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汪康年与《时务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起《时务报》,以往的学术界,更多地是颂扬维新领袖梁启超对此的贡献,而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从汪康年与《时务报》的关系入手,阐述了汪康年对《时务报》创办、发展及完善的重要作用;同时,通过对《时务报》宣传维新观念,采取种种行之有效的办法等内容的论述,为研究维新运动并将此项研究向整体性、多领域扩展,提供了一个新角度。作者在文中指出:“汪康年作为《时务报》的首倡者、主要创始人以及报务经营管理的组织者、执行者的地位是不可抹杀的。《时务报》的顺利发行、受到全国维新志士的欢迎,并成为变法宣传、推动维新的重要基地,除了黄遵宪、梁启超等人的努力外,汪康年有其不可磨灭的勋劳。”  相似文献   

2.
《时务报》是戊戌维新时期资产阶级维新派的重要言论机关报 ,同时也是以译报为主要内容的报纸。本文从《时务报》的办报方针、译报的来源、译报的内容、译报的作用等四个方面入手 ,对其译报进行了初步探讨 ,以期加深对《时务报》的了解。  相似文献   

3.
张之洞一生参与的书报刊编印发活动众多,如在四川学政任上参与编撰《书目答问》与《8轩语》,在粤创办广雅书局,在鄂扩充湖北官书局,翻译西书和成立江楚编译局,兴办新式学堂,成立学堂应用图书馆,助办、饬令推广《时务报》等进步刊物,督办湖北一系列报刊等。  相似文献   

4.
胡艳 《新闻世界》2012,(5):155-156
本文运用“使用与满足”理论分析了《时务报》的读者构成及与其有关的阅读活动,认为读者在《时务报》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和其主办者同样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5.
许莹 《编辑之友》2011,(11):110-113
1898年8月,围绕《时务报》的"汪梁之争"以报纸奉旨改为官办告终,《时务报》由此而止,汪康年于8月17日另名续办《昌言报》,接续《时务报》出版10册止。《昌言报》保留了《时务报》的体例,在以译报为主的基础上,更加突出译编而淡化政论,表  相似文献   

6.
尚园园 《东南传播》2015,(3):115-117
在晚清维新变法运动时期,上海《时务报》作为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机关报,以政论为核心,为维新变法制造声势和舆论,尤以梁启超的政论数量最多,质量也最高。仅梁启超发表的政论就占到《时务报》所发政论数量的60%以上。梁启超以《时务报》名震天下,开创"时务文体",更形成独具特色的政论风格。本文从梁启超任《时务报》主笔期间所著政论为研究对象,从论证方法和文风方面切入,研究梁启超《时务报》政论的风格特点,并简要分析其政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诺贝尔奖是世界科学界的最高奖项。根据《时务报》的珍贵史料,可以得出:在迄今掌握的史实中,《时务报》才是最早介绍诺贝尔奖相关情况的国人报刊。  相似文献   

8.
陈江 《出版史料》2002,(3):97-99
1896年梁启超主编的《时务报》热情宣传西学,影响巨大,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同时也推动了我国期刊事业的蓬勃发展,形成我国期刊史上第一次办刊热。早于《时务报》创刊12年的《点石斋画报》可以称为画报中的《时务报》,它的巨大影响和历史功绩同样在于它主要传介了西学;鲁迅评价说:“这画报的势力,当时是很大的,流行各省,算是要知道‘时务’——这名称在那时,  相似文献   

9.
《时务报》和《国闻报》均为维新时期维新派的舆论重镇。1896年在上海创刊的《时务报》,在维新派所办报刊中销量最多、影响最大。次年在天津创办的《国闻报》,则是当时维新派在北方最重要的舆论阵地。两家报刊分主南北之局势,成为维新派鼓吹变法的南北两"喉舌"。不过,就其发行量来说,两家报刊不可同日而语。《时务报》创刊伊始,发行量就达3000多份,一年后达到了12000多份,最高峰时达到17000多份,创下了当时报刊发行量的新纪录。《国闻报》的发行量则颇不尽如人意,创刊数月后,发行量约每天1500份,旬刊《国闻汇编》则每期仅能售出五六百份。  相似文献   

10.
冯晓婷 《新闻世界》2011,(5):132-133
十九世纪末,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始通过日本学习西方知识,其中一个重要的渠道便是译报,《时务报》的《东文报译》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东文报译》关于各国的译报反映了当时日本对世界的看法,这种从日本传入的知识也影响了中国人的知识结构。  相似文献   

11.
正戊戌变法时期,天津是维新派在北方开展报刊活动的又一个重要据点。严复等创办的天津《国闻报》,与上海《时务报》桴鼓相应,分执南北舆论界牛耳。它不仅是天津地区中国人创办的最早报纸,同时也是维新派在华北地区出版的唯一报纸和维新派创办的第一张日报。【富有特色的《国闻报》】《国闻报》是在上海《时务报》创刊后的第2年,即1897年10月26日(光绪二十三年十月初一日)创刊的。社址设在天津租界紫竹林海大道,由严复与王修植(菀生)、夏曾佑(穗卿)、杭辛斋(慎  相似文献   

12.
在近代西学的冲击之下,面对时局之危,如何在救亡图存的同时保存中学,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为解决传统经学纷纭错乱、博而寡要、劳而少功的弊病,充分发挥经学在造就人才以救世方面的作用,张之洞提出了“守约施博”的经学改革方案。作为张之洞幕宾的曹元弼,延续并践行了张之洞经学改革的方案,不仅撰《原道》《述学》《守约》对《劝学篇》相关议题予以阐释,而且受张之洞嘱托,按照《劝学篇·守约》所示七例编纂《十四经学》;并且在辛亥以后依然延续张之洞的经学理念,从“政教相维”“经正民兴”的角度,试图通过审别经学源流、阐释群经之义、弥合汉宋之争以正学术人心,这客观上又使其辛亥以后的经学研究呈现出集成性和总结性特点。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维新运动时期为主要时间段,重点阐述在此期间以康梁为主的《万国公报》、《时务报》、《新民丛报》三份报纸的内容的历史转变,以此分析出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种种益处。  相似文献   

14.
文章结合张之洞的生平,详细论述了其撰写《书目答问》著录的内容,从体例上首创五部分类法、指导读书举业的举要书目、具有续《四库全书总目》的功用、类目加细与有增有合、切合实用与著录版本等方面探讨张之洞在目录学领域的卓越贡献,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文选旁证》,清梁章钜著。这是清代比较重要的《文选》研究著作。我知道《文选旁证》,要追溯到解放初期。当时,我在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有一天,出去逛旧书店,在夫子庙旧书店里买了一本张之洞的《书目答问》,是商务印书馆1933年出版的《国学基本丛书》。买到之后,随意翻阅了一下,其《书目答问略例》云。  相似文献   

16.
长不过梁启超的社论谈到近代中国报界,若论骄子,梁启超是当之无愧的。他刚20岁就随老师康有为致力于维新改良运动,先后创办和主持过《中外纪闻》、《时务报》、《知新报》、《清议报》和《新民丛报》等许多维新派的重要报刊。他文思敏捷、笔锋犀利,一生留于世上的文字达1500万言。开创了一种崭新的“时务文体”,为时人争相仿效,影响了一代文风。  相似文献   

17.
《书目答问》是一部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具有广泛影响的目录图书。它是晚清著名政治家、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张之洞为了解决“读书不知要领,劳而无功;知某书宜读而不得精校精注本,事倍功半”的问题,而为诸生专门开列的图书书目,分门别类,再按时代先后排列,于其重要处,加按语评点。张之洞在书中强调的不是科举考试的“时文”,他认为读有用书“可用以考古,可用以经世,可用以治身心”,这是对“素质教育”的重视。基于此,张之洞要求诸生突破科举考试对图书内容的限制,注重经世致用。《书目答问》所开列书目,以当时通行版本为主…  相似文献   

18.
汪康年出生在一个中国遭遇剧变的时代,他的一生与时代命运紧密相连。早年在科举道路上苦苦挣扎,30岁中举;一年后,担当湖广总督张之洞孙辈的家庭教师,视野、社交都得到扩大,为以后从事新闻业打下了基础。37岁到上海独立办报,任《时务报》报馆经理,成为维新派的实干家。一生中直接创办了6种民营报刊,多次率先借鉴外国经验,对报纸编排形式进行改革创新,探索报刊内容与形式的最佳结合。此外,他还曾协助策划创建过中国第一家总部设在国外的民营国际通讯社,为国家争取海外话语权。作为近代新式民间报人,他为中国近代报刊新闻事业发…  相似文献   

19.
新闻伉俪     
在我国新闻史上,有好多夫妻携手奋斗,献身新闻事业的佳话。梁启超——李惠仙梁启超是维新派报刊政论家。他曾经主编过《中外纪闻》、《时务报》。戊戌政变后,在日本横滨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其妻李惠仙于1898年7月,同  相似文献   

20.
张之洞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洋务教育家,张之洞从多角度论述了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亲自创办了外语学堂,制定了《癸卯学制》,该"学制"较为全面地设置了各级各类学校的外语课程,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外语教学的方法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