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朝鲜民族以其特殊的人文历史和发展进程,孕育出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朝鲜族文化。朝鲜族女性作为创造朝鲜族民族文化的另一主角,在朝鲜族社会生活的大舞台上。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在朝鲜族民族文化事业发展过程中,朝鲜族女性具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特点。朝鲜族女性被视为贤妻良母的代表,相夫教子的模范,能歌善舞的典型。勤劳智慧的化身。任劳任怨的楷模。在朝鲜族历史发展、社会生活和民族文化的传承中朝鲜族女性发挥了重要的角色,形成了朝鲜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中国民间舞蹈是我国的文化传承,也是文化精神、民族审美的心理传承。舞蹈来源于人类的劳动和生活,但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舞蹈可说是与众不同的一种文化象征。在特殊的文化象征下,它主要是以人体作为表演的中介动态艺术,它有着语言文字的功能,传承着民族的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3.
文章探讨了红水河流域壮族铜鼓舞的历史性、民族宗教性、文化传承性等社会特征以及铜鼓舞自身所具有的增强民族凝聚力、弘扬民族文化、健身娱乐、教育、表演和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等社会价值功能.  相似文献   

4.
声乐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声乐教学作为文化教育教学的一个类别,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主题文化教学能使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文化素养得到共同的提高。中国民族歌剧艺术的历史,实际上是以女性角色塑造为主线的文化历史,女性角色是中国民族歌剧中的一个醒目标志。文章以中国民族歌剧中女性文化主题为切入点,引发出对高校声乐课程中文化主题教学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民族节日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事项。节日文化认同是衡量族群内部对文化的认知倾向和归属感的重要指标,对民族节日文化良性发展、族群凝聚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借助田野调查,对彝族火把节文化的认同现状、现实原因等方面进行考察研究。以期对提升凉山彝族火把节的节日文化认同感、民族节日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路径选择及建议。  相似文献   

6.
文化传承是任何一个民族存续和发展过程中的永恒现象,而学校作为人类学习文化知识和实践的重要媒介和摇篮,在社会进程中扮演着将人类创造和积累的一切文化财富和知识经验,社会历史重任和人类文明代代相传的角色。居住在黑龙江省的满、蒙古、回、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柯尔克孜、赫哲、锡伯、朝鲜族等10个世居民族,  相似文献   

7.
民族教育在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中承担着重要角色,通过民族教育环节,民族文化得到传承,进而达到保护的目的。同时,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也充实了民族教育的内容。不论是民族文化保护还是民族教育,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繁荣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为了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三棒鼓"是土家族一种古老的民族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技法。土家族"三棒鼓"作为一种地方曲艺,在长期发展、传承和嬗变过程中体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并具有民俗民风的叙事性、歌舞技艺的表演性、独特风味的音乐性、群众生活的娱乐性、民族文化的传承性等艺术特征,而且也是土家族文化艺术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9.
民族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过去、现在与未来重要的精神纽带,是一个民族区别其他民族独特文化资质的表征,更是加强民族社会安定团结、鼓舞民族意志的重要载体。贵州镇宁布依族铜鼓十二调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如何使其更长远持续的传承和保护,对其传承机制进行探索研究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相似文献   

10.
就传说看,在壮族及其他西南各民族的民间记忆中,铜鼓不仅仅是由人类以金属铸造而成的纯物理器具,而是有生命、有意志、有人性、有神通的神圣之物;它不是一般的乐器,而是神器,在各种自然灾害来临之时,它会挺身而出,它是各种妖魔的克星,是人类的救星。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铜鼓在传统社会为何具有那么重大的价值,铜鼓文化为什么能够在我国西南各民族中绵延传承2 000多年。  相似文献   

11.
从审美人类学的角度看,羌族文化中歌舞的来源曾经表述为女性专属的接领传承空间。歌舞接领的空间与时间依赖于一个具体村落特有的高山森林,其由此特有的高山地域定义为女神梁子。藏、羌、彝走廊中,羌族女性需上女神梁子专门接领女神歌舞技巧并举行接领仪式,这种仪式长久存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里。歌舞接领仪式文化指向确立了人类双重之美:女性在社会文化中的主体美与歌舞在一个族群社会中的崇高美。女性文化空间在变迁的时代中,开始向更广阔领域飘移,由此便塑造出新的女性文化空间美。  相似文献   

12.
人类的历史是对于人类文化创新和传承的记录,而高等教育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基本载体和文化创新的重要源头。高等教育在人类社会和文明发展过程中始终扮演极为重要的角色。高等教育不仅是对于历史文化的传递,还是对于历史文化的创新,其不但具有执行文化社会遗传的基本作用,而且具有时代变革文化执行的基本功能。对于地方高校来说,其在文化传承创新和人才培养以及科技创新等方面都发挥重要作用。基于此,对当前地方高校文化传承创新方式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快,体育活动越来越成为展现国家精神与力量的重要形式,同时体育活动的形式逐渐向全球化与现代化的趋势发展,这无疑会给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发展带来一定冲击。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仅是人类体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一种富含民族特点的文化形式的表现,其在体育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面对当前多种民族体育活动在社会发展中遭到淘汰,民族传统体育精神及文化逐渐缺失的现状,如何增强民族体育文化自豪感,传承与发展民族体育文化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基于此,分析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保护中面临的困境,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战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口传文学是阿昌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记忆历史、传承文明、塑造民族精神等方面具有重要文化价值。进入21世纪,由于现代文明、大众文化思潮的影响,其原有文化生态环境发生巨大改变,正面临着传承发展的危机。以云南省梁河县阿昌族地区的“活袍调”个案为田野调查,表明因其族群记忆的模糊,叙事传统的消退,实用功能的弱化等原因使之逐步衰退。导致传承、发展危机凸显在于其发源、发展的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变、正在消失的语言和传承方式等。有鉴于此,应借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机,以传承为中心建立起有效的传承机制,克服语言和习俗改变带来的传承难点,通过价值观的契合和彰显民族文化魅力等使之能应对危机并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15.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邕剧,是南宁最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戏曲剧种之一。邕剧作为西南地区汉壮各民族共同培育的皮黄剧种,大量经典剧目都必须由女性角色(即旦行)担纲或参与表演。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揭示邕剧旦行的重要地位,分析邕剧旦行表演艺术的全能性、技巧性和多面性,尤其是"当家旦"散发旦的艺术特色,为邕剧旦行表演艺术的传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白马藏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它蕴含着这个族群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白马藏族儿童是白马藏族文化主要的继承人,对白马藏族文化与幼儿教育的融合探究不仅能够实现白马藏族文化的有效传承和发扬,还能让幼儿在教育、生活与游戏中充分吸收民族文化资源的精髓,让儿童获得文化归属感。  相似文献   

17.
白马藏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它蕴含着这个族群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白马藏族儿童是白马藏族文化主要的继承人,对白马藏族文化与幼儿教育的融合探究不仅能够实现白马藏族文化的有效传承和发扬,还能让幼儿在教育、生活与游戏中充分吸收民族文化资源的精髓,让儿童获得文化归属感。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在人类历史发展中世代相传留下的重要文化资源,是各民族传统文化价值的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传承载体,而职业教育则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创新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承担者。以广西物资学校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性传承研究实施路径为蓝本,提出了将非遗传统文化有效融入专业教学中,深化产教融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播与传承,同时建设传承实训基地、开发非遗美育课程教学资源对专业传承人才进行培养,将“非遗传统文化传承”与“社区活动”有效融合等有效形式,为其他职业院校创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柏敏 《考试周刊》2015,(43):23-24
风俗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而且是本民族日常生活、习惯、情感和信仰的反映。本文旨在通过调查阿育迈村的阿卡族传承和保护风俗文化的方式方法,深入研究本村青年在族群认同及在保护和传承阿卡族风俗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  相似文献   

20.
《江苏教育》2014,(8):12
<正>制作这期专题的时候正值农历岁末,正好处于民族文化浸润程度最高的一个社会时空中,因而感觉职业教育民族文化类专业那种固有的"冷门""偏门"气息仿佛也被冲淡了许多。为什么要关注这个职业教育的"非主流"?往大了说,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宣言》明确,教育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文化方式,也是人类文化记忆传承的重要方式——民族文化传承离不开教育;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指出,中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现代农业、工业、服务业和民族传统工艺振兴需要的一线技术技能人才——民族文化传承离不开职业教育;往小了说,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事涉每一个民族个体的生活质量和情感寄托:喝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