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积石冢墓地是十六地点的主要遗存,位于遗址中心属于晚期积石冢的大墓(M4),随葬玉凤、斜口筒形器、玉镯、玉人、玉环、绿松石坠饰共8件。其中玉人、玉凤为红山文化玉器中新发现的器类。玉雕人像高度写实,雕琢精细,是五千年中华老祖的再现,对研究当时的宗教祭祀活动、人的体质、形体特征意义重大。玉龙与玉凤同现于红山文化,是中国传统玉文化、龙凤文化的早期写证。  相似文献   

2.
红山文化晚期达到鼎盛的积石冢,在距今5000年前后突然消失,红山文化的消亡和辽东地区积石冢的兴起和发展存在着时间上的契合,这是一种考古学文化意义的迁徙,就目前的发现看,红山文化积石冢的分布以大凌河上游一带最为集中,地理位置偏于辽西地区的东南部,在时间上又有承接可能。  相似文献   

3.
辽东半岛地区的先史文化,存在着三种较为特殊的文化现象。一种是分布在沿黄海、渤海沿岸的山丘或崖壁上的贝丘遗址,一种是用石块有规则的砌成台阶形的积石墓(又称积石冢),此外,还有一种具有神秘色彩的大石棚文化。这三种文化的历史绝对年代,大致在距今3700年~5000年之间。研究辽东半岛的上述三种文化现象,对于理解和深入研究辽东半岛的历史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4.
西夏陵位于宁夏贺兰山东麓,总面积50平方公里。规模宏大的西夏陵里究竟有多少座陪葬墓?这个历史之谜最近有了新的进展。不久前考古人员又陆续在陵区内发现60座陪葬墓,从而使西夏陵陪葬墓的总数增加到253座。专业人员还基本搞清了陪葬墓的分布情况。按陵区地貌和陵墓遗存格局将50平方公里陵区自南向北分为4区:1区以一、二号陵园为中心,有62座陪葬墓;2区以三、四号陵园为中心,有65座陪葬墓;3区以五、六号陵园为中心,有108座陪葬墓;4区以七、八、九号陵园为中心,附近残存18座陪葬墓和一座西夏祖庙。253座陪葬墓可分为夯土冢、土家冢、积石冢三…  相似文献   

5.
孟津发掘寨根遗址 寨根遗址在盂津县黄河小浪底水库库区内被发掘。其遗址包含有相当于裴李岗文化及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等不同时期的文化堆积,出土物有角把罐、三足钵、夹砂深腹罐等陶器和石盘磨等石器。  相似文献   

6.
于云雁 《历史学习》2007,(11):39-39
1.陶器与瓷器 ①陶器:新石器时代已出现精美的陶器,如半坡文化的红陶和龙山文化的黑陶。 ②瓷器:商代工匠在烧制陶器时烧制出原始瓷器。  相似文献   

7.
红山文化积石冢是为当时社会少数上层人物设祀的产物。西辽河上游地区红山文化积石冢的考古发掘材料表明,当时的社会分化,是从家族内部开始的,而这种分化的最初起点,似乎不是由于财富占有的不均,而是起源于为少数上层人物的设祀。红山文化积石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分布地点,客观上存在着的明显等级差别,意味着当时出现的社会分化和分级现象已属常态。深入探索和解析隐含在这种差别背后的社会历史原因,将是我们面对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8.
河南龙山文化是龙山文化在河南地区的特殊类型,其早期以陕县庙底沟第二期文化类型为代表,晚期以安阳后岗第二期文化类型为代表。河南龙山文化的陶器,早期以手制为主,一般采用慢轮修口,全部轮制极罕见。在成型工艺方面,罐类多采用将器身和底部分别制成后再进行接合的“接底法”.  相似文献   

9.
2001年3月,山东陵县神头镇东街发现唐代古墓一座,墓中出土墓志一方、秦王镜一面、陶器一宗.经考证,志文所载墓主远祖"蒨"当为汉代大臣东方朔.该墓墓志的发现,为研究东方朔故里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相似文献   

10.
濮阳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其考古发掘出土文物与安阳后岗文化、河南龙山文化、山东龙山文化有许多相似、接近的地方。  相似文献   

11.
作者提出的"中国文明本土起源说"认为中国文明的起源为本土的龙山文化即所谓的东夷,从城邦起源与文字起源的比较文明角度论证了,中国东部城邦与古代陶文是中国文明建立的标志。考察了东部古代帝王的西迁过程,指出陶文成为甲骨文字的前身,为争论已久的中国文明起源讨论提出了新的证据与说法。  相似文献   

12.
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黄河流域下游和中游两个区域史前时代的陶鼎都有各自独立的演变过程,陶鼎从形成到消亡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即新石器时代中期前段、新石器时代中期后段和新石器时代晚期。陶鼎作为黄河流域史前时代一种重要的炊煮器,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黄河流域史前时代的风尚习俗、族属判别、礼器鼎的渊源等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约在5000多年前,东夷太昊、少昊和蚩尤三部落联盟,经过在涿鹿败于华夏族黄、炎联盟后以及尧时迁其裔于三危的渐徙入蜀,曾先后建立了五代王朝,成为古蜀国的主体民族。于商周间,继承和发展了山东龙山文化的冶铜技术,创造了辉煌的三星堆青铜文化。  相似文献   

14.
2007年3月末出台的黑龙江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3类57项,作为中国现代黑陶的发祥地,被誉为"中国黑陶第一窑"的绥棱黑陶和"龙江瑰宝、黑土奇葩"的勃利黑陶名列其中,受到学术界以及文化产业界的关注,从黑龙江省艺术黑陶的现状出发,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问题,并提出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5.
西亚哈拉夫文化(前5 100年~前4 300年)晚期彩陶盘纹饰有表达立杆侧影、河图洛书、八卦六十四卦、十二月历法内容者,其源头在中国渭水流域的半坡类型,证明前4 500年炎黄杀蚩尤后半坡类型先民有远徙西亚者;哈拉夫文化及受其影响的一些考古学文化中还有更多的文化因素如"拣骨葬""牛崇拜"、尖底瓶等也可能进一步佐证这种认识。哈拉夫文化结束后即转入苏美尔时代。苏美尔人的来源目前仍不清楚,但有人认为他们来自中国,哈拉夫文化晚期彩陶盘纹饰内涵表达及其他相关文化因素为这种认识提供了一种新证据。  相似文献   

16.
黑陶工艺品虽以其独特的魅力为人们所青睐,在造型和制作上各有千秋,但在装饰上仍以素面为主。一种既具有云南民族特点,又具有现代时尚造型元素和新型的表面金属化装饰的系列黑陶工艺品的研制已获成功,从而使精美的黑陶艺术品丰富了现代文化的需求,使传统的黑陶工艺品得以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双洎河流域是黄淮接壤地区,史前农业最早可追溯至裴李岗文化时期,经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时代,气候的转变给农业生产的发展带来良好契机,使这一带成为我国粟作农业的发源地之一。仰韶文化时期始有稻作农业,但一直到龙山文化时期都没有普遍种植。所以,这一带远古人类的膳食结构都是以粟类的小米为主要食粮,稻米仅是弥补部分粮食的不足;家畜饲养已成为人们肉食的主要来源,采集和渔猎已退居次要地位。这种多元的膳食结构,为人类体质的提高、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川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面貌和时代的认识比较模糊。本文通过与成都平原的宝墩文化和三峡地区龙山时代文化相比较,认为通江擂鼓寨遗址和巴中月亮岩遗址受三峡地区龙山时代文化影响较大,绵阳边堆山遗址受宝墩文化影响较大,广元张家坡遗址、邓家坪遗址则受到宝墩文化和三峡地区龙山时代文化的共同影响。宝墩文化和三峡地区龙山时代文化在川东北地区的分布大致以嘉陵江为界。  相似文献   

19.
英石文化源远流长,改革开放后得以快速发展,但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英石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既面临机遇又充满挑战,逐步被提到了议事议程.本文试着从英石文化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基本思路、主要对策三个方面加以探究.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以来,学术界就大禹故里展开了热烈的探讨,形成了十余种观点,多数学者认为大禹作为黄帝后裔,应为华夏族人而非西羌人,夏部族的发祥地和主要活动地区在以嵩山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同时,近代大多学术大家认为大禹所划九州应为先秦时的“中国”,即现在的中原地区。而大禹生活的时代相当于河南龙山文化晚期,环嵩山周围发现有大量重要的龙山文化晚期文化遗址,为大禹故里在中原、在嵩山脚下的登封提供了有力的论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