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缺氧可以分为病理性缺氧、生理性缺氧、运动性缺氧和环境性缺氧,各种类型的缺氧发生发展与自由基密切相关,可引起不同程度的损伤。应用预适应原理和药物均可预防或减轻缺氧带来的损伤,而高原训练则是预适应原理的具体应用,它可以明显提高运动员成绩而被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
缺氧诱导因子-1(HIF-1)是由低氧等诱导细胞产生的1种转录因子,能激活许多缺氧反应性基因的表达。缺氧条件下,细胞核产生HIF-1与靶基因结合,促进该基因转录,引起一系列细胞对缺氧的反应,在促进红细胞生成、血管生成、调节血管舒缩及葡萄糖利用和促进糖酵解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以保持机体的氧稳态。本文综述了HIF-1的结构、调节因素及其活性调节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机体低氧适应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正>一、高原环境对身体机能系统的影响高原具有大气压低、氧分压低、温度低、风速大、空气湿度低、太阳辐射及电离辐射强等特点。因此对人体的刺激产生一系列的生理上代偿和适应性反应,最终引起运动员机体发生生理生化和机能等方面的影响([1])。1.中枢神经系统。大脑的耗氧量是全身各器官中最高的,占比全身耗氧量的20%,其对氧气缺乏最为敏感,在急性缺氧时,可表现为头痛、嗜睡、四肢肌肉无力、运动协调障碍等,慢性缺氧的表现为中枢和身体的疲劳感强。  相似文献   

4.
血红素加氧酶(heme oxygenase HE)是血红素降解过程中的限速酶,可催化血红素分解产生一氧化碳(CO),运动和缺氧会引起HO-CO系统的变化。本文就缺氧及不同负荷运动对大鼠肺动脉平滑肌细胞HO-CO系统的影响作以综述,为科学的运动训练及防止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发生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缺氧诱导因子-1与低氧适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氧诱导因子-1是在特定缺氧条件下广泛存在于人类和哺乳动物的一种缺氧应答调控因子,它能够与相应的靶基因相结合,通过转录及转录后的调控,使机体对缺氧、缺血产生适应。作为近年来低氧适应研究的关注焦点,缺氧诱导因子-1可用于运动训练中机体对缺氧反应及耐受状况的监测。  相似文献   

6.
高原训练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运动员组织到具有适宜海拔高度(2000~2500m)的地区进行定期专项训练的方法。其理论基础是通过高原缺氧和训练负荷双重刺激,可以使训练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调动体内的机能潜力,从而使机体产生一系列抗缺氧的生理适应变化。  相似文献   

7.
急、慢性缺氧刺激对训练大鼠糖原和血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观察急、慢性缺氧刺激对训练机体糖原和血糖浓度的变化。以60只SD雄性大鼠为实验对象,人工制造缺氧φ(O2)14.5%(相当于海拔3000m),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安静3组和训练3组(分别为常氧对照组,急性缺氧组和4周慢性缺氧组),4周后对各组测定血糖、骨骼肌和肝脏糖原。结果显示,无论是安静组还是训练组,缺氧可使大鼠骨骼肌和肝脏糖原比常氧对照组显著或极显著性下降,但在训练组中慢性缺氧组骨骼肌和肝糖原含量仍比急性缺氧组高,血糖浓度却显著性的降低。提示慢性缺氧适应和运动训练可以提高机体糖原储备量,增强机体抗缺氧能力。  相似文献   

8.
急性缺氧暴露情况下运动对中动脉脑血流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压低氧屋模拟2500m高原急性缺氧,测试了6名世居平原的男子在常氧和急性缺氧情况下,中等强度运动前后中动脉经颅多普勒血流速度的变化。结果显示,急性缺氧暴露情况下,安静时平均脑血流速度(Vm)、收缩期血流速度(Vp)和舒张期血流速度(Vd)从第5min到第20min都持续上升,且Vd增加幅度最大。常氧和急性缺氧运动后即刻,Vm和Vp均显著增加,常氧运动后Vm、Vp的增加幅度均高于急性缺氧运动后;常氧运动后Vd增加,而急性缺氧运动后Vd略有降低。提示,急性缺氧主要通过调节脑血管阻力增加舒张期血流速度,从而增加脑血流量来满足动脉氧含量下降时大脑的供氧需求;急性缺氧运动与常氧运动一样,都是通过增加收缩期血流速度来满足大脑供氧需求,但急性缺氧暴露抑制了运动对脑血流速度的增加效应;与常氧运动、急性缺氧相比,急性缺氧运动对舒张期血流速度的影响比对平均脑血流速度和收缩期血流速度的影响要大。  相似文献   

9.
高原训练与低氧训练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冯连世 《体育科学》2005,25(11):F0002-F0002
高原训练,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运动员组织到具有适宜海拔高度的地区,进行定期的专项运动训练的方法。其理论依据是,人体在高原低压、缺氧环境下训练,利用高原缺氧和运动双重刺激,使运动员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以调动体内的机能潜力,从而产生一系列有利于提高运动能力的抗缺氧生理反应。高原训练本身也存在不利于恢复、难以掌握适宜的训练强度等至今仍需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和难题。  相似文献   

10.
中药"强身液"的抗疲劳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观察以人参、黄芪为主要成分的“强身液”的抗疲劳作用,将强身液以0.1mL/d灌胃小鼠30d,测定小鼠耐缺氧能力、抗疲劳、疲劳恢复速度及安静时肌糖元、肝糖元含量。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耐缺氧能力及运动能力明显提高,大强度运动后即刻血乳酸水平有下降趋势,运动后血乳酸恢复速度明显提高,安静时肝糖元、肌糖元水平明显升高。“强身液”可提高机体有氧代谢水平,提高机体运动能力,延缓疲劳及促进疲劳消除。  相似文献   

11.
自海拔高度2240米的墨西哥城被选为第19届奥运会举办城市以来,运动专家对运动员山地训练问题极度关注。从那时以来,体育成为进行缺氧活动研究的重要领域。开始,专家们的兴趣局限在山地条件下的适应问题上,因为人们明白,吸入气氧分压大幅度下降不能不对运动员的工作能力,对其承受的运动负荷,以及对机体各重要系统产生影响。但是从山地研究和人为缺氧训练得到的实验结果,以及从1968年奥运会各项比赛成绩分析中,使人们对自然和人为缺氧训练的兴趣大大提高。人们把缺氧训练不单独看作是顺利参加在高原进行比赛的一项因素,更把它当作参加平原地区比赛,有效动员选手潜能,提高适应水平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2.
缺氧训练已在竞技运动中被普遍采用,一些一流的教练员在作中都论及到这一训练方法。然而,对于缺氧训练的应用及其好处,教练员和讲究人员却存在着某些分歧。笔看就缺氧训练法的一些认识提供给大家,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过度训练对心肌和骨骼肌缺血缺氧改变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过度训练状态下心肌和骨骼肌缺血缺氧改变的形态学特点及其机制。方法:通过对大鼠进行递增负荷跑台训练建立过度训练动物模型,采用缺血缺氧特殊染色方法显示大鼠心肌和骨骼肌缺血缺氧的形态学改变。结果:过度训练大鼠心肌和骨骼肌均发生明显的缺血缺氧改变,但心肌缺血缺氧改变的程度比骨骼肌严重。结论:过度训练对心肌造成较严重的缺血缺氧改变,在运动训练中应加强对心脏的医务监督,积极预防由于过度训练造成的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14.
短跑运动员上高原训练在国内是很少有的,而且,短跑运动员上高原训练为许多教练员和运动训练的专家所置疑或予以否定,他们认为,只有耐力项目为达到提高运动员的血色素水平,在缺氧的情况下,发展有氧能力的目的才上高原,而短跑运动员上高原,非但不能提高短跑的速度,反而会严重影响短跑的成绩,因为在缺氧的情况下,会对短跑运动员的反应能力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运动时线粒体是否缺氧和提高丙酮酸脱氢酶活性可降低肌乳酸的生成两方面,阐述运动时肌乳酸的产生机制。提出乳酸的生成可能是由于运动时丙酮酸的生成量大于线粒体的氧化磷酸能力,而不能简单认为是由于机体的缺氧造成的。  相似文献   

16.
实验性运动性贫血与心肌缺氧发生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运动性贫血组(T组);采用递增负荷跑台运动致运动性贫血,并运用偏相关分析研究血红蛋白变化率与心肌缺氧发生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运动性贫血与心肌缺氧发生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7.
高原训练的营养问题,有与平原训练的要求一致之处。但在高原缺氧环境下训练,受到缺氧和运动负荷的双重刺激,由此而引起运动员机体所需的营养和热能供给也有一定的特殊性。在高原上训练能量的消耗加大,再加上机体本身的消化能力削弱,在平原上的能量供需之间的矛盾更显得突出,因此,如何来合理的安排高原环境条件下的饮食,以确保其高原的合理营养供给问题就显得比较重要了。  相似文献   

18.
高原训练的营养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原训练在我国田径项目中已经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成为长距离项目运动员的“必修课”高原训练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运动员组织到适宜海拔高度的地区,进行定期专项运动训练的方法。人体在高原低压缺氧环境下训练,利用高原缺氧和运动的双重刺激,使运动员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呼吸频率和心率加快,心血管系统得到锻炼,吸氧量和血色素浓度提高,增强机体耐受乳酸的能力,调动体内的机能潜力,从而产生一系列有利于提高运动能力的生理反应。  相似文献   

19.
当机体处于长期严重的低氧条件下,心肌缺氧,氧化磷酸化过程受到抑制,心肌功能可能受损。另外,缺氧时酸碱平衡失调、电解质紊乱等,均可诱发心律失常等心功损害。缺氧所致血管分泌及收缩功能的紊乱也是对心血管损害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缺氧训练目前被广泛采用,本文目的在于阐明与缺氧训练有关的术语及其基本原理,探讨缺氧训练在生理上所产生的适应性变化,是否对提高成绩有效。在竞技训练中对缺氧训练的理解,进行再认识,对今后的运动训练将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