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商标形象广告,亦称“形象设计广告”、“象征意义型广告”,是国外80年代兴起的一种广告诉求方式与表现形态。它以极具个性的表现手法与对传统广告表现方式的根本性突破,在国外广告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关于商标形象广告,我国广告界刚刚接触。至今未见这方面专论。但是,在广告实践领域,尤其是电视广告中,已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这种诉求方式,出现了为数不多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广告市场的成熟,广告这种传播方式,已经逐渐成为企业开拓市场、推广产品的自觉行为.特别是在化妆品行业,广告对产品的销售和推广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女性化妆品的广告更占据着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3.
黎藜 《传媒观察》2012,(9):24-25
消费时代,广告中女性形象在被物化的同时也在传播着带着歧视意义的性别意识。部分广告如益达口香糖"酸甜苦辣"尝试展现进步的女性观念,但这种不彻底的女性意识实质是男权观照下的伪女性意识。因此,只有通过防止过度娱乐化、防止庸俗价值观影响、还原女性视角等方式,才能真正构建起公平、平等的社会性别意识。  相似文献   

4.
传播媒介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尼  尹山鹰 《新闻界》2005,(5):77-78
一、广告中的女性形象 在铺天盖地的广告中,很多都是针对女性的,女性还成了广告商的追逐对象,但是有一种现象不可忽视,那就是一些广告属于歧视女性的作品.目前我国的商业广告中存在着许多性别视角的盲点,男性的审美标准占据着主导地位,现代科技手段不停地述说着一个男性最古老的心愿:既要贤妻良母,也要“花瓶”美女。  相似文献   

5.
女性对于化妆品的消费或购买行为几乎一生都在进行.面对林林总总的化妆品广告,女性的"心理意识是否"会受到影响?这种心理影响又是如何作用于消费行为?本文通过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以及林赛和诺曼的"情绪唤醒模式",分别从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两个方面分析了化妆品广告对于女性意识的影响.并提出化妆品广告中的"情绪唤醒模式"对于现代女性形成以平衡为导向、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陈玲玲 《视听》2016,(1):123-124
随着女性主义思潮的产生和发展,女性的权利和地位有所提高,商业广告中也开始出现独立、自信的女性形象,但大多广告女性角色仍然是作为男性的附属品和性对象出现。益达酸甜苦辣系列广告作为普通的口香糖广告,亦含女性歧视内容。广告作为受众接触量最大的媒介文本,应主动摒弃女性歧视设计,倡导健康良好的社会风气。  相似文献   

7.
近十年来,我国的电视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这种发展是不均衡的,突出的表现就是央视的垄断地位进一步加强,呈现出一强众弱的格局。央视在频道内容方面以全覆盖的态势不断推陈出新,抢占了地方台同类节目的先机和上游空间,在广告经营方面也以灵活多样的形式恩威并重地积极争取大小客户,仅2005年春晚广告总收入就接近4个亿,其节目影响和综合实力与地方台的距离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8.
一“、野蛮女友”:电视广告中的她们为迎合大众,广告总是利用消费者最易接受的符号,如婴儿(Baby)、动物(Beast)和美女(Beauty)等来进行商品“召唤”,而在以这三者为主体的广告构图中,对消费者最具影响力的是美女。正因如此,对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关注与阐释既是对广告的一种文化批判,也是对女性自我意识的深切呼唤。21世纪伊始,中国电视广告中的女性与1990年代的同类女性相比,在直观上已发生了一些细微的变化,而掩映在这些表象背后的深层的思想文化内涵也许比直观现象上的变化更值得我们去琢磨与推敲。在温婉、宽容、细腻、古朴、顺从的“持…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播文化中的女性歧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我国召开。由189个国家政府和观察员签署的《行动纲领》的重大关切领域之一是“妇女与大众传媒”,认为“在大多数国家,大众传媒并没有用均衡的方式描绘妇女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对社会的贡献,相反宣传报道的往往是妇女的传播角色,或有关暴力、色情等行为”。在中国,近年来不断有“男人留岗,女人回家”等算计女人饭碗的说辞;中国的广告、歌碟、新闻报道等传播领域,更是以隐晦的手段,凭借男性话语霸权的现实根基和女性集体无意识的性别缺憾,贬低、监控、约束女性。本试就中国传播化中的女性歧视现象、产生的根源及中西方女性解放的现实努力作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当今的中国广告,对创意的追求已逐步走向自觉和成熟,对制作的某些方面的追求(注意是某些方面)也逐步走向大气和完美,但对广告音乐的创作和应用明显存在着歧视和偏见,广告人和广告主可以拿几十万、几百万甚至几千万的资金请某一明星作为产品的代言人,但对广告音乐的创作和应用却存在着重大的缺失,要么是对广告音乐的认识和投入不足,要么是从资料堆里扒一些没有个性、没有特点的音乐聊作点缀和铺垫,真正成功的案例少之又少。出现这种  相似文献   

11.
在谈到广告中的性别差异时,以往的研究都认为女性在广告中存在着被歧视的现象,对于这个问题,笔者有不同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在谈到广告中的性别差异时,以往的研究都认为女性在广告中存在着被歧视的现象,对于这个问题,笔者有不同的见解。传统研究对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划分可以总结为三大类型:光鲜花瓶型、贤妻良母型和从属附庸型。下面对这三种类型的女性形象加以探讨。光鲜花瓶型传统研究认为,广告在利用女性进行宣传的过程中,着重突出她们傲人的身材、无瑕的肌肤和令人惊艳的脸蛋,此  相似文献   

13.
在广告无处不在的时代,广告中出现最为频繁的女性模特及所塑造的女性形象,更是成为影响受众的重要视觉要素,引起社会大众和学者的关注.我们认为传统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多是贤妻良母型的家庭女性,或者是性感风情型的审美女性,又或是古板严肃型的职业女性.而网络广告中的女性形象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家庭女性身上有了女权主义的展现,女性歧视观念在逐步减弱.审美女性充满自信与勇敢,表现出当下年轻女性多元的价值观与独立的人格.职业女性也有了丰富的个性心理以及自主的性格特征,让我们感到她们拥有对生活、对婚姻、对未来的自主决定权.当然,为了让广告商更加规范地利用好女性形象,我们认为还应该在树立人本广告观念和提高女性形象在广告设计中的艺术价值两个方面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14.
袁莉 《今传媒》2016,(1):68-69
如今的大众传媒报道自觉或不自觉地贬抑女性形象、对女性性别定型等,以致男权主导的社会文化和性别秩序依旧存在,这对大众心理和社会造成了一定影响.而从社会性别视角和女性立场出发的女性主义媒介批评,辨析媒介内容中的性别歧视因素,致力于消除性别歧视、实现男女平等和自由发展,蕴涵着妇女解放的深层诉求.本文以媒体对最美乡村女教师郜艳敏的相关报道为例,从女性主义媒介批评的角度分析传媒报道应该从传播性别平等的文化理念、注重对女性的人文关怀、建立相关监测机构、为歧视女性形象的行为作斗争、提高女性自身的主权意识等方面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今这种消费社会中,广告已经成为消费社会中最活跃、最具有影响力的一种大众文化形态。在广告中,大量的女性形象不仅作为黄金符号被使用着,同时也以一种社会承认形态,或借助社会承认影响着女性消费者的身份认同与角色认同。另一方面,女性消费者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消费主力军,甚至主导着消费潮流。因此,研究广告中的女性形象以及广告对女性形象的塑形所起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杨晓白 《青年记者》2005,(12):75-77
插页广告是由报社代印或由广告商直接提供的活页广告,一般先于报纸印出。插页广告与分类广告一样,在美国区域性报纸的广告收入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其广告客户多为零售商。在报纸发行下滑,广告收入萎缩的今天,美国报纸的插页广告额保持了上升势头。美国报业正将插页广告的个性化服务坚定不移地向前推进,印刷包装机械和计算机系统的结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与之比较,我国报纸的插页广告服务就粗放、粗糙得多了。[编按]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的媒介环境下,一个品牌影响力的形成、放大与巩固,都需要以媒介为载体和纽带.但是,品牌影响力的构成,并不是单纯地依靠广告所能达到的.很多情境下,广告对于一个品牌塑造带来的效果极为有限;很多情境下,广告无法成为品牌塑造的主要方式,很多情境下,不恰当、不适度的广告还会对品牌产生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18.
女性形象在广告中频繁出现。它在商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促销价值是出现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然而在许多广告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却存在着异化和曲解的现象。本文通过对化妆品广告的调查,研究化妆品广告中女性角色的异化现象。通过对传媒消费主义和社会审美观念这两方面的分析来探讨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香港居民对广告中女性形象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这篇报告分析了一般香港居民对亚洲女性在广告中被塑造的形象的看法。在调查中,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广告中经常把女性塑造成性的象征或依赖性的角色。结果表明,女性对此问题的觉察程度与男性没有差异;中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人较多地同意广告把女性塑造成性的象征或依赖性角色;不同收入的被访者所持意见并没有明显差别;对此批评最多的算是“传统化—中国化”和“传统化—中间”倾向的类集群;而长时间收看电视的观众较不同意广告经常把女性塑造成性的象征或依赖性角色。就总体而言,香港居民对上述问题的批评态度是较温和的。究其原因,文化传统和现代化是导致人们态度差异的重要因素,同时,香港也是一个受西方文化影响很深的地区,无论是广告创意还是在其他社会观念上。  相似文献   

20.
李琦 《新闻界》2006,(6):87-88
一、“野蛮女友”:电视广告中的她们 为迎合大众,广告总是利用消费者最易接受的符号,如婴儿(Baby)、动物(Beast)和美女(Beauty)等来进行商品“召唤”,而在以这三者为主体的广告构网中,对消费者最具影响力的是美女。正因如此,对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关注与阐释既是对广告的一种文化批判,也是对女性自我意识的深切呼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