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当前,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学科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研究生教育的二级学科(专业)设置权从政府下放到高校,学科平台从二级学科上升为一级学科。为适应研究生教育学科环境的变化,高校必须要改造过去建立在二级学科基础上的研究生教育教学体系,为此必须要:以一级学科为基础,建立新的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体制;以自主设置二级学科为契机,积极创新研究生教育专业设置;适应学科环境变化,大力改革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2.
199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决议设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为我国中等学校各科教师和中小学教育管理干部获取研究生学位开辟了一条新通道,它是继工商管理、法学、建筑学专业学位之后设置的又一专业学位。该学位的设置在我国还是一件新鲜事,它和教育学硕士学位及目前按二级学科设置的课程与教学论(过去称学科教学论)研究生有什么区别?特别是大家关心的化学方向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有什么特点?这里作一简要论述。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发展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学科的分化,以及社会对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1921年美…  相似文献   

3.
根据教育部2021年公布的名单,全国455所高校共有5053个自主设置二级学科。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彰显了高校的学科特色、充实了一级学科的内涵、响应了国家和社会的需求。高校通过严格设置程序、加大扶持力度、纳入评估体系、建立预警机制等措施,动态管理自主设置二级学科,不断促进学科归属更加合理、学科活力得到激发、学科出现新增长点,使其成为所属一级学科内涵发展的动力,助推高校“双一流”建设。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中科院研究生院课程设置历史及教学效果,探讨地质学教育的科学性、系统性,以及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合理设置与研究生需求的关系。从而不断增加新的课程,涵盖地质学二级学科,使地质学成为一门有广泛应用前景与完整理论体系的学科。  相似文献   

5.
汉语国际推广与对外汉语研究生教育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国际推广给对外汉语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与创新提出许多新课题;对外汉语教学方向的研究生教育,因其所属二级学科不同、学位类别不同,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也应有所不同;把提高其在汉语国际教育职场的竞争力放在对外汉语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位置.学科理论建设作为创新对外汉语研究生教育的支撑,应在汉语国际推广新形势下有新思路、新举措.  相似文献   

6.
按一级学科设置硕士研究生课程的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社会对研究生的需求产生多元化趋势,培养既有扎实基础理论和系统专业知识,又有广阔的相关领域知识的毕业研究生受到社会的欢迎。针对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研究生,如何制订出合理、科学的培养体系,已成为本学科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点。笔者从社会对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硕士的需求、原有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不足以及完善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按一级学科设置硕士研究生课程的思路,并进行了实施;初步实施的效果表明了这一方案是切实可行的,为培养综合素质高、知识面宽和创新能力强的硕士研究生探索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7.
我国儿童文学学科形成了较为完整、独立的知识体系,其研究生培养也有了一定的历史和规模。国外对儿童文学学科设置的高度重视,显现了儿童文学和儿童阅读对国家未来发展的长远意义,值得我们借鉴和警醒。目前,在二级学科设置自主权交给高校的新形势下,我国儿童文学学科设置更需要高校和社会以自觉和主动的意识,把握机会大力推动儿童文学的学科建制和内涵发展。这同时也是高校办出特色的机遇。  相似文献   

8.
回顾和分析了韩国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和课程设置的历史沿革,总结出了它的四个特点,即:一级学科的设置由国家控制,严格管理;二级学科设置灵活自由,实行动态管理;学科专业和课程设置随科学进步和市场经济发展而变化;国家鼓励各大学针对国外留学生设置研究生院与新的学科专业、课程.  相似文献   

9.
教师教育学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学科是教师教育大学化发展之合法化地位的保障;教师教育二级学科的设置直接影响大学教育资源的分配;教师教育学科建设有利于学科专业归属感的确立以及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教师教育实践中的专业教学、课程设置与理论发展,也仰赖于教师教育学科的设立.从中国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二级学科自主申报设置情况及中国研究生招生中教师教育相关专业的设置情况两方面,对中国教师教育学科开办及设置的现状进行了梳理.  相似文献   

10.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是适应当今世界科技日新月异发展和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 ,满足知识经济对研究生能力培养的需求。该文就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作一简要探讨 ,提出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教育中课程建设改革的重要性、课程设置应遵循的原则、课程设置的总体规划以及教育教学改革具体措施实施中应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11.
在社会实践中,由于受学科特点的影响,文科大学生在社会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很不重视。因此,在新形势下,建立具有时代特征的文科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机制的探讨就显得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人文社会科内容以学生的生活为线索,具有生活化高、学科跨度大、综合性强的特点。加之教学方式的变革,对在职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挑战,也提出了学科教师的职前教育问题。高校应当设置人文社会教育专业,以培养具有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合格的专业教育品质的学科教师。为此,首先需要进行教务管理、日常管理和发展指导的制度创新;其次需要以主题为线索、学科知识整合的课程创新;再次需要以问题-解决式的内容选择、探究-合作式的组织方式的教学创新;最后还需要以案例-任务教学式评价为主的教学评价创新。  相似文献   

13.
教育博士的招生领域设置主要有以职业愿景和专业需求为导向的美国模式,以完成论文研究为目标导向的英国模式,突出科研课题、论文研究的澳大利亚模式,突出职业实践与合作研究的加拿大模式,以及突出职业实践与专业兴趣的中国模式。基于中西方58所培养院校的国际镜鉴,建议我国出台开放性、多元化、可供选择的招生领域设置指导性政策;打破领域、学科局限,开设以实践需求为导向特色课程;面向教育关键和社会重大现实问题开展高层次研究。  相似文献   

14.
改造主义的课程观有:学科之间要有有机联系;学校课程应包括各种社会问题;设立“核心课程”;课程内容的学习采用“问题解决法”等。在研究改革我国现行课程存在的门类过多、划分过细、结构和要求单一、内容脱离实际等问题时,可以从改造主义的课程观中得到启示;(1)课程体系综合化;(2)开设“活动课程”;(3)选择一些社会问题;(4)创设专题性问题,还应防止一些片面掖呼过激的做法。  相似文献   

15.
搭建文科综合实验平台 培养文科复合创新人才(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辽宁大学依托优势学科建立了具有"三位一体"功能的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搭建了文科综合实验教学新平台、形成了文科综合实验教学新思路、构建了文科综合实验教学新体系、探索了文科综合实验教学管理新模式。  相似文献   

16.
知识失业问题在近些年日益突出,是困扰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大难题。托达罗人口流动行为模式为我们分析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急剧膨胀从而形成知识失业现象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框架。以托达罗人口流动行为模式为基础构建的基于两个部门(职业技术部门和高等教育部门)的人口流动模型表明:宏观上要大力发展经济、增加就业岗位;微观上高等教育的学科设定以及办学规模要及时地根据人力资源市场信息进行调整,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17.
高校社科学报栏目是学报办刊宗旨和特色的体现。高校综合类社科学报应依托重点学科、地域历史文化优势及社会现实设置栏目。栏目的设置只有在保证其学术价值、连续性和作者广泛性的前提下,才能真正打造出品牌栏目,创高质量的学报。  相似文献   

18.
搭建文科综合实验平台 培养文科复合创新人才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辽宁大学依托优势学科建立了具有"三位一体"功能的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搭建了文科综合实验教学新平台、形成了文科综合实验教学新思路、构建了文科综合实验教学新体系、探索了文科综合实验教学管理新模式。  相似文献   

19.
刘强 《安康学院学报》2012,24(2):113-115
特色优势学科是办学特色形成的基础,是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特色学科建设中,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以现有学科为基础,突出服务人才培养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队伍建设是特色优势学科形成的核心,科研平台条件建设是基础,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大力开展应用研究和社会服务,是特色优势学科形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创造学的学科结构和科学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创造学作为以创造力、创造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20世纪30至40年代萌生于美国,60至70年代兴盛于日本,80年代被引人中国并获得重要发展。创造学已经初步建立起来和尚处在孕育、萌生过程的数十门分支学科、边缘分支学科,可以相对地区分为普通创造学、理论创造学科、边缘创造学科、应用创造学科、分域创造学科、隶属创造学科等六个学科群组。创造学应当整体性地归类于介于哲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与数学、自然科学、系统科学之间的交叉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