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9 毫秒
1.
邱凌 《编辑之友》2016,(7):108-112
美国纯数字新闻业从2005年起迅速崛起,该行业在新闻理念、采编技术、受众行为、职业技能等方面都在影响和改变着美国的新闻业态.皮尤研究中心从2014年起在新闻业年度报告中对该行业进行单独分析,甚至对“新闻机构”的称谓也引入了“News Outlet”这个新词.鉴于美国纯数字新闻业巨大的商业潜力,一些商业巨头和传统媒体集团不断注入新的投资,但该行业目前两极分化严重,多数是投资大于回报,该行业模式是否会成为新闻业的一个新商业模式尚无定论.  相似文献   

2.
商业主义的兴起对整个新闻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数字时代它逐渐转变成为以流量和点击量为核心的指标化新闻生产逻辑。美国媒体社会学家凯特琳·佩特雷在她的新书《一切适合点击的新闻》中,对传统新闻业和数字媒体在“流量至上”逻辑下所面临的危机和挑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揭示了新闻记者在这种特殊的流量驱动逻辑下如何改变了自己新闻生产和内容写作的方式。这意味着新闻业需要重拾公共服务在新闻业中的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3.
《青年记者》2006,(15):85-85
近日,美国广播电视新闻主管协会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该行业正在悄然成为一个女性行业。目前,全美各主要电视频道新闻主播中,女性的比例占到了57%;电视新闻记队伍里,女性的比例为58%;全美广播电视新闻编辑里,女性的比例为56%;在电视新闻制片工作里女性所占的比例最高,为工作人员总数的66%。从整体上看,在整个美国新闻业里,女性都在迅速将男性“挤跑”,只不过广播电视新闻业中这种现象更突出些。  相似文献   

4.
新闻编辑室,是美国报纸和电视台的核心区域。每一天,无数的新闻线索流向这里,又在这里被检选、整理、挖掘、加工,成为一篇篇新闻稿向受众传去。
  2012年开播的美剧《新闻编辑室》描写的就是发生在一家电视网新闻编辑室里的故事。虽然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这个由CBS播出的电视剧来源于活生生的新闻实践,其片头便出现了爱德华·默罗、沃尔特·克朗凯特、切特·亨特利等美国著名记者、主持人的画面。当然,电视剧免不了要强调戏剧性,而这种戏剧性恰恰展现了美国新闻业的种种原则、理念、策略之间的冲突。美国式的“新闻专业主义”也由此得到展现,它是控制美国新闻编辑室的“潜网”,理解它有助于理解美国新闻业,并可透过参照系来思考中国的新闻原则与实践。  相似文献   

5.
孙藜 《当代传播》2013,(1):19-22
作为美国新闻业对互联网技术变革的回应,“透明性”要求新闻从业者将新闻生产过程以及自身的“偏见”公开呈现并接受公众检验.在理念和实践两个层面上,“透明性”既延续着新闻客观性的基本职业规范,又以更具反思和更为开放的态度试图克服客观性的难题,尤其体现于对“事实与价值”关系的重新认定.其实践使新闻作为“公共知识”的特征更为明显,从而有可能为变动中的新闻业与公众及民主的关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当前,探讨新闻业的未来是美国新闻界各种研讨会的主要话题,引起许多新闻企业高管、记者和学者的思考.有些悲观的人甚至怀疑新闻业到底有没有未来.鉴于此,在今年9月底举行的美国在线新闻协会年会不再有专门讨论“新闻的未来”的小组会议.本次年会的焦点是新闻机构和记者在当前应该拥抱的数字技术.  相似文献   

7.
常江  王雅韵 《新闻大学》2023,(1):16-27+118-119
文章从主流新闻认识论中“信息模式”和“故事模式”的关系出发,探讨“故事化”作为一种生产理念和实践模式在新闻业的演进中扮演的角色。文章认为,新闻的故事化包括三方面的基本内涵:讲故事是信息和价值传递的一般性实践;新闻生产的基本目标是与受众(用户)建立更紧密的关系;新闻业应当致力于形成一种介入性的专业文化。通过对“新新闻主义”与“非虚构”潮流的回顾,文章进一步阐述故事化在其作为另类新闻实践的发展过程中成为新闻业应对行业危机的变革性力量的历史逻辑,进而提出数字时代的到来决定了故事化将成为新闻生产的主流趋势。  相似文献   

8.
金融危机阴霾不散,美国多家大报纷纷转投网络版,在单纯依赖广告营利的商业模式下,新闻网站商业化精神与传统新闻业以读者为中心的传统精神存在龃龉。因此,在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下.必须努力探索出更易于保存新闻业传统特性、体现新闻业传统精神的商业模式。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21,(2):5-13
本文通过对"客观性"这一概念的深度辨析,以"客观性1.0"与"客观性2.0"为历史分期重新审视新闻专业主义,并以此为思想基础对当前的美国新闻业进行分析。本文认为,新闻业以客观真实为原则组织起生产行为,这构成了新闻客观性的基础维度;然而,如何将记者本身的价值融入新闻生产之中,探寻一种更稳定、更具阐释力的新闻业,成为当前新闻业的另一核心任务。以这两种生产原则为基础,新闻业或许能够为我们理解并改善当前价值混乱、情感化的社会有所助益。文章进而提出新闻业应当在"后特朗普时代"的观念分裂中致力于坚持自身的专业信念。  相似文献   

10.
真相是新闻业的“上帝之词”,但是二者之间的关系始终处于被质疑中。本文取径元新闻话语理论,以美国著名新闻主播谢泼德·史密斯的职业变动为窗口,透视美国当代新闻业的真相观念和自我呈现,并结合受众话语批判性地审视这种观念和自我呈现。研究发现,新闻业的真相观念有所变化且存在矛盾,但仍然将其建构为最高理想,并仍然以真相仲裁者的身份自居;但是,美国新闻业的过度商业化取向和结构性痼疾及全社会的认识论危机带来了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也使有良知的媒体精英处境尴尬。本文的目的有两个:为理解美国当代新闻业的真相观念及其与真相的关系提供最新的观察;为理解当代公共传播现状提供一个案例。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2010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理论研究方面做了扼要的梳理。划分为新传播科技、新闻理论、新闻史,传播学理论等四部分。文章认为,传播科技带来的新的媒介生态和未来发展的趋势,是这年新闻传播学界宏观思考的最大问题;在中观层面,对各二级学科存在的主要问题,已经有所反思。  相似文献   

12.
赵颖 《大观周刊》2012,(40):15-16
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公民新闻逐渐兴起,它使新闻采集和发布的权利从专业媒体流向普通大众,并促使各国兴起了建设公民新闻网站的潮流。本文以公民新闻网的运营为切入点,分析了公民新闻事业的生存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并对公民新闻的未来做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First published in January 1905, the Irish Independent is widely acknowledged as having been influenced by developments in journalism first associated, almost a decade earlier, with the Daily Mail in Britain. However,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while the Irish Independent adopted many elements of New Journalism its proprietor, William Martin Murphy was strategically selective in how elements were incorporated within his new venture. The success of the Irish Independent can be viewed as the outcome of two processes: the selection and adaption of some aspects of New Journalism to create a successful commercial newspaper and also the exclusion of what were considered the less desirable elements of New Journalism that may have damaged the title’s circulation in a country where the power of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was strong. Murphy, in effect, ‘shopped’ for aspects of New Journalism as practiced elsewhere that he felt were most suitable to the local Irish market. In the latter respect, this article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considering the local context when discussing the universality of journalism practice.  相似文献   

14.
约翰·B·鲍威尔是第一位接受过新闻专业高等教育的来华办报的外国人。1917年6月9日,鲍威尔协助托马斯·密勒在上海创办了《密勒氏评论报》,从而开始了他在中国实践和传播美国新闻专业主义的征途。鲍威尔一共在中国工作和生活了25年的时间。25年里,他以更为专业化的手法经营和出版《密勒氏评论报》,并将该刊打造成了远东国际舆论的平台,使之具备了相当的影响力。鲍威尔以《密勒氏评论报》为中心,凝聚了"密苏里新闻帮"中的中外编辑记者,实践和传播了美国新闻专业主义。鲍威尔还积极配合密苏里新闻学院第一任院长威廉士(Walter Williams)筹建"国际新闻学会"(International Journalism Institute),在中国高校推广新闻专业教育的"密苏里模式"。  相似文献   

15.
本文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所承担的,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委托研究项目——《新闻传播硕士专业学位设置论证》课题成果主报告的一部分。该文通过对当前我国新闻传播业发展和新闻传播教育实践的现实考察,分析了当前我国开设新闻传播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背景,论述了设置新闻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并得出了目前我国设置新闻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的条件已经成熟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新闻教育发展史上,燕京大学新闻学系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毕业生享誉中外新闻界,但关于其最早毕业生的说法却有三种。根据新近发现的一批燕京大学新闻学系学士毕业论文,经过详实考证,笔者认为:燕京大学新闻学系最早毕业生应为1927年毕业的李连科和邹毓灵两人。  相似文献   

17.
有关任白涛与伍超之间的版权纠纷,已在刘家林的"新闻学史上的一桩公案"以及李秀云的"任白涛的两个第一"两文中有所披露,然其经过情形多数引用当事人说辞,缺乏说服力。本文以"新闻价值"一节为切入点,展开实证研究,得出伍超的《新闻学大纲》第六章几乎完全照搬任白涛的《应用新闻学》与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的相关章节而构成抄袭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8.
美国新闻式电视批评在媒介组织体系中,扮演着联袂聚焦的权力角色。电视媒体因而视其为一种营销途径,水门事件以后,新闻式批评有意识地反抗这种角色,张扬专业主义批评精神。国内的新闻式批评,还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产业作用和文化影响,但仍然值得关注,这对于媒介研究本身及理解当下的文化现实,都是极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This special issue introductory article investigates contemporary notions of theory in journalism studies. Many scholars have argued that we need better ways of conceptualising what journalism is and how it develops in a digital age. There is, however, a lack of knowledge regarding what the theoretical trends within the interdisciplinary domain of journalism studies are today and to what extent contemporary inquiries into journalism are framed by emerging theories and perspectives. To fill this knowledge gap, we have conducted an analysis of more than 9000 metadata keywords and 195 abstracts found in the first 14 volumes (2000–2013) of the two most internationally acknowledged journals dedicated to journalism studies: Journalism—Theory, Practice and Criticism and Journalism Studies. Th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re has been a move towards greater theoretical awareness in journalism studies since 2000 and that the variety of theoretical approaches has increased.  相似文献   

20.
1941年5月15日,《大公报》获得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颁发的密苏里荣誉奖章,但在各种新闻著作中,各人对该奖项却说法各异,莫衷一是;笔者查阅相关书籍报刊,并求证于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网站时,发现:1941年《大公报》获奖后,中国新闻界分别于1942、1948、1957、1984和1997年先后有五次六人获得密苏里荣誉奖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