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浅析隋唐以后的赋役变化曹青莲中国封建社会,由于存在庞大的官僚机构和繁重的劳役、兵役,农民的赋役负担特别沉重。唐以前,赋役的征收以人丁为主。随着社会发展,这种征税标准在不断发生变化。唐初的赋税制度是租庸调,这种赋税制度的基础是均田制,其特点是:第一,国...  相似文献   

2.
两税法、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都是中国古代史上重要的赋役制度。三者的实施在中国赋役制度的演变史上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同时三者在内容和形式上也存在着继承性,因此在命题上有深度可挖。下面,本文拟从产生、内容、意义以及相互联系等方面对三者略做简要的叙述和分析,希望对同学们学习中国古代史有所帮助。两税法,是唐代后期的赋役制度。唐初所行制度基本上沿用隋制。在土地与赋役制度上,唐初继承了北魏开始至隋朝的均田制和与均田制配套的租庸调制。后来,武则天至玄宗时,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均田制遭到极大破坏,这样就使越来越…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赋税制度发展一个环节的北魂、北齐、北周赋役制度,曾因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生产状况而发挥过重要作用,并对隋唐时期的租庸调法有过深远影响。本文以较详实的史料论述了北魏、北齐、北周赋役制度的发展沿革,并对各自的优点与不足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4.
一条鞭法既是明代东南地区赋役改革的总结,又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要赋役制度改革,不仅简化了赋役项目和征收手续,以银代役,而且赋役合一,具备了摊丁入地的因素,为赋役征收的一元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一条鞭法是带有浓厚东南地域色彩的赋役制度,在北方推广时遭到强烈的抵制.通过对一条鞭法在北方推行过程中所出现问题的探研,探讨区域政策推行全国过程中产生矛盾的原因.  相似文献   

5.
两税法是五代时期的基本赋役制度。五代的两税征收制度与唐时的两税法相较,产生了诸多变化,这种变化一方面适应了五代战乱频仍的时代特征,同时也为宋初乃至后代的赋役制度提供了依据。本文对五代两税的征收对象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6.
两税法是五代时期的基本赋役制度。五代的两税征收制度与唐时的两税法相较,产生了诸多变化,这种变化一方面适应了五代战乱频仍的时代特征,同时也为宋初乃至后代的赋役制度提供了依据。本文对五代两税的征收对象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7.
问题解答     
问:唐代租庸调制度中男子服役的期限是怎样的?(山东王开琪)答:唐代租庸调制度中,关于男子服役期限的问题是有规定的。这一问题与唐政府对人民成丁的年龄的规定有关。新唐书卷51食货志载:”凡民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岁为中,二十一岁为丁,六十为老。”授田之制,男子十八岁以上即开始受田,而租庸调的负担则为成丁的年龄二十一岁开始。旧唐书卷38食货志载:“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由此可知,男子服役是从成丁的年龄二十一岁开始,而不是受田的年龄十八岁开始.规定中六十为老,则人民的服役期限到六十岁即告终止。新唐书卷  相似文献   

8.
赵伟吉 《历史学习》2005,(12):30-31
一、演变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随着每个历史时期的不同而其内容和特点各不相同。1.贡赋制度:夏、商、西周时实行贡赋制度,这是我国赋役制度的雏形。2.“相地而衰征”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是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实质是承认土地私有。3.初税亩春秋后期从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规定将公田交给耕者,按照田亩的实有数目收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实质上是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4.编户齐民两汉管理百姓实行编户制度,被编平民称为编户齐民。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编户农民对封建国家须承担四项负担:一是田租(即…  相似文献   

9.
唐五代一般百姓获得宅舍的途径与相关社会制度的变迁有着密切的关系。唐初 ,在均田制下 ,百姓的宅基地主要来自官府授地。中晚唐五代敦煌文书中出现的“口分舍” ,很可能指百姓在归义军政权所授的园宅地上修建的屋舍 ,它可以父子相承。唐五代百姓向官府请赐的宅舍一般为绝户和逃户的宅舍。政府向百姓授园宅地、百姓获得宅舍及宅舍地的同时 ,也意味着百姓须向政府承担赋役。吐鲁番文书中百姓宅舍随舍行之役使 ,至中晚唐五代发展为政府要向百姓征收房屋税。  相似文献   

10.
唐代两税法的征收内容究竟是什么?史学界长期以来争论不止.有的认为,两税即是户税;有的认为,两税就是租庸调的转化;而大多数则认为,两税是由户税和地税发展演变而来的.这些看法都值得商榷.为此,本文也淡一点不成熟的看法,以就正于史学界的同  相似文献   

11.
汉语史上,“赁”与“租”都可以表示“付出代价暂用别人的东西”,二者在历史上存在历时替换关系。清代以前,“赁”占主导地位;唐至元代,“租”的“租赁”义开始使用,明代发展迅速,清代时取代“赁”成为主导词.现当代时期最终实现了对“赁”的替换。  相似文献   

12.
通济渠是隋大运河中最重要的一条,其东段通称汴河。由于早期文献记载或简略不明,或易生歧义,所以关于通济渠东段(汴河)的具体流经线路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当代历史地理学界主流观点是认可中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里对汴河的记录,即西起黄河板渚(今河南荥阳市北),向东流经汴州(今河南开封市)、宋州(今商丘市),再偏向东南流经宿州(今安徽市名),至泗州(今江苏盱眙县北洪泽湖中)入淮河。通过研究认可此说,并且发现盛唐人高适的《东征赋》是佐证此说的一条新的重要书证,它比《元和郡县志》早了六七十年。  相似文献   

13.
曲体实兴自两宋与金,宋初的歌舞大曲、传踏,犹是词曲同流而难分,而“异流”分途的标志则是俗曲子“缠声”即缠令的出现,而缠令、缠达、唱赚、诸宫调是南北曲的滥觞。通过翻阅大量文献的考证辨析,可以初步认定宋金曲体中曲牌共309体,《董西厢》应为宋人所作而非金人所作。词与曲虽皆源于唐曲子,但后来的发展,“实分两途”。  相似文献   

14.
宗法,是与宗族紧密联系,以父权、族权为特征的制度和规范体系,兼有政治和法律两重性.它是中国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宗法不仅制约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而且影响中国法律制度的演进。由于与中国传统的经济状况.社会层级、政治架构、及人们的文化心理相适应,宗法曾发挥过,且至今还在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霞笺记》始以传奇剧体制敷演文言小说《心坚金石传》,易悲剧为喜剧,其得失尚需探讨。惜乎作者姓字不详。《西楼记》作者则为明末清初曲坛大家袁于令。两剧皆取材于青楼妓女与士人之离合悲欢,都在不同程度上曲折地反映出晚明特定时代士人的婚恋观念。  相似文献   

16.
《女吊》是鲁迅散文的杰作,研究者历来关注女吊形象所体现的鲁迅一贯的复仇精神,但忽视对这一形象本身的具体辨析。《女吊》一文中所写的实际上是鲁迅心目中的“复仇者”的形象,她与原本存在于绍兴民间戏剧舞台上的“女吊”形象并非是一个统一的形象,理解了这一点,才能知道为何文章中作者的情绪会突然转折,并进一步领会本文在构思和写作上的具体特点。  相似文献   

17.
说“唐”     
“唐”在古代文献中的最常用义为朝代名、国名、地名及姓氏。“唐”的词源义为“大”、“高”,与“堂”同源,其常用义还有道路、堤防、池塘等。因词义引申而孳生出“塘”、“溏”、“阝唐”等字,其中“塘”进一步引申出“驿道”、“驿站”、“报告”、“十里”等义。  相似文献   

18.
“西厢事故”从最早的唐代元稹的传奇《莺莺传》到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再到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经历了五百年之久,在此期间,经过许多民间艺人的改造和读者的选择,加进了人民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使崔,张爱情故事有了很大改变,其中女主人公崔莺莺的形象由最初的逆来顺受到后来的敢于反抗,漠视功名富贵,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最终成为一个光彩动人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的《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的《洪武正韵》为底本,参以朝鲜英祖四十六年翻刻本、隆庆元年明刻本以及一些相关的字书、韵书,分别从字头、注释、反切等几个方面对《洪武正韵》的脱、衍、讹进行校勘补正。  相似文献   

20.
七姓瑶是由生活在湖南怀化一带的蒲、刘、丁、沈、石、陈、梁七姓构成,关于其族源说法不一。文章从学术界公认的瑶族族源的历史脉络出发,结合怀化瑶族发展的文献资料,研究认为,七姓瑶源自于远古的三苗与荆蛮;"武陵蛮"或"五溪蛮"是其主体来源。自隋唐以至宋,怀化瑶族逐步完成由"蛮"到"徭"的文化整合,"辰州徭"、"靖州徭"和"沅州徭"即为怀化瑶族早期的民族共同体。七姓瑶作为瑶族的一个支系当在明清时期形成,其直接来源即为"溆徭"和"辰溪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