼儿的音乐能力,要把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放在首位,而不是主要对幼儿进行技能训练,立足于教会孩子一首歌、一个舞。音乐能力包括音乐感受力、理解力、想象力、表现力。其中,音乐感受力是最主要的,没有感受就没有理解,也没有想象,更不可能表现。 何谓音乐感受力呢?即当幼儿听到一首乐曲时,不仅能感受到音的高低、快慢、强弱等,而且能体验到乐曲所表达的情绪和思想感情,并与之产生共鸣的一种能力。整体感受音乐的教育形式,就是以培养幼儿的音乐能力为主,它是通过一个活动,运用一个教材,用唱、跳、听、玩等形式来整体感受音乐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欣赏钢琴曲(没有钢琴的,弹奏时可用风琴代):小鸟飞、小兔跳。教学要求: 1.通过钢琴曲的欣赏,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和感受力,初步记住乐曲的名称,理解鸟飞、兔跳的不同旋律。2.要求幼儿较有表情地唱《春天到》和《小孔雀》两首歌曲,咬字清楚,学会换气。3.按音乐的节拍和变化跳“儿童邀请舞”,要求幼儿有礼貌地、活泼愉快地跳。  相似文献   

19.
周师师 《文教资料》2010,(19):98-99
三五个儿童围着一根橡皮筋边唱边跳的场景在二十世纪五十到八十年代非常常见。皮筋歌是一种重要的儿童游戏歌谣,它伴随着跳皮筋的活动而产生,但它又有着自己独立的生命。皮筋歌中关于革命教育类的歌谣占了绝大多数。本文试图通过对皮筋歌符合儿童语言思维特点,以及20世纪无产阶级政治的兴起对其的影响的论证,阐释皮筋歌中的革命教育类歌谣兴盛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我园的音乐活动区活动,是一种在特定的音乐活动区域里,对幼儿进行音乐素质教育的活动。在活动中,我们更注重通过音乐培养幼儿感受美和表现美的能力,注重孩子良好的情感以及活泼开朗性格的养成。它不是单一的教唱一首歌或学习一个舞蹈,而是一个综合的教育过程。音乐活动在自由感知大带小活动→分组活动→游戏、欣赏活动等几个环节中逐渐展开,有主次地完成唱、跳等技能技巧及节奏乐、线谱知识等这类音乐素质训练,在自由与约束的基础上发展幼儿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 (其模式如图所示 )下面,我就以音乐活动“春天”为例,谈谈各环节的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