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浅谈元阳哈尼梯田的旅游前景与开发保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元阳哈尼梯田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自然风光,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哈尼子孙,面对纷至沓来的"旅游风爆",本文通过浅析元阳哈尼梯田的丰富内涵,揭示哈尼梯田文化的旅游前景,从而提出开发保护元阳哈尼梯田资源的建议和构想,以便有关专家学者作进一步研讨。  相似文献   

2.
梯田旅游前景与梯田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河哈尼梯田旅游,顺应了市民及其它人回归大自然的发展趋势,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本文第一部分阐述了推动哈尼梯田旅游成为红河南部山区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产业。第二部分分析哈尼梯田旅游发展中的制约因素;第三部分的重点说明了哈尼梯田旅游必须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有可能成为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产业,哈尼梯田旅游也才会有美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红河哈尼梯田是哈尼族先民适应山地生活所创造并仍一直在发挥作用的活形态文化遗产,它包括梯田及建基于其上的哈尼文化。经济诉求的愿景让"沉默"已久的红河哈尼梯田走上了申遗之路,当地政府也因此展开了对梯田的保护与开发。然而,在梯田保护与开发中,文化持有者的诉求被忽视了。还文化持有者以一定的话语权,倾听他们的声音,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和开发红河哈尼梯田。  相似文献   

4.
梯田旅游前景与梯田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河哈尼梯田旅游,顺应了市民及其它人回归大自然的发展趋势,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本第一部分阐述了推动哈尼梯田旅游成为红河南部山区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产业。第二部分分析哈尼梯田旅游发展中的制约因素;第三部分的重点说明了哈尼梯田旅游必须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有可能成为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产业,哈尼梯田旅游也才会有美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学界关于"哈尼梯田"的内涵、起源等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且有一些误解甚为流行,以讹传讹。研究基于演化经济学理论,明确了中国田制史上"水田""山田""梯田""哈尼梯田"等概念的内涵,探讨哈尼梯田的演化路径,认为滇南哈尼族地区"森林—水源—村寨—梯田"四位一体中的"哈尼梯田",包含"人""技术""生态"三个因素,缺少其中任何一项都不周延。发源于江南的稻田"精耕细作"模式是一个非常杰出的创造,"哈尼梯田"就是这一模式在滇南哀牢山区扩散、传播和演变的结果,而且可以说是山地生态农业模式的极致。  相似文献   

6.
论哈尼梯田水产所有权制度的法制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哈尼人视梯田里的水生动植物(水稻除外)为无产权归属的野生资源。但是,从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观点来思考,哈尼梯田传统捕捞习俗是阻碍哈尼地区发展市场经济的文化习俗之一,哈尼人应当批判地继承自己的传统文化,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树立产权明晰的所有制观念。哈尼梯田水产捕捞习俗的弊端,破坏了正常的生态和食物链,阻碍了哈尼人规模化梯田渔业的发展,引发治安问题和火灾。单行条例和村规民约是哈尼梯田水产权属法的主要有效渊源。  相似文献   

7.
梯田文化是哈尼族文化的核心。梯田耕作是哈尼族千百年来的主要生存方式。从现代文明角度看,哈尼族梯田文化的形成是哈尼族社会、历史发展和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必然结果,在梯田文化制约和影响下的哈尼族地区相对滞后、保守。然而,今天对以梯田文化为轴心的哈尼族地区的保护、开发、利用,将成为引导哈尼族人民加快现代化进程的契机。  相似文献   

8.
尼阿多天梯     
<正>在遥远的滇东南,在奔腾不息的红河两岸,在巍峨绵亘的哀牢山中,有一片仿佛被施了魔法的神奇土地,那就是红河哈尼梯田。远古的哈尼梯田,既出自造物主之手,也出自哈尼族人之手。古老而神奇的元阳,为红河州哈尼族聚居大县,是哈尼梯田核心区,是哈尼族人的故乡。哈尼梯田充满高山河谷,布满原野大地;山重水复中,近二十万亩哈尼梯田,蔚为大观,被誉为“中华风度,世界奇观”。  相似文献   

9.
梯田不仅是一种农业景观,也是一种重要的旅游景观资源。云南元阳哈尼梯田在申遗过程中,其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日益得到重视。但遗产旅游机遇和挑战并存,如何处理好这一对关系将对哈尼梯田旅游发展的前景产生根本性影响。文章在总结国内外梯田旅游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元阳哈尼梯田旅游开发必须在改善可进入性、产品和市场开发、管理模式创新、社区利益分配机制的完善、梯田的科学管理和保护上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0.
制度演化对技术传播和扩散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相关地方史料记载,大部分哈尼族土司都组织民众开挖梯田和水沟,以供屯垦戍守。历史上大多数工程量较大的哈尼梯田水利设施的建设,都是由土司组织实施的。哈尼族地区的梯田水利管理一般是依据其产权来决定的,谁拥有谁管理,并获取一定的报酬。明清时期哈尼族土司与哈尼梯田水利技术成为当地经济演化的"组织"和"技术"两项演化元素,并且构成了具有互动反馈关系的演化因果关系。哈尼梯田水利技术正是"哈尼梯田"的核心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1.
哈尼族妇女作为哈尼社会中占一半的人口,她们也是文化的载体,她们身上保留了哈尼族传统习俗中的很多文化内涵。又由于妇女们长期以来与外界的联系较男性要少得多,因而她们身上保留的传统文化要多于男性。社会生活的变化在她们身上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更深层面文化的影响。分析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中,哈尼族妇女的变化及这种转型对整个哈尼族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文化源地是指人类的发祥地。本文从文化地理学的视角分析哈尼族文化起源诸说的基础上,以传说与史料结合,阐述哈尼族文化源于青藏高原南下的古羌族群部落之一,并在川西南地区形成其文化源地后的文化变迁与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13.
哈尼族女性头饰及其象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哈尼族女性头饰作为一组特殊的象征符号 ,从古至今记录和传递着古老的哈尼族文化。本文拟从象征的视角探析其丰富独特的文化内涵及其在文化传承和阐释中的重要功能 ,以洞察物质层面背后深层的民族心理和精神。  相似文献   

14.
江城县龙富村位于云南省中、老、越三国交界处,这个哈尼族村落在近20年时间经历了橡胶种植、边境管理、基督教等带来的剧烈文化变迁。时间民俗的变化触及了这个哈尼族社会文化的深层结构。通过民俗学时间研究和人类学田野调查的研究,揭示了龙富村的时间观念、时间制度、生活节奏如何作用于民众日常生活的文化调适。在稻作生计模式向橡胶种植转型的过程中,时间民俗文化经历了瓦解、失忆、并置与涵化的过程。跨境族群和生计改变的特殊现实,迫使龙富村哈尼族的岁时节日、历史记忆、生活作息形成一张新的民俗时间表,也透露出哈尼族村落文化变迁的内在时间机制。  相似文献   

15.
哈尼族有着古老的民间舞蹈艺术,他们对大自然的崇拜通常以舞蹈的形式予以展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舞蹈就成为哈尼族人的语言情感的载体。由此以哈尼族民间舞蹈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艺术特质、文化内涵进行分析,从而为我们更好的了解哈尼族的民间舞蹈、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文章着重阐释了哈尼族原生态舞蹈艺术传承发展的基本要素、历史渊源、风格特点、文化功能和表征意义及其在哈尼族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哈尼族原生态舞蹈艺术是哈尼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哈尼族社会历史的精神食粮,是社会文化生活活动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调研、田野调查及逻辑分析等方法,对红河州哈尼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生态环境进行了文化人类学阐释。在哈尼族先民的迁徙、自然环境、原始宗教、民族庆典、生产生活及社会制度构成的文化生态环境中造就了哈尼族勇武、雄健、彪悍、勤劳、朴实、聪慧的民族性情,孕育出了丰富多样的、具有鲜明梯田稻作文化与山地水文化特征的哈尼族体育文化,在现代文化多样性发展的进程中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